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乔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26809634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23年03月06日

冯伊湄与丈夫司徒乔合影

发布时间:2015-09-06 21:36:2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谁料得到,这次离别竟成永别了!

伊湄回京之后,为了调养身体,曾去昆明住了几个月,因她的女儿在昆明师范学院任教。她在昆明期间,常有信来,对四季如春的昆明赞美之至。为了践约多写散文,她曾踏遍昆明的古迹名胜,五百里滇池收在她的笔底,数千年史事放在胸中,她更访问过兄弟民族聚居的地区。兴致勃勃,豪情未减。她说健康有了进步,思想感情也有了升华,对生活充满热爱。我又劝她由昆明飞还广州度岁。可是,当她由昆明飞回北京不久,噩耗就传来了,她是以脑溢血于一九七六年一月七日人医院急救不治而逝世的。

伊湄离开了人间,我也有“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之痛,当时曾哭奠以诗:


再劝南归探好春剧怜遥奠赋招魂
团山夜话追交谊瀛海双星痛早沉
万里投荒留瑰艺三洲寄迹著贤声
故园空有梅花约哭向京华泪满襟
 
伊湄的女儿阿羽看了我的悼诗,于悲痛之中遍寻伊湄所遗画稿,却在一叠花卉中找到了为我所画的梅花,特地远从千里之外寄来。我收到梅花画稿之时,禁不住悲恸,就在梅花右角题了一诗:

故园曾有梅花约遥寄南枝春梦空
留此幽香明晚节长教天末忆音容

这诗有如小小的花环,献给故人英灵之前而已。
伊湄离开人间已一年了。她的《未完成的画》又在难得的友情支持下出版了。我敢断言,这本传记一定能引起海外艺术界的重视。因为它刻划了新中国一位驰誉国际的艺术家崇高的灵魂,其中有追求,有探索,有成就的艺术经历与经验,值得一读。“文传碧海千秋业”,是并非过誉的。

冯伊湄为外孙司徒歌今画的国画
 
至于伊湄,在六十余年的生涯中,不论才华、品质、待人接物……都显出她是一个卓越的女性。她早年于中山大学毕业之后,留学法国,是在巴黎经“五四”时代老诗人梁宗岱的介绍得与司徒乔相识以至结婚的。她与司徒乔结婚之后,有如虔诚的教徒,完全为司徒乔的艺术事业献身,她伴随司徒乔走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各地。他们实践了司马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语,即使是在流离颠沛之中,也从来不放下画笔与文笔。司徒乔所作的画,配以伊湄所题的诗,堪称双璧,从而也显示了伊湄不仅具有散文家的文采,也具有诗人的才调。我把她与谢道韫和李易安媲美,是有根据的,唯一的根据就是她为司徒乔题画的诗词。我在这里不妨引录几首:

临江仙(题桂林独秀峰画)

谁削孤峰成彩笔,秋毫直插重霄。
迷离光影两晴交,云移山翠合,天矮独峰骄。
远树净堆浓淡绿,个中偶着未标
——好花探首出林捎,巧添林壑媚,费煞画师描。

另一首词是:
山外紫云正聚,山背骄阳沉睡。
夜翳徐张,霞辉未黯,六合微茫里。
潮落暮江澄不语,孤帆负取余光去。
归鸟穿烟,饥鱼喋浪,人嚼黄昏媚。

不论构思、境界、遣词用句,都是可读之作。
还有两首题诗,是描写抗日战争时代灾黎载道情景的:

漠漠春魂泣野烟乱蓬残碧委荒田
哀黎涕泪英雄血洒作千山红杜鹃
八年乞命向天涯沧海桑田事事差
莫怪车轮行缓缓从知归去亦无家
 
这些诗反映了人民的血泪,也反映了伊湄的赤子之心,读来令人感动。伊湄襄助司徒乔的事业,但也有贤伉俪唱随之乐,更令人赞美的是伊湄对司徒乔的同情鼓励,虽历尽艰辛而不悔。当司徒乔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度过四十岁生日的时候,伊湄为他写出了这样情真意挚的诗篇:

铁笔檀心锦绣肠倾将热血入丹黄
当年鹳鸟衔雏日乞得天孙七巧囊
乞得天孙七巧囊乞松添寿菊添香
平生耐尽风波恶紫髯飘潇渡三洋
 
重洋远渡,耐尽风波,饱经风霜,人如松菊,写出了一对艺术家夫妇的品格、抱负。伊湄生有三女,各已成长自立,她与司徒乔所建立的家庭可称文艺之家,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外语,司徒乔的弟弟司徒汉就是上海乐团的作曲家。年青一代正欣欣向荣,各为社会主义的祖国尽其忠诚,作出贡献。去年,大女儿司徒圆曾来广州,我们相见之下,我已记不起她当年在团山堡度过童年的形貌了。她当年仅是几岁的小女孩,如今已做了母亲,为人师表。感慨与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又写了一首诗送给阿圆:

喜接南归客还伤薤露歌
骑箕人已杳论艺史难磨
文采照遗册韬光送逝波
芳林新叶好蕤丽向阳乡
 
看到年青一代健康成长,感到司徒乔、冯伊湄已后继有人,可以含笑于九泉了。更重要的安慰是:一个艺术家在旧社会曾经在一幅半边是笑脸半边是哭脸的自画像题过这样沉痛的题辞:“含泪画下去啊,蠢人!在艺术的牢狱里过你的一生。”而后来,他终于冲出艺术牢狱,在新生祖国广阔的大地上飞翔驰聘,他的作品在人民中间获得热爱。他的艺术事业永放光芒,这就更令他含笑于九泉了!
“文传碧海千秋业”,我为司徒乔、冯伊湄深深祝祷冥福!


冯伊湄与丈夫司徒乔合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