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如履刀锋匕尖:原来我们的教育是赝品
在中国青年报5月13日教育与科学栏里,一篇关于一个高三学生自杀的悲剧文章深深触动了我内心关于教育的隐隐忧郁。
一个黑龙江某省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祝小约,在顺利参加完中国传媒大学2月25日的艺术“三试”后的第三天,从自己家楼上纵身一跃,告别了17岁的鲜活人生,告别了身心俱焚的父母。更可悲的他一直是个聪明懂事又优秀的孩子,从小到大,小约妈妈潜心陪着儿子成长,从来没有过多地干涉和约束儿子的天性,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下儿子也一直出类拔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一度是妈妈心中的骄傲。一切转变在高中以后,尽管儿子依然出色,但在尖子生云集的省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里内心已经开始倍感压力,学业负担一时覆盖了他整个的生活,也剥夺了他从小养成的涉略面很广的读书爱好。枯燥和压抑的内心无法向含辛茹苦的母亲诉说,懂事的他默默地承受了一切。也许正是这太浓的母子情深和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幻化成了儿子心灵深处一把高悬的双刃剑,与学校环境里残酷的学习排名竞争氛围一起对儿子的身心造成了内外夹击,将儿子本就脆弱的心灵渐渐逼向绝境,因为没有恰当的宣泄和倾诉途径,当这些压力一再聚集,并逐渐内化成儿子必须背负的责任和动力时,越懂事的儿子心灵负荷就越重。直到有一天,小约的内心终于先崩溃,然后残忍的结束让始料未及的父母瞬间肝肠寸断。接下来,在之后的四月,艺考结果公布,还未走出丧子之痛的小约妈妈被通知,她的小约通过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艺考“三试”。这无情的消息再一次悲惨地将妈妈打入深渊,悲伤之情也弥漫了我整个的内心。
在欲罢不能中,我本能地掏出手机发了一条短信给远在北京读书的女儿:我的女儿,你现在已经到了该有自己心事的年龄。但无论你的心理遇到什么困境,永远都要记得告诉一直站在你身后的爸妈。同时也永远别忘了,造物主在造就每个生命的同时,都会给它足够的智慧来克服各种人生的困境。总之,你要每天自信开朗,张弛有度。不一会女儿就回了过来:爸,你今天怎么了?我不是一直很好吗?我这才似乎听到了自己一颗心落地的声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拳拳心愿,儿女未来的幸福已经变成每个父母生活中永不枯竭的动力。前段时间,某著名网络传媒在上海市就当前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做了社会问卷调查,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真正的教育对于每个现实的父母而言又是那么的深不可测,遥不可及。大多数的父母都出于焦虑和无奈,倾一己之力将孩子的教育推向学校和社会。但我们的社会又给了我们的孩子什么呢?放眼社会,曾经的精英教育无法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而素质教育又只是教育界大小领导们发表在媒体上的广告辞和悬挂在室内室外的硕幅标语,应试教育却更加猖獗。一夜间,人们还没弄明白素质教育是怎么回事,各种特色班培训班遍地开花。茫然中,家长们只好以最原始的盲从和从众心理,拼命地在为孩子的课余报各种班,少报一样都怕自己的孩子会比人家的孩子落后。劳命伤财的结果,除了盘活了投机逐利者的经济之外,只会加倍地增添孩子们的负担,实质性地摧残孩子们脆弱的心灵,一切终将与期望值背道而驰。开放多元的社会大背景给了现有的教育方式太多太杂的内容和可能性,在众多的教育模式里,家长们茫然一片,无所适从。而在主流教育最关键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大多数学校里,甚至音体美及思品、劳技名存实无,幼嫩的孩童们就像痛苦的农民工一样在没日没夜地苦修语数外等几门中考“必考”科目。原本乳臭未干的孩童被折磨得就像老态龙钟的老头老太太,让今天这一代孩子无形中成了赝品素质教育的牺牲品。即使出现清醒一点能跳出来反思的,却又经不住那些趁势添乱的教育投机者的诱惑,一不小心“才出狼窝又入虎穴”。正品教育缺失最大的悲剧就是延误甚至损害一代人的成长。可怜的孩子!可怕的教育现状!
我们都是曾经的小孩,我们的成长经历说明,孩子的心灵一如鲜活勃发的草莓,充满了朝气和灵性。但它的柔软透明的内心却对外界没有任何的防御力,哪怕是稍微给它一点挤压,它就会被迫变形甚至受伤。
我们是否都意识到了:我们的“草莓族”孩子们正面临着一个怎样的危机四伏的教育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