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规定各国可自行确定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1985年3月,在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罗哲文和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生态学家阳含熙、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4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递交了《建议我国政府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当年11月,提案就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1986年,中国就着手进行第一批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罗哲文回忆说,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和泰山6个申报项目很快就在1987年通过了评审确认。此后,几乎每一次申报项目,罗哲文都要参加考察和评选以及保护和整治工作等。
罗哲文还作为中方专家多次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评审工作。罗哲文认为,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和外国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从解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文物保护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但近年来国家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古建文物维修专业人才缺少和材料缺少。后一个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前一个问题就需要从国家体制方面帮助解决。比如,国家可以给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合理的待遇,把他们与艺术家、大学教授同等对待。要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但也应该通过一定的手段保存我们古老的手艺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