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史清琪
已届不惑之年、三个孩子的母亲的她有幸走入中国社科院的大门,成为我国首届经济学硕士,她是这个集体的中坚分子。她的思想、行为、品德和为人吸引着其他人。在同窗好友眼中,她不仅是同学,也是善解人意的慈和长者;她是勤奋投入、高速运转、高效产出、永不停歇的典范……
在父母眼中,史清琪是天资聪慧、从小就出类拔萃的好孩子,中学毕业后本来可以保送师范大学,正值当时国家号召人们为摆脱我国工业落后面貌而努力,于是,她毅然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系。当她怀揣着为祖国寻找石油的梦想、背着行囊唱着勘探队员之歌,准备毕业后奔赴祖国最艰苦的地方的时候,组织上因“需要最优秀的人才去当政治经济学教师”而通知她提前毕业改学经济学。在经历了由喜爱的理工科转学文科的苦恼和遗憾后,她很快适应了在新的领域的学习。她相继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进修,这门新的学科很快吸引了她,使她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去钻研使许多人望而却步的枯燥理论、抽象定义。她很快建立了对经济学的感情。在不断进修的岁月里,她克服困难,坚持听课、听讲座,学习各种经济类专业课程。
就在史清琪刚刚上台讲课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她被下放到井冈山种水稻,一晃5个年头过去了。1978年,全国第一次招收研究生。离考试仅有20天时,她才偶然得知扩大招生范围的消息并拿到了招生的材料。已届不惑之年的史清琪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斗争了一夜,也为失去的大好时光哭了一夜,她决心一试。准备考试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卢森贝的经济思想史,这一大部头的著作没有学过,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她去请教北大教授陈岱荪、赵靖、厉以宁等前辈。由于急火攻心她高烧到39度躺在床上,手里依然没有舍得放下书本。她插上房门,不顾门外家人连声怜惜的“别考了!”的反对声,继续复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500多名考生仅录取9名,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然而是否录取年龄大、有三个孩子的史清琪,系领导有些举棋不定。后来成为导师的何建章、吴敬链先生和史清琪谈话后,有感于她的率真和真诚的执著,认为她是个搞研究的材料,在录取已近尾声时,断然决定收下了她。何建章老师面试后引用马克思的话告诫史清琪:“科学的入门处,就是地狱的入门处。”这成为她日后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史清琪与年龄最小的20出头的同学几乎相差一代,大家都习惯地称她大姐。她不仅学习努力,还热心帮助大家。那届研究生是中国学生史上最难得和最特殊的一批人。他们普遍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多数已过而立之年,或已届不惑。学业荒废十年之久,拉家带口,不少人两地分居、千里迢迢来京求学,学习条件很差,在资料奇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做学问。然而度过严冬的人,最知道春天的温暖,走向成熟的学子,最知道时间的宝贵。这些老研究生是学习最刻苦认真的人。
史清琪是这个集体的中坚分子。她的思想、行为、品德和为人吸引着其他人。在同学眼中,史清琪不仅是同学,也是师长和亲人;同学们尊重她、爱戴她,有事愿意找她商量,有困难愿意找她帮忙,有排解不开的思想问题也爱向她倾诉。一位同学生活遇到了挫折,为了不影响毕业答辩,她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为她调解奔波;原学文科的同学学数学非常吃力,压力很大,她知道后主动帮忙,和这些同学一起复习、做作业……在研究生院,史清琪的勤奋、投入、高速运转、高效产出时时激励着其他人。由于课业重,时间紧,她学外语的时间都是在骑车回家的路上和跑步途中。直到有一次险些被汽车撞上,她才放弃骑车改乘公共汽车,改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学外语;每临期末考试,几个孩子也要考试,她总是先检查完孩子的功课,再熬夜复习自己的功课;研究生院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她与北京化工局建立了联系,帮企业总结管理经验,撰写讲课教材,推广价值工程,发表研究论文。这些为她日后在研究领域屡创佳绩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后来她还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为经济专业顾问。
多年后,同学们仍为史清琪的那股精神所感动,一位同学说:“要是我懒了,不想努力了,就想想史大姐,想想她那种永不疲倦的学习精神,那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不然就去看看她,跟她聊聊天,充充电……”
1981年,史清琪完成了全部研究生课程,还多读了数学、统计及工业经济专业8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被评为研究生院优秀共产党员。这一年,她被分配到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首次科学系统地完成了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一评价方法后来向全国推广,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认可。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听取了国内专家汇报后说:“史清琪她们的工作,像飞来比较早的燕子一样,报道了光明,报道了春天的来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国总算有个数了!”
1982年,时任中科院经济所副所长的导师何建章找她谈话,希望她把研究方向定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在我国,要把经济学的有关命题,用精确的数学公式和科学语言给予解答,对经济理论界的研究者来说并非易事。研究者不仅必须掌握、精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能够把握实质,进行定性分析,而且必须有深厚的理工科基础和数学功底,能够把经济命题量化出来。史清琪是当时经济研究界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她走进了这个领域,并不断创出成绩,很快成为国内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成为我国技术进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个高难度的研究课题。国内没有参考资料,也不能直接采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界限非常严,理论定义、统计体系、指标系统、概念表述都不同,相互翻译都很困难。要把先进发达国家的理论模型用到中国问题的分析中来,需做大量的基础翻译、对接处理工作。不仅如此,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熟悉东方和西方国家在这类研究中的一切,熟悉每一种理论、每一种模型的功能及其细微差别。只有经过详尽的研究和周密的分析,才能找出为我所用的有价值的矿藏。
史清琪以勘探队员特有的眼光对东西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她像一位掘矿者,带领几位合作者收集国内外样本80余个,从近百种模型和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寻找着珍贵矿脉的掘进路线,最终锁定了以索洛模型为主的生产函数法。他们打破“生产函数是资产阶级的”禁区,在理论、模型、参数估计、经济量、统计方法及价格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符合国情的创新,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5年后的1987年,索洛因上述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印证了当年史清琪的先见,说明他们当时的研究是十分成功的。
样本上机的时候到了。80多个样本需要分析、处理,数据庞大。她常常忘了吃饭、下班,日以继夜地工作。数据及结果出来了,他们拿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他们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学实证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首次科学系统地完成了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初步奠定了技术进步学科的基础。这一评价方法后来向全国推广,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认可。
不是简单地套用、照搬,也不是单纯地模拟和沿袭,而是站在经济科学前沿的探索和创新,该项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1984年,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下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用该评价方法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986年,该项研究获国家计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经过“六五”期间的推广应用,国家计委决定:“七五”计划期间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指标纳入计划,这在中国计划史上尚属首次。这一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专心听取了国内专家三天汇报,在总结时说:“史清琪他们的工作,像飞来比较早的燕子一样,报道了光明,报道了春天的来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国总算有个数了!”
国外经济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台湾中央银行原行长、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谢森中说:“中国大陆搞这样的研究太不容易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刘遵义教授、世界银行的专家都对这项研究给予了肯定。这项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研讨会上发表,1990年,史清琪作为第一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讲学的中国学者,讲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史清琪主持创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贡献率”指标,从第七个五年计划被国家正式采用,至今仍为创新型国家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
成功、荣誉并没有挡住史清琪的脚步。1985年,史清琪主持了国家软科学招标课题《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研究成果被党的十三大采纳。在研究中她直接参加了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国家产业政策的先期起草工作。该研究成果获1988年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她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称号,并出席了全国表彰大会。不久,史清琪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史清琪主持的与世界银行合作项目“煤炭电力运输输送系统研究”获1994年美国国际管理科学弗朗兹·艾德曼奖,该奖被誉为管理科学的诺贝尔奖。这一奖项不仅使中国能源、交通的世界银行贷款增加,取得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经济效益,也让史清琪登上了国际领奖台。
1994年4月,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国家计委“中国煤炭、电力运输输送系统研究”专家组奔赴美国波士顿管理学院,参加第23届美国国际管理科学弗朗兹·艾德曼奖的决赛,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决赛权。史清琪为中国专家组组长。该奖项以管理科学鼻祖弗朗兹·艾德曼的名字命名,每年评出世界各地管理科学前6名研究成果获决赛权,通过决赛再决出最终名次,素有管理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
早在1988年世界银行找到计委谈判该项目时,世行专家对史清琪的研究成果、思路和管理经验进行了三天的考察,由于她主持过产业技术进步、煤炭工业技术进步(曾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项研究,世行方面对她担任课题组长感到满意。国务院一位副总理亲自批准了这项研究。史清琪带领十几名研究人员,全身心投入了这项研究。他们建立起了适合模型运转的数据库系统,对中国煤炭电力运输输送系统进行了国内外的考察和调研,向国家提出了中国GNP增长8%的速度为宜的建议。同时,按成本最低的原则,建立多部门国家网络模型,进行煤炭、电力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为国家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6年的苦心经营终于获得了回报。6年后在与美国国防部、美国贝尔公司、印度塔塔公司、日本汗辛高速公路等强大的国际重量级竞争对手的同台对垒中,中国最终获得并列第二名。这次获奖被载入国家统计局《中国之最》一书。这一奖项使中国能源、交通的世界银行贷款增加,取得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经济效益。
2000年,她带领科研人员完成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等三个“十五”的规划项目,较早地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阐述了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后工业化和信息化三个阶段的任务,三步并做一步走,必须依靠创新,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实现跨越。
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史清琪一直作为课题主持人,逐渐由处长、副所长,提升到所长。无论研究工作多么紧张繁忙,她从未离开过领导岗位,她除负责研究课题外,还要为全所的日常工作操心。一天到晚事务缠身,不是想法为职工要房子,就是想法筹经费,白天忙于全所的吃、住、行等,没有时间搞研究,她只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她的日历上很少有星期天。有时深夜想到一个观点,立刻起床记录下来;有时和孩子们聊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说话就走了样。天长日久,孩子们也习惯了:“看我妈又想她的研究了。”
长期超负荷运转使她的身体受到伤害。就在她蜚声国内外经济学界,一再登上国际讲坛,为国家争得荣誉之时,她曾两次病倒,被迫住院,人一下消瘦了20斤。医生几次宣判她只能活3到5年。她靠顽强的毅力用中医、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慢慢边工作边恢复,终于,一个朝气蓬勃、身体健康的史大姐又回到了人们中间。朋友、亲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常常感叹这辈子“最喜欢学什么却没能学成什么”的史清琪,多年以后终于有了整合自己所学、延续少年时代梦想的机会。史清琪向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院士建议,将资源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地大建立资源产业经济博士点。1999年,她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生,目前已有20多名,不少学生已成才。
她把对女企业家的研究作为一个新的事业来开拓。担任中国女企协领导工作近8年来,她组建了中国女企业家研究咨询中心,首次对中国女企业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使缺少性别统计的企业界开始有了对女企业家的定量分析,并主编了六部《中国女企业家发展报告》,创办了“优秀女企业家国际论坛”。
2000年,中国女企业家协会换届。时任国家发改委产业所所长的史清琪被推荐兼任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法人代表)。女企业家是一个当年的史清琪并不太了解的群体,但她充满研究这个群体的热情和自豪感,她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这个新的领域中,尝试形成有关女企业家的数量的概念,用自己最钟爱和了解的数字来描述和记录女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足迹。
在史清琪主持下,组建了中国女企业家研究咨询中心,先后完成了中国工业妇女现状、中国女企业家的创业与发展、企业发展与标准国际化(对女企业家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与中国女企业家、中国女企业家与国际市场、女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女企业家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围绕上述主题主编了5部《中国女企业家发展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对中国女企业家进行系统的研究,使缺少性别统计的企业界开始有了对女企业家的定量分析,其分析结果被全国妇联、相关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采用。她还先后创办、策划了8次不同主题的优秀女企业家国际论坛,没有条件她就主动出击,积极创造条件。在她们的努力下,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她带领的女企业家身影出现在多种国际论坛和会议上,并发出中国女企业家自己的声音:她们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围绕论坛主题提供了“诚信与中国女企业家”的论文;2002年,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5年以来,每年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次会议都提供“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女企业家”的文集;她本人多次在国内外论坛上发表演讲,并应邀去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我国女企业家群体主要诞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21世纪创业潮流中的急先锋,她们是走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前列的一批集财智于一身的优秀女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史清琪对她们的敬佩油然而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她们的困难就像是自己的困难一样,她从心里愿意帮她们。看到女企业家身上的不足,她也会直率地指出……
“目前,我国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5%左右,而美国这一比例已达到45%~50%左右。人们期待着更多数量、更高素质的女企业家的诞生与发展。我们还将结合调研进一步摸清女企业家的状况,将女性创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史清琪最新的日志上,这样记录着:目前已有近20家女企业家的企业加盟“新农村百村小店创业活动”,北京、宁夏、河北等地区正展开此项工作;将中国中小女企业家的产品与服务纳入美国跨国公司供应链已初步签约并进入筹备阶段;女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的征文活动刚刚拉开帷幕……
用她自己在2007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的话说,“提升自己,关爱他人,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她仍然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