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原顾委副主任何仁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74301971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7年01月09日

见证:贵州发展的曲折之路

发布时间:2017-01-09 10:27:43      发布人: 孝爱天使

   虽然已是93岁高龄,但头发花白的何老仍是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在接受采访时,他出乎意料说的是一口地道的贵州话。老人说,自己已经是地道的贵州人了。

讲述起贵州数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何老说,在解放初期,他们不管去哪里几乎都靠步行。得知记者是黔东南人后,何老笑着向记者叙述贵州当时落后的交通状况:我用两条腿,背着牙膏牙刷和棉被等行李,硬是走遍了你们黔东南的山山水水。比如,从凯里到雷山、剑河,甚至是三穗,我都是一路走过来的。而现在,从凯里到三穗,走高速不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老人说,交通的畅通对经济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交通不畅,甚至导致了贵州出现斗米斤盐的情况,即一斗米换一斤盐,而一斗米至少都是20多斤。因为道路不通,所以农产品很不值钱,工业产品就很值钱。在那时候,干部要发动老百姓干事,只要背着盐巴下乡,百姓们就会特别欢迎。

解放初期,"货郎担"一根针一根线就能换鸡蛋。何仁仲说,贵州不是没东西,而是东西运不出去。那时的贵州百姓种植了很多的农产品,却受制于交通。现在就不一样了,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再加上工业强省和国发2号文件等战略的先后实施,贵州的发展简直是日新月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