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步云:一辈子,我只弄懂了一个问题
清风湿润,茶烟轻扬。自雁塔校区而入,一路宁静。初雪之后,天气日渐寒冷,敲响武老师家门之前,我也曾因未谙其脾性而暗自忐忑。不曾想到,出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位心怀若谷、精神矍铄的老人。
结缘政法,开行政法系之先河
武老师是1929年生人,新中国成立之年来到我校的前身——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工作。时至今日,武老师见证了学校的风雨变迁。
我校行政法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7月的行政管理(行政法)系,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个法学本科行政法学专业,在我国行政法学科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10月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后,根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决定,正式成立行政法学院。而武老师,便是我校行政法系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系主任。武老师为行政法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地位举足轻重。
组建行政法系之前的几年中,武老师曾担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又担任了政治理论系主任。“我们有一批很好的教师。”武老师颇为此自豪。但在政治理论系撤销后,这一批教师的安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武老师与我校穆镇汉老师一同前往教委申请成立行政管理(行政法)系。
“到现在,行政法学院出来的学生,大概有一万多人了吧。”谈及行政法学院的发展成果,武老师将其归功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行政法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以武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创始者们的辛勤耕耘。
置身学术,树法与哲学之典范
虽是学习法学出身,但在当时,武老师在哲学教研室已经教授了20年的哲学。因此,基于自身的学术兴趣及知识结构,武老师选择的科研方向主要是法哲学。武老师选择法哲学,也受到钱学森的影响,他提到,在上世纪70年代时,他曾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个时候受到钱学森所讲“法学是一门行为科学”影响,开启了自己的研究。
在采访中,武老师曾不止一次提到:“我这一辈子,只弄清楚了一个问题,就是‘法’是什么。”法的本质是一个基础的问题,但在他看来,却恰恰是最困难的部分。围绕着这个问题,武老师开始了他的研究,探究法的本质、起源、功能、价值和法律方法等,并于1992年著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武老师强调,法学与哲学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武老师在20年哲学教育中,对哲学有着独到的理解,不仅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且在研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之后,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法与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并在80岁那年将这两本书重新梳理、修改后,写下《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提出了人本法学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武老师便是人本法学学派的创始人。
著书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武老师也已是90岁高龄。但他并未选择休息,而是重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在我采访之时,他已经将《资本论》阅读至五百余页。他自嘲道,一辈子并无什么爱好,是个单纯的理论爱好者,但现在还喜欢在闲暇之余看看电视剧。武老师讲得很真诚,和蔼的微笑也未曾变过。这样可爱随和的性格,仿佛与德高望重的教授形象相去甚远,但却又真实的存在着。摊开的书与眼镜静静躺在书桌上,阳光洒进来,武老师的形象愈加生动清晰起来。
桃李天下,传德高为范之精神
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为师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教化着学子。对于如何教授知识、传播思想,武老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一味的“填鸭式”灌输,进行知识的堆叠,而是注重引导,让学生自行吸收理解,从而达到真正消化知识的目的。
“多读书,一定要多读好书。”武老师在求学之时,便有广泛阅读的习惯,今日今时亦然。对于法学的学习,武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学习各种学科的基础,只有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汲取正确方法,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也指出,这是当今学生所欠缺的部分,在采访中,武老师殷切希望学子们真正沉下身心去阅读,而不止浮于皮毛。
教书育人,是武老师在过去60年时光中重要的一部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几十年中,武老师的学生早已遍布祖国大地。谈起自己的学生,武老师脸上和蔼的微笑又重了几分。那种为师者的骄傲,深深蕴藏于岁月更迭赋予他的眉目之间的象征智慧和经历的纹路,在不经意中,从言谈与神情之间流露而出。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在武老师身上,我看到的是穿过岁月风霜间的一支梅花的化影。这位已是朝枚之年的老教授,依旧伏案而作。执一支笔,暖一衾帛,捧一章锦书,烫一壶茶,半生过矣。
我言辞拙劣,未曾描绘出武老师风采十之二三,但愿借拙笔一支,将武老师非凡之法学思想与学术作品传播,供莘莘学子参考,也将其风貌继续传承,源源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