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贤:长征精神至今鼓舞着我
老红军赵建贤。记者 魏中元 摄
9月23日,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老红军赵建贤精神矍铄,与记者侃侃而谈。就在几个月前,赵老刚刚度过自己的百岁生日。
“你知道长征后红军还有多少人?”说起这个问题,温和的赵老突然严肃起来。他站起来,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破旧的本子,反复翻阅后,找到一张自己贴上去的剪报。
在这片发黄的报纸上,赵建贤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对记者说:“你看看,红四方面军在抵达陕甘宁后还剩1.4万人,记得当年开始长征时,部队和苏区干部就有10万人。那真是一段生死岁月啊……”
追忆长征:从马粪里找粮食
赵建贤1916年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通江县苏维埃指挥部做勤务员。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赵建贤刚满19岁,跟随大部队参加了强渡嘉陵江等战役。
“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部队大量减员。”赵建贤回忆说,特别是爬雪山,红军战士大多还穿着单衣,身体单薄的被冻死。当时是毛头小子的赵建贤,依然扛不住严寒被冻伤,并留下后遗症。至今,在炎热的夏天,赵老还需要打着绑腿,否则两腿疼痛难忍。
食物是长征中最大的难题。赵建贤回忆,粮食吃完了,杀马;马肉吃完了,把马皮绑在脚上当鞋,过一段时间皮子被水泡胀了,又拿来煮着吃。
部队到川藏一带后,当地的主粮是青稞,部队向百姓买了一些青稞,但是很多战士吃了青稞出现了消化不良问题。即使是这样,青稞也很快吃完了。一些战士发现马粪里有青稞颗粒,原来是军马偷吃了青稞不消化,战士们实在扛不住饥饿,用水把马粪淘了,捡出里面的青稞充饥。
经过艰苦的长征,赵建贤跟随部队到达陕西。
抗战岁月:在战斗中负重伤
抗战时期,赵建贤所在部队被编入八路军129师,开赴太行山进行抗日作战。在此期间,赵建贤在129师师部、政治部等担任警卫员、接线员等。
一次在担任师部警戒任务中,刚好遇上129师师长刘伯承亲自查哨。刘伯承看到赵建贤,问道:“小伙子,你是哪里人?”
“我是四川通江的。”赵建贤回答。
“那我们还是老乡。你什么文化程度?”当得知赵建贤出身贫苦,参加队伍又早,文化水平不高后,刘伯承说,小伙子,要抓紧时间学文化,做有文化的革命战士。
赵建贤一直将这番话记在心里。1940年到1941年,赵建贤被派往延安抗大学习。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并如愿见到了毛主席。
1942年重回129师后,赵建贤担任第一军分区武工队分队长,参加了大大小小多场战斗。
后来,在河北一次攻克碉堡的战斗中,赵建贤从云梯上摔下来,将右腿摔成重伤。此后,赵建贤才到后方工厂工作。
投身工作:始终不忘长征精神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听了他的讲话很感动。他说,工人同志们,你们要好好地学习,你们不要看我们现在的工业不发达就不来劲,将来我们的工业一定要大大发展的。你们正好趁这一时间多学习一点政治和技术,将来好担当大的任务。这话现在想起来是多深远,多伟大……”
这段话是1955年10月10日,赵建贤在日记中回忆延安学习时的情景。
由于有工厂工作的经验,1949年,赵建贤跟随西南工作队来到重庆后,做过肃反、公安等工作,最终被调任市工业局工作。
1956年,赵建贤又迎来了自己革命生涯中的又一次“长征”——他被调往市化学原料公司,并负责在大渡口筹建有机化工厂。
“当时厂里只有十来个人,没有装备,没有技术。”赵建贤回忆,他和同事们一起,没日没夜地苦干,把工人队伍拉起来,把装备一件件搬回来,顺利建起有机化工厂,为我市化工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赵建贤后来担任市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但是自己子女、亲戚却一次都没有“照顾”到,因为想想长征、抗战中牺牲的战友,他无法让自己给家人搞特殊。
“红军的队伍是一致勇敢的、团结的、能吃苦的队伍,直到现在我依然被这种精神鼓舞着。”赵建贤说。(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