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早餐吃凉面,只因此地是凉州?
冬日早餐吃凉面,只因此地是凉州?
人的一生不一定要热热闹闹,凉面如是,可能是有一个凉字的缘故。在所有的美食中,以冷、热冠名者不多,香、辣、麻等为名者则多,大多开门见山直指口味。
一碗鲜香四溢的凉面是武威人主食榜上的“常驻嘉宾” 武威市商务局供图
凉州凉面主要以小麦精面为主,和面时加碱,色泽黄中透亮。面下至锅中九成熟,捞出,加热油,面便不坨了。面分宽、细,不似兰州牛肉面分得那么细致,什么大宽、韭叶子、二细、毛细等。凉州人的叫法很直接:来一碗宽凉面、细凉面,或者来一碗荤凉面、素凉面。如果面皮子还要加点黄瓜丝、胡萝卜丝或蒜茄子,凉面则不客套,荤加荤卤,素加素卤,以口味而定,价格也不同。
做凉面也是个苦活。面下得早了,成为隔夜面;下得迟了,赶不上卖市。所以,凉面又叫早凉面。
好凉面以筋道论,更以卤味好坏论。凉面讲究一面二卤三抓,油辣子也没面皮子那么要求高,这也与人们把凉面划归为面食类有关。常有食客说:谁谁谁家面皮子的油辣子好,很少听到人们说谁谁谁家凉面的油辣子好。
卖凉面的不少,卖出名头的不多。面皮子、凉面,起摊名时主要以卖者的姓氏为主,再加记,如某记面皮或某记凉面。名头响的,便减少了许多麻烦,食客们直接说去吃那家的凉面。说谁家的凉面,大多是列入了凉州名优小吃的人家的凉面。
堆积如山的凉面盛在方盘中,一出摊,卖凉面的手就是斤两,一抓一抖间便是一碗,再缩了身子,等着浇卤。方盘前有两个大砂锅,一为荤卤,一为素卤。有的食客往往要点素卤,再加荤卤,价格以荤卤算。
各家卤都有自己的特色,荤卤以大肉为主,素卤主要以干小白菜为主料。荤卤中要加点时令菜,如韭苔或蒜苔,或将洋芋切成滚刀块,在油中炸出,以免绵烂。
或荤或素的卤子一进碗,用筷子搅拌,让卤与面亲密接触,面便有了卤香,卤便有了面香。
面凉卤热是武威凉面的显著特点,吃面时可搭配卤肉或牛腱子以及甜茶。杨艺锴 摄
卖凉面不仅卖出了名堂,还以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为人们称道的,当数郭中藩先生。
中藩(1915-1989)先生幼时家贫,后以卖凉面为生。虽与引车卖浆者流为伍,但志存高洁,酷爱金石书画。幼时曾受教于大井巷李春亭先生,书法拜学于东小井巷凉州怪杰杨成绪之子杨联壁门下。并广交当时名流李钟岳、赵兰亭、权爱棠、赵彦森、范振绪等诸先生。我工作于《武威日报》社时,曾数次到其祖宅找其子郭子猷先生长叙。那时先生的宅居仍存。院中花木竹莲扶疏,家中摆设古朴而充满书香墨味,非身具文人禀赋者不能拥有。1941年张大千来凉,曾与之交往,并以书画相赠;1942年于右任先生小居凉州,和他相见甚欢,曾以联大赞:观其为文不随其趣,与之定事大有古风。能得于右任先生如此赞誉者,绝非俗类。先生生性豁达,从不以卖凉面自卑。书画与凉面,本不搭界,但在中藩先生手上却通灵,卖凉面时抓凉面,不卖凉面时抓毛笔。凉面一提,幻作线条;毛笔一落,则畅胸怀。一旦收摊,凉面香气落下,墨香文气又起。座上有食客,往来皆不俗。先生在世时,相伴甚欢者有冯天民、麻永忠、刘永峥等人。一杯酒、一盘肉、一张宣纸、一支笔,杯中酒香,笔下乾坤,赏名画而心喜,把玩金石而乐无穷。古今高雅之士,或寄情田园,或遁世而居。哪像先生,身居闹市而不坠青云之志,摆摊街头仍笑对江湖人生。一声“郭凉面”或“郭二爷”,里面蕴含着无限的尊敬之情。
我与中藩先生,并无交往。因敬其前贤,又曾在旧居观赏过其部分藏品,深为先生之出市井而不染之高洁所感佩。先生节衣缩食,20世纪70年代初,将所藏唐垂拱三年石造像、宋瓷观音、战国虎符、唐咸亨三年白云琴以及元、明、清瓷器约一百余件文物捐献于原武威地区博物馆。此举非大胸怀所不能担之。先生虽然作古,当书坛画界中人每每谈起,总尊而敬之,此更能印证,凡贤德高洁者,并非完全以所从事职业或职位高低而论之。
因郭中藩先生,凉州凉面便有了文化之意味。
我上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时,隔壁住着吉林延边的朝鲜族学员、诗人朴长吉。一有闲暇,他便来讨教汉语中的词语表达。我对冷凉食物,因肠胃关系,一般敬而远之。一次盛情难却,他请我去吃朝鲜冷面,才知朝鲜冷面与凉州凉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朝鲜冷面的料理及那种酸酸甜甜、越吃越辣加啤酒的吃法,实在难以问津,以后便婉拒,倒让朴长吉先生每每怅惋不已。
美食也有适应性,不仅关于地域、环境,还有肠胃。世上美食多矣,每人各有所好,爱与不爱,并非美食之过。凉州凉面,面凉卤子热,每每有朋友来凉州,总要请他们去尝一尝,不管他们喜爱与否,作为凉州人,推介本土美食也是责任所在。凡有朋友说凉州凉面好吃,心下也欣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