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在山--为两弹一星隐姓埋名十三年
2006年12月30日新四军老战士栗在山将军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与世长辞了。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在新四军将帅中是独特的。他的功绩,他的奉献,乃至他的姓名,也都鲜为人知。我采访了他的儿子栗克悟,为的是尽快把这位新四军老将军的事绩、精神宣传开来,并借以表达《铁军》同仁对栗老的敬仰和怀念。
经历丰富多彩的开国将军
1958年2月,戊戌年春节前的那个星期三,一个神秘的电话,从北京打到了驻扎大连的空三军政委栗在山将军的办公室。此后不久,栗将军的老同志、老战友和空三军的指战员们,霍然发现,栗在山将军不知何时从人们的视野中突然消失了。他去了哪里?干什么去了?怎么连一点音信也没有?难道从人间蒸发了?没有人答得出来,家里人也不太清楚。克悟说,爸爸常年不在家,已经司空见惯了。人们的狐疑是有道理的:按照栗在山将军的经历、身份,在许多场合,他都应该出头露面。可是,都没有。当时那个年代,国际上的敌对势力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年轻的新中国,间谍活动无孔不入。他必须放弃一切名利,他必须从常人的视野中消失得干干净净。因为党和国家需要他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完成一项重要的绝密的任务。这一年,他刚刚42岁,却是新四军中少有的经历丰富多彩的开国将军。
栗在山原名栗元恒,自幼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学孔孟之道,还跟大伯父习武练功。他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写得一手好字,练得一身拳脚。乡邻称其“文武双全”,日后必成大器。坊间的戏言本不足为据,然而栗在山一生的成功的事业,倒被乡亲们言中了。
1935年,19岁的栗在山光荣入党,在河南进行党的地下活动。他是中共河南省工委秘密交通工作的负责人,多次往返于洛阳与西安,为河南地下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出生入死。七七事变后,他担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协助省委书记朱理治到河南开展工作,筹建河南省委。1938年6月,又随朱理治到达竹沟。8月,朱理治到延安开会,他被派往“抗大”学习。中共中央中原局建立后,他又被调往中原局,担任刘少奇书记的秘书。1939年1月,他护送刘少奇到达竹沟;刘少奇在竹沟主持中原局工作期间,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还举办党训班和教导队。他受命为党训班上党课,讲党的建设。4月,刘少奇回延安开会。栗在山随陈少敏同志离开竹沟,奔赴鄂豫皖抗日前线。在信阳四望山,他看到此地抗日游击战争轰轰烈烈,倍受激励,遂将栗元恒改名为栗在山,正式改名立志,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陈少敏与李先念两支部队在赵家棚会合后,成立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陈少敏任政委,栗在山任组织科长。1940年1月,游击支队改编为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委,任质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少卿任参谋长,栗在山担任组织部部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陈少敏任区党委书记,任质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栗在山任十三旅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汉(口)、孝(感)、(黄)陂工委书记。他领导汉孝陂一带的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汉孝陂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部队,征集税收,支援五师部队建设。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更艰难的阶段,栗在山被任命为第五师司令部参谋处长,协助李先念师长组织、指挥战役战斗。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五师部分部队北上河南,开展抗日斗争。栗在山先后担任河南挺进游击兵团政委和豫中游击兵团政委,在嵖岈山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加强中原解放区的武装力量,八路军部分部队与新四军五师会合,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豫中游击兵团与河南军区陈先瑞支队会合,改编为豫中军分区,陈先瑞任司令员,栗在山担任政委兼豫中地委书记、中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1946年1月,国民党当局违反停战协定,先后调集30万军队对中原部队实施包围。为粉碎敌人的封锁,中原部队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突出重围。参谋处长栗在山担当制定部队突围方案的重任。4月,栗在山被派往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参加“国、共、美”三方的和平谈判,为争取和平,制止内战,在谈判桌上同美蒋反动派进行艰苦的斗争。6月,他飞往延安,向中央汇报中原地区的情况,为中共中央确定中原部队的突围方案提供依据。先后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的接见,和毛泽东的单独接见。
1946年10月,栗在山奔赴东北,担任哈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发动群众,扩建部队,进行军政训练,准备迎击新的战斗。翌年,独四师在双城相兰三屯成立。栗在山任政委。以后部队两次改编,分别改为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五师和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一四六师。6月参加围困长春;9月,我军发动辽沈战役。栗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解放东北和华北。1949年4月下旬,栗在山率部南下。7月中旬,参加宜沙战役,解放了荆州。随后,从沙市横渡长江,进军湖南。9月,参加衡宝战役。12月,进军广西,栗在山负责筹建了柳州地委,担任柳州地委书记兼柳州军分区政委。领导柳州地区的清匪反霸斗争。
1950年7月,四十九军合并到广西军区,栗在山担任广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他深入部队,深入群众,建立健全各级政权,为广西地区的剿匪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1951年7月,四十九军重建,曾国华任军长,栗在山任政委。次年春,部队进行二次整编,中南军区确定:四十八军军部和一个师,四十九军的一四五师同陈明仁的二十一兵团合编,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员,陈仁麟任兵团政委,栗在山任兵团副政委。4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四十九军军部改为空军第三军军部,栗在山又调任空三军政委,担负起建立新中国空军,保卫祖国边防、领空的神圣使命。1952年底,栗在山率空三军赴朝参战,兼任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前线指挥所政委。在朝鲜介川中朝联合指挥所,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实施前方作战指挥,同美帝国主义的王牌空军进行较量。栗在山是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的为数不多的空军高级将领。
他从地方到部队,从中原到东北,从北国的松花江到南疆的边陲广西,从美丽如画的渤海到荒沙滚滚的戈壁,从打击日本侵略者到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到同美帝国主义的较量,从陆军到空军、到进行导弹卫星的发射。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汗水和业绩洒在了祖国大片土地。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军从地面到空中、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大炮直至导弹、卫星、核武器发展的历史。像他这样经历丰富的开国将领,在新四军中是不多的。
为两弹一星隐姓埋名十三年的功臣
在栗在山突然“消失”的年月里,只有中央领导和军队中高层领导等少数人知道他的踪迹:他去了大西北,在戈壁滩深处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构筑导弹试验基地。以至于有些老战友曾经怀疑过:栗在山是不是还在人世了?“失踪”13年后,栗在山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真的很让人吃惊。西北戈壁滩的风沙吹走了栗将军曾经年轻帅气的容颜,基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在那张长方型的国字脸上,写下了比他的同龄战友,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多、更深的沧桑。然而,这张略显古铜色的脸庞,同时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更加稳重,更加成熟,更加值得信任。他那明亮的双眸,更透出军人特有的坚强与刚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敢当重任的意志力,知人善任的亲和力。正是他的特有气质和献身精神,注定他要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再当重任。1970年4月13日,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漫长的13年,栗将军到底在哪里?他和他的战友、他的部队到底做了些什么?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些艰难岁月的?当年的这些“谜”,是到了可以“揭秘”的时代了。
戊戌年春节前那个让他从此隐姓埋名的电话,其实是空军干部部朱虚之部长打来的。放下电话,栗在山立即赶往北京,在朱部长陪同下,晋见了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上将。肖主任向他转达了中央军委的决定: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了导弹靶场,陈锡联、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
栗在山没有丝豪的犹豫。他知道,导弹试验是军事科学尖端技术,自己虽然从没见过导弹是个什么样子,但只要敢于登攀,就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高峰。党中央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这是信任,这是光荣,这更是责任,自己只有勇往直前的义务,没有止步、退缩的权利。第二天,他就到总参三招找到孙继先,交换了意见,开始了筹建工作。
1958年2月25日,经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青山头地区。不久,工程兵工程勘察队进入戈壁滩,开始工程勘察和点号布局。4月,栗在山第一次进入戈壁。在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古战场,他首先接受了戈壁滩春天风沙的洗礼。被当地人称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戈壁滩,风沙起时,黄沙弥漫,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在它面前,懦弱者颓然趴下,勇敢者傲然挺立。栗将军不仅傲然挺立,他还要向这千年沉睡的戈壁荒漠开战,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就从这个月起,10万大军陆续开进戈壁滩,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防工程大会战。亘古无生息的荒漠,突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栗在山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手机构的组建,干部的选调。组织人员分别往各总部、各兵种、各军地院校,进行选调工作,迅速组建了六个大部和司、政、后机关,让这台“机器”很快地运转起来。10月,国务院批准靶场机构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某训练基地,孙继先任基地司令员,栗在山任基地政委。
说到这里,栗克悟特别说明:父亲的经历中有很多的第一。参加革命一开始,就是学校的第一批团员,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入党时是学校第一批学生党员;抗战时是中共河南省委的第一批干部,中共中原局刘少奇书记的第一任秘书;豫中游击兵团的第一任政委,豫中地委第一任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族联军独四师、野战军三十五师、一四六师第一任政委,柳州第一任地委书记以及空三军第一任政委等等。国家建立导弹基地,他又被委任为第一任政委。在每个单位他几乎都是元老,都是在创业,在“栽树”、“挖井”和“铺路”。栗在山还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导弹卫星发射实验基地,组建了第一支导弹试验部队。在国防科研第一线,直接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个导弹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和试验。他是中国征服宇宙的第一代人。
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栗在山政委与广大指战员同甘共苦,深得大家的信任。戈壁滩的严寒季节,狂风呼啸,寒气逼人,温度最低达零下30℃。面对严寒风沙、干燥缺水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以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和航天战士的神圣职责激励大家,提出了“以苦为荣、以场为家”和“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战斗口号,激发广大干部和科研人员扎根戈壁,树立献身国防的荣誉感和努力攀登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高峰的信心和信念。那个年代的青年真是好样的,他们把“以苦为荣,以场为家”的口号变成了自己的行动,不仅在戈壁扎下根来,而且一代接一代成为新时代的航天战士。
栗克悟说,父亲这辈子真是没有享着福,国家刚刚稳定,他就到最艰苦的西北荒漠创业,一去就是十几年。在基地工作本来就非常艰苦,还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援华专家,“文革”的大动乱,中苏两国对立等等,什么都让他赶上了。离休不久就又患中风,半身不遂.
栗克悟说:父亲在世时,很少谈自己,可是当说到别人,说到他的战友,他的干部战士时,显得非常兴奋。他为他们而骄傲。父亲说:基地的广大官兵,深居戈壁,以场为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非常感激他们!其实,这其中不也包含着栗在山将军的辛勤汗水和重大贡献吗?
1960年2月,国防科委下令要求5月底至6月初,基地发射苏制近程地地导弹。关键时刻,苏联专家突然提出中国生产的液氧不合格,拒绝使用中国生产的燃料发射,阻挠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栗在山与基地其他领导,同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用国产燃料各项技术指标的比照实验结果,证明中国液氧合格,完全可用。然而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向中国提出撤回全部援华专家。这些,没有难倒中国人民。栗在山代表党委提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细操作,克服一切困难,打响第一炮,为祖国争光”的口号,于9月10日7点42分,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7分钟,准确命中目标。这是在中国土地上,用国产燃料、由基地独立操作,成功发射的第一枚地地导弹。参试人员挥臂欢呼成功的时刻,栗在山也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是因为胜利,也是因为责任。
随后,基地于11月5日又成功地发射了国产的近程地地导弹。聂荣臻元帅兴奋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栗将军格外激动:我们实现了中国自己制造导弹的飞跃。
基地的试验硕果累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3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西北导弹试验基地作为发射首区。为了确保试验万失一失,栗在山等领导下到发射中队,与全体参试人员同吃、同住,作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各项测试和准备工作,确保测试质量,绝对安全和发射成功。导弹装上核弹后,栗在山陪同聂帅在发射阵地上,哪里最危险就在哪里坐阵,给了参试人员极大的安慰和鼓舞。10月27日上午9点,导弹点火起飞,沿着预定弹道飞行,核弹头准确地在靶子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试验又获圆满成功。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代理司令李福泽统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4月24日下午9点35分,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托举着“东方红一号”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了全世界。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成为世界上可以独立发射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这年五一,栗在山、李福泽等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13年来栗在山第一次在大型活动中公开露面。在此之前,在他参与的一些活动中,对他的姓名从来不公开。
这就是他隐姓埋名、深藏不露的13年经历。
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1970年4月,父亲调任国防科委。他并没有急于离开这个艰苦的环境,为了使基地新的领导班子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召开党委扩大会,认真分析、总结基地组建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为新班子提出了加强班子建设、部队建设、基地建设、科研实验等多方面的建议。直到6月中旬才到北京报到。1985年,为了让年轻干部尽快地提到领导岗位上来,父亲主动提出离职休养。其实,他并没有休息,接着就组织创建了国防科委老干部大学。1990年,父亲突患脑血栓,以致半身不遂。但他坐在轮椅上还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建设。
父亲生前很少谈自己。父亲的经历,我们大多是听了叔叔伯伯们的交谈,看了他们的回忆,才知道的。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每天来吊唁的叔叔阿姨,以及战友的子女们,陆陆续续回忆了父亲的许多事。他们说,栗在山是极具亲和力的好领导,他以高尚的人品,高超的领导艺术,把一班人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团队精神和战斗力,这是他的最显著特点。
“我的母亲马沂也是一位老革命。”栗克悟说到母亲时,非常自豪。他们的父母,是20世纪30年代做地下工作时相识的。为了掩护栗在山的地下党员身份,党组织选派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担任学生党支部组织部长的中共党员马沂,配合工作。他们假扮夫妻,建立起中共河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在工作中,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爱,半年后结成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革命伴侣,风雨同舟共同为革命奋斗了55个春秋。
我的父母亲共生育过7个孩子。在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中,父母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剩下我们兄妹4人。我是在湖北大悟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五师司令部出生的,取栗克悟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纪念。1947年后,母亲随部队南征北战,分别在黑龙江、辽宁和湖南生下三个妹妹。
在兄妹四人读书学习的成长年代,正是父亲深居大戈壁工作的那段时间,他无法顾及家庭,对孩子们的事管的很少。其实即使有条件,父亲也从不关照自己的孩子。他的战友、部下大都是高级干部,掌握着部门的实权,但他从来不为孩子们的事打扰他们。对孩子要求特别严,要求孩子们自力更生,不搞特殊化。
我爱人谭晓晨原在北京军区二十八军政治部当联络干事。生第一个孩子时,由于当时孩子户口要随母亲,她是军人,二十八军没有户口,部队又在山西,孩子在北京落不了户口。那时我父亲的老战友陈先瑞是北京军区的政委,只要同他说一声,帮个忙,上调到北京军区是很简单的事情。但父亲没有允诺,不帮这个忙。万般无奈之下,我爱人只好转业回到北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部队。
我们兄妹没有责怪父亲的意思,我们了解爸爸的品格、个性和为人。要说爸爸“心中没有孩子”,只是对自己的孩子而言。其实爸爸对战友的孩子,特有深情。这次前来吊唁的一些老战友的子女,很多都得到过他的照顾。在“文革”期间,他悄悄将一些革命的后代,送进了部队,安排到基地,将他们保护起来。比如滕代远将军的儿子滕飞,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顾大椿的女儿顾红等等。这些是最近他(她)们告诉我的,原先不知道,父亲从来都没说过。你看:父亲对孩子是不是特有感情?因为是战友的孩子,父亲特别在心。
从内心说,我们为有这样的好父亲而骄傲,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呀。其中最让我们难忘的是,为了使那些为祖国国防科技事业,在基地戈壁滩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官兵、职工能够回到内地安度晚年。在他离休之后,不顾劳累,亲自跑了好几个省、市,与当地政府、驻军交涉、协商、沟通,在北京、保定、济南、江阴、武汉等地参与组织建立了多个干休所,使基地一些离退休人员在内地得到了安置。说起这些事时,他们是老泪横流,从心里感激他们的老政委。
《铁军》杂志愿意宣传我父亲,我们很高兴。宣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优秀品质,也是我们新四军后代的义务。用一句套话,我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深得我们子女钦佩。我们会以父亲为榜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平常人。
送别父亲时,我们子女用挽联概括了他的一生:
南征北战建奇功,两弹一星炳千秋;
隐姓戈壁淡名利,德高望重栽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