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1254504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1月25日

历史中走来的·四合院

发布时间:2014-04-07 19:07:20      发布人: hnbl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有一个小村落橙槽沟村,这里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是张氏家族后裔的聚集地。橙槽沟村建村要追溯到清朝初年,历史久远。张氏家族繁衍生息人才辈出家大业大,留下了不少祖世财产,为光村耀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主要有四大院落、观音魁星阁、文武书房院、七星庙、五道庙。这些建筑布局宏大,结构合理,做工精细,具有典型的代县建筑特色,且集中在东顺街一条街上,具有较高的实用和观赏价值,它能集中反映我国近代北方地区的民俗建筑风格,体现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集中展示了代县历史建筑水平和人文品味,是代县遗存民俗文化的精品,是打造民俗文化的良好胚材,橙槽沟村主要有三条街道,东顺街居中贯穿东西,近代民俗建筑都集中分布在这一轴线两侧,是村民聚散的场所。目前仍显民俗建筑的历史风骨,历经风雨斑驳的苍桑,身临其境当年繁华的景像油然而生。现代民居和其锲合一体,彰显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村内院落普遍较大,园园圐圙大而多。遗存遗迹主要有四大院落、观音奎星阁武书房、七星庙、五道庙。在清朝嘉庆末年(1820年)左右,张讲由北关迁至橙槽沟村,延五代有八子,家庭开始兴旺起来,开启建设家园的旅程。张逵同胞弟及子张天眷在呼市、北京、河北等地经营肉食、皮毛生意发家,先建北院;张遵建南院;张遴在北京包工致富建西院;还有三人亦建新院,之后张天眷及子张诏又建东院。其间,同族共建七星庙、观音魁星阁、武书房、五道庙等,至此整个村庄基本设施齐全。北院为两进院,大门直通打粮场、磨房院,靠东二门进入主院,现有外院南廊房三间、东西房六间,内院仅有西房三间。南院为三进院,现有正廊房三间,西耳房三间,西小房一间,依门,外院西房六间,其它为遗迹。东院保存比较完整,两进院,正廊房三间,两侧耳房四间,东房五间,依门;南廊房三间,耳房两间,西房三间,东房两间;照壁主体尚存;其它房、过亭、大门为遗迹。西院已建现宅。东南北三院无新建筑,整体院落遗迹遗存保存完好。从建筑结构上看,极具代县近代地方特色,如东院正廊房规模宏大,工艺精细,五脊六兽排山瓦构造,堪称精品。进入大院随处都见到这样的精品之作。大门对面照壁建盖头和正面工艺砖被王家大院买走利用就是看重这点。造型独特的观音魁星阁,遗迹尚存;七星河畔规模较大的七星庙,内建龙王殿、关公殿、马王殿,毁于60年代初的一场洪水。为了保险起见,把庙内的戏楼70年代移建村内,得以保存,其造型为明五暗三斗拱挑檐结构,在代县独一无二。文武书房院是练武修书的地方,院落尚存,留小廊房三间。观音魁星阁,五道庙已重建。人物故事及传说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第五代张络行,十岁习武,后买艺到山东,参加了捻军张络行在安徽起义,由于他武艺超群,勇猛过人,公选为首领。号称大汉永王,太平天国反清失败,张络行同仇敌忾带领三十万部队奋力救援,遂把捻军改为太平军,继洪秀全大业,统领长江以南半壁江山。对清坚持斗争,被封沃王。虽然他反清未获全胜,但捻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五代张逵为人宽厚,才华出众,富裕后帮助别人,同行称赞,乡里同钦,由于才德兼备,清朝道光年间钦赐“岁进士”。第六代张天相由于武艺超群,惩治盗匪有功,清道光年间钦赐武略骑尉晋升大同府守府(镇守使),御赐“紫金梁”。一直在北院南廊坊保存,现已损毁。第七代张诏。太原晋阳书院毕业,举人资格,他品学兼优,热爱公益,清朝同治年间钦赐“岁进士训导”。后人佼佼者也不少。民间流传的故事也很多。七星庙建在七星河中间,庙北有七个小沙丘,呈北斗七星状排列,即使洪水暴发也没有丝毫冲唰。相传因为佘太君和老令公订亲之地在这里,才有了七位虎子。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