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仕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9943489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4月12日

盐业 红顶 青云直上

发布时间:2011-04-12 18:03:3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潘家至潘仕成已三代经营盐业,家业渐具规模。和一般的富贵公子不同,潘仕成并没有耽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选择了科举成名、亦官亦商、倚势营财的发迹道路。潘仕成勤于读书,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28岁的他上京应试,中顺天乡试副贡。很快,他又捐助巨款赈济北京地区的灾荒饥民,又得钦赐举人,特授刑部郎中。在京城大做慈善事业的同时,潘仕成又极尽凶残屠戮之能事,捐钱镇压广东连山的瑶族起义。现在俗话说“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刀”,潘仕成出钱出力对故土原居民斩尽杀绝的劣迹恐怕算是明证了。
  潘仕成因为镇压“广东连山瑶族滋事”而一举成名,从富甲一方的盐商摇身一变成为京中风流名士争相群附的显赫官僚。不久,他衣锦还乡、重归故里,与粤地的政界显达和官府人士往来甚密。从潘仕成后来自已编辑的《尺素遗芬》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他有书信来往的贵交有111人之多,并且全是鸦片战争前后的当朝显贵、地方政要:林则徐、郭尚先、涨岳崧、汤贻汾、邓廷桢等人,其中相国8人、太史6人、尚书8人,论科举出身,已明身份的就有状元5人、榜眼5人、探花4人。潘仕成由广东至京城旋即返回广东,只是时空上的简单流转,但是原来的商人加上了红顶,命途就真是不可限量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东道主的。
  潘仕成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交往,不仅经商盐务,而且承办军火生产、帮办洋务。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十三行的那些洋商因为中英交战元气大伤,日子并不好过,潘仕成却另取蹊径,以承办海防和战船发了财。在承办军工海防时,他自动捐资加制战船,最多一次捐助抗英军饷8万两,被称赞为“粤省绅士中最为出力的一员”。两广总督祁贡原本对修筑虎门海防工程犹豫不决, “恐花数万之资,委于无用之地”,后来求助于潘仕成的资助才得以竣工。1841年2月,英军攻破虎门,广州垂危,潘仕成于是主动负担雇募300名海防兵勇的雇资。只是这番好意,却最终为林则徐婉拒。林则徐是吟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困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英雄,笔者猜测,他之所以拒绝潘仕成的义举,恐怕骨子里是不屑于与亦官亦商者有深交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