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莹洁1999年1月28日(高二寒假)日记。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诸多人物中,萧峰、虚竹、段誉三个结拜兄弟可谓其中之主要人物。
萧峰是个悲剧人物。他是契丹人,偏长于南朝,契丹的血统和汉人的襟怀颇为矛盾地存于一身,而他身世之谜揭破后,他虽是旷世英雄,却身不由己地处在宋、辽两国,汉、契丹两族的夹缝中,艰难地碾转,痛苦着矛盾着而又无法自主地成了矛盾尖锐冲突的牺牲品,他的结局虽惨烈悲壮,但在那时的条件下,他的早逝却不失为痛苦的解脱,也许于他是一件幸事。在激烈的矛盾中,他别无出路。除非宋辽休兵罢战,汉、契丹两族和睦相处,矛盾化解,或是他自己隐姓埋名,远离是非之地,去过与世无争的平淡日子,他才能善终其身。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由此我想到了清太祖福临,这位清初的少年天子,他的事业、爱情始终处于满汉的矛盾冲突中,他力图解决,却因其太过顽固,自己却心力交瘁,怀着深切的失望过早地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之余,又不禁感叹在天命的强大面前,人竟被操纵得无力回天,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再说虚竹和段誉。我尤喜段誉,当然与其是大理人氏也有关系(云南,原是我爱极了的地方)。这两人,应该说是书中最有福气的两个:都是巧遇机缘,得高人内力,练成绝世武功。最后都身居高位,姻缘美满。然而,这看似偶然的奇遇,却包含着必然。他二人均是侠肝义胆、宅心仁厚、恬淡无欲:既无武林称霸之欲,亦无功名利禄之欲。
虚竹奇遇,缘起于棋会上的那头一步至关重要的大“笨”棋。的确,不知有多少比虚竹精明百倍之人去解“珍珑”棋局,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致使渐入歧途,愈陷愈深,积重难返。虚竹无胜败之心,胜也好,败也好,全不放在心上,其淡泊名利之心,何其难能可贵!他下棋是为了救人,一片仁慈之心,终换来善报。他天资虽不聪颖,却贵在这“难得糊涂”四字上。以此种种,使得他解出了多少高士都无法解出的棋局,也因此种下了福根。他这招自己挤死自己的“笨”棋,未尝不是孙武“置之死地而后生”策略的体现。这一招可谓大舍,然后必有大得。这“舍”中,又隐隐闪现出佛教精神来。
段誉与虚竹有相似之处,段誉后来的震古烁今的武功,全倚靠最初练成的道家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否则他就不会练成无人能练的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了。而那至关重要的步法“凌波微步”也是道家逍遥派上乘境界的体现。我想,金庸这样写是大有深意的,“北冥神功”之精华在于吸他人内力为我所用。未尝没有隐喻了“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层意思在里面,同时也含有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和胸襟。段誉最后的胜利,也正代表了他博大胸襟和宽容气度的胜利。的确,宽容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是小处的退让,而却是以退为进,最后在大关键上战胜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
从虚竹、段誉的处世经历及后来的美满结局中,隐约可见金庸先生的处世之道,依我看,金庸先生对于尘世恩怨纠纷,主张以佛教的慈悲为怀、道家的清静无为、逍遥无欲思想来处置。对于无力或无法化解的矛盾,就展开“凌波微步”,如游鱼之滑,游刃有余地避开。这虽会被一些“态度积极”之人叱作消极遁世,但却远强过那有勇无谋、强拼硬闯之人,也胜过那怨怨相报、制造纠纷之举。真的,“血海深仇,王霸雄图”尚且能够化为尘土,别的,又有什么好争的?我这番揣度,不知对于否,想是平日红楼评论书籍看多了,不觉把评论象征笔法之法套用在《天龙八部》上了。《天龙八部》中的处处隐线、伏笔颇多,却不着痕迹,甚是高明。以包不同谓慕容复为重耳,自己又对应介子推一例最明显,其余就不累赘了。
说到别的人物,我倒是很喜欢“四大恶人”之一的“凶神恶煞”南海鳄神,他直率坦诚、光明磊落、言而有信,亦不隐恶。最后因义救段誉而惨遭毒手,确不失为一可爱的“恶人”。就连“四大恶人”之首的“恶贯满盈”段延庆,对刀白凤也有感念报恩之德,对段誉也有亲子之情,总算也有人情。天山童姥亦很有可爱之处,她教虚竹武功,却不邀功,不藏机心,直说是为了她自己,确如虚竹所言,是个“真小人”,不知比慕容复强几千倍,慕容复心怀叵测,为了有朝一日能身登大宝,不惜逼死表妹,害死数十年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为了大理国皇位,逼走自己的三个心腹之人。次次取胜之法,皆为阴险毒辣的暗中算计,口中却满是仁义道德,比起襟怀坦荡的天山童姥来,可谓卑鄙龌龊透顶,甚至连那小丑一般的游坦之都不如,游坦之尚还有情有意,而慕容复却是个毫无人情味的衣冠禽兽!
有名家评价《天龙八部》中“无人不冤,无情不孽”。处处有冤屈,处处有孽情,此话原不假,不过似乎并非无处不在,就说萧峰父母吧,俩人自小青梅竹马,后婚姻美满,直至惨祸突起,原无“孽”可言,不过段誉和他三个原本同父异母的妹妹之间,倒是段孽情,书中有段假设,是当情人移情别恋时,这四位姑娘的反应:柔弱哀静的王语嫣必是“凄然欲绝”,如此却自苦了自己;泼辣大胆的木婉清“多半会向段誉一箭射去”,却是苦了她的情人;狡猾阴险的阿紫却会盘算如何害死情敌,最是不可取;唯有天真可爱的钟灵仍情真意切地关怀段誉,最是难得。金庸最后让段誉得知他与这几个“妹妹”无血缘关系,恐怕不仅是为了成全木婉清一片相思、钟灵一份真心,更是怕苦了王语嫣和段誉啊!“为谁开?茶花满路……”又含着多少痴情和无尽的哀思……
据说北大给当代中国作家排队,第一是郭沫若,第二是鲁迅,第三就是金庸。若是我,就这样排:一、钱钟书,二、鲁迅,三、金庸。至于郭沫若,连曹禺都比不上,又怎能压在金庸头上?《天龙八部》据说不是金庸小说中最好的,别的我也没看过,我觉得这即使不是最好的,但侪身于名著之列也毫无问题,比起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来,《天龙八部》无论在人物刻画、情节设计上都胜过《封神演义》百倍,金庸在笔墨挥洒、思想境界上的造诣,许仲琳又怎能及得?!《封》既算是名著,金庸小说就更是名著了。
对《天龙八部》之爱,实是对传统文化之爱,这爱,早在初晓人事之时,就在我心中情根深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