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经历及任教经历
刘后利自幼生长在农村,对旧中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疾苦深有感触,由此萌发了科学救国、改造农业的理想。193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43年,刘后利考取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自费留学,后得到湖北省政府的公费资助,于1944年11月离开重庆。1945年1月到达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在美国大豆麦家C.M.伍德沃斯(W00dw0rth)教授指导下攻读研究生,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他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谢绝了朋友的挽留,偕夫人帅崇德女士,携带三年来收集到的大批文献资料,毅然回到了祖国。
1948年,刘后利到武汉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并代理农艺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他转到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先后担任农学系遗传教研室主任,农学系副主任,华中农业大学(原华中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兼油菜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主讲过遗传学、生物统计学、油菜育种和油料作物栽培等多门课程。
刘后利自1962年起培养研究生。他是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的导师,也是全国农业院校培养研究生较多的导师之一。在5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培养品学兼优的多层次的专门人才放在首位,特别是为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84到1987年,他连续4次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1985年被农业部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89年秋获得湖北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0年1月获得国家教委首届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同年5月又荣获农业部和人事部颁发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