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少年苟嘉诚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42341932
本馆由[ 苟建华]创建于2024年02月01日

半升子、小斗子、饸饹床子——乡村老物件

发布时间:2020-04-20 13:51:04      发布人: 苟建华
半升子、小斗子、饸饹床子——乡村老物件
用户5063(田鑫)编辑

中华风情830

半升子、小斗子、饸饹床子——乡村老物件

文 田鑫

现在生活好了,却总是怀念过去。想想乡村老物件,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半升子

"半升子借米,半升子还面",这是乡村的顺口溜。自然,透过这句俗话,也彰显着诚信的内涵,更暗含着一种互助精神。

半升子

曾几何时,小时候乡村家家都不是很富裕。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得求助邻居帮助,借米、借面,自然是少不了。那么,为何又有"还面"之说呢?其实很简单,那时候家家各不相同,尽管总体上都不富裕,可各家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小米较多而玉米面、高粱面少,有的恰好相反,是高粱面、玉米面较多小米缺少。那么,为了调剂胃口,多数是孩子或者老人生病,仅仅吃小米也不行,虽然小米养人,可不是稀粥就是焖粥,也是吃不消的。纵然玉米面糊糊不是很好的食品,偶尔尝尝还是不错的。于是乎,"半升子借米,半升子还面",就成了家常便饭

那么,到底什么是"半升子"呢?也就是"小木斗",四周四个面,每个面都是梯形状的,上宽下窄,上面长20厘米,下面宽13.5厘米,高15厘米。"半升子"与"小斗子"相对应。"小斗子"也就是俗称的"斗"。一般每斗30斤,10斗为一石,也就是300斤。但是,唯独大豆较重,一斗可达40斤。既然"小斗子"和"半升子"匹配。两"半升子"为一升,10升为一斗。即:20"半升子"为一斗,半升就是斤半。

这里需要指出一下,"半升子"中间是有一横杆隔开的,两面正好对半,称为"二个半",如果称量时恰好"二个半"又多出"二个半"的一半,就称之为"二个半半截节",仔细想想,还很有意思。

"半升子"是乡村的标准器具,比杆秤方便,而且还比杆秤准确。如果说杆秤因长期使用磨损的不灵敏误差大,或者故意动手脚"占便宜"的话,这"半升子"方便检验,每次只要把米面盛入,上面铺平没有凹凸,即可,不存在欺瞒之说。所以,"半升子"虽小,是乡村诚信的代言人,也是文明交易,公平、公正、公开的体现。

小斗子

刚才就言及"半升子"和"小斗子"密不可分,这"小斗子",就是"大木斗"了,所区别的地方是,"小斗子"中间没有横杆,完全是"空"的,为了便于度量,"小斗子"上部有一个弯曲的横杆,用于手提。

小斗子

如果说"绝对公平",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不论多么公平的器具,操作还在人。正如昔日地主剥削农民,"大斗进,小斗出",这是明显的欺负人。可是,旧社会,农民没有地位,受人欺负也不敢言语,为了活命,即便明知"吃亏",也得向地主借米、借面。借时地主用"小斗",还债时人家"大斗"称,加上高利贷,到时候,农民就还不起,接着"利滚利",农民几代人都背负地主的债,暗无天日。

即便不用"大斗"。地主的狗腿子给你称量,如果你是"借米",把"斗"盛满,上面铺平;如果"还米",人家让盛满米的都上面鼓起来,呈"椎体"形,一里一外,农民就"亏"大了。

在老家,有个姓董的大户,虽然解放后搞土改运动,他家被认定为地主,可是人并不坏。他家勤俭持家,善于做小生意,用积攒的钱买了不少耕地,自己打理不过来,就不得不雇工,但为人厚道,凡是雇工,工钱都比一般人高,一日三餐也不刻薄。尤其是谁家借米或者借面,不要利息。出借时,让斗的平面呈"椎体"状,归还时往往还要"凹进去"一点儿,还说,"乡里乡亲的,我比你们强,如果不富裕,就别还了"。

村里人都说他家的"斗""多出少进",是公平斗。

饸饹床子

"饸饹床子",顾名思义,是制作饸饹用的。所谓饸饹,多种多样。如果主食用荞面,就是荞面饸饹;如果主食是白面,就是白面饸饹;我老家怀安是榆面饸饹。

 饸饹床子

榆面饸饹,这"榆面"就是榆树皮制成的面。砍伐后的榆树,树干越粗越好,将外面的硬皮去掉,选取里面嫩白榆皮,用刀刮下来,晾干后,拿到石磨上磨成"面",就是榆面。将榆面和高粱面以一比八的比例用温水和好,就是"饸饹面",也叫"榆皮饸饹"。

接下来的工序,就用到"饸饹床子"了,没有它,是吃不到"饸饹"的。"饸饹床子"一般为榆木制成,当然,红木、杏木、松木最佳。"饸饹床子"整体是按照三角形稳定性设计的,木架子形状。最前端有一个"腿",后面两个"腿",用时架在锅头上,上面有一个杠杆用来"向下挤压"。中间有"圆洞","圆洞"下面是布满小圆眼的铁片,把榆面通过圆眼,在杠杆作用下压出来,形成小圆条,这"小圆条"就是"饸饹"。其中,圆眼的大小可以决定饸饹的粗细。

饸饹床子,不但可以制作饸饹,而且"压粉条"也离不开饸饹床子。过去乡村不是家家有饸饹床子,吃饸饹就得求助邻居"借用"。特别是逢年过节"压粉条",进入腊月,人们四处借"饸饹床子",家家灶台上热气腾腾,预示着年节的到来

如今,生活好了,这些乡村老物件却逐渐隐退了。而留在记忆里的,是岁月的印记,是割不断的乡土风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