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057
本馆由[ 小鸣]创建于2009年11月11日

匡亚明-人物事迹

发布时间:2010-12-16 16:31:00      发布人: 小鸣

三顾茅庐”聘贤才

  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 “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推心置腹,真诚地和专家交朋友,被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引为知音、良师和益友。他留下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超人的胆略和高尚的人格,这些故事也同样谱写了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健康发展的壮丽篇章。他聘请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出山”,被高教界誉为 “三顾茅庐”聘贤才,至今仍传为美谈。
  于省吾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他在甲骨文、金文释读、古籍校订、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匡亚明到吉林大学后,千方百计要把于先生请到长春出山任教。然而,做了半辈子教书先生的于省吾此时更愿意与古物打交道,始终不为所动,但他却不灰心,曾三次面见于先生,谈出了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于省吾被匡亚明的真诚所感动,毅然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长春市,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奠基人。他与化学家唐敖庆、蔡馏生,物理学家余瑞璜,数学家王湘浩,经济学家关梦觉,文学家冯文炳、张松如(公木)等知名学者的交往和友谊,对他们的器重和使用,在吉林大学全校教师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1977年,他在南京大学刚恢复工作,就果断地决定聘请一批当时尚未落实政策的学者、教授。陈白尘是著名剧作家,但“文革”中被诬为“叛徒”,由中组部立案审查,当时尚未有结论。匡亚明深知陈白尘是一个忠诚的革命者、一个有才华的剧作家,甘冒风险,聘他由北京南下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当时,曾引起文化界、高教界不小的反响。同时,又聘请文史学家程千帆、哲学家孙叔平、神学家丁光侧等著名学者来校,安排他们上课并担任适当的行政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不但有力促进了全校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而且在我国高教界也引为美谈。

个人主张

  匡亚明一贯主张对大学生既要用主要时间加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和创新能力。他提倡安排教授和有教学经验的讲师为大学生开基础课,提倡讲究教学法,开展公开观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率先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并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推广。他鼓励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实行学分制,建立优秀生、优秀班级和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提倡培养重点尖子生。这些举措在校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