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28675342
本馆由[ 苏成全 ]创建于2012年03月17日

子欲养而亲不待

发布时间:2012-07-03 06:38:54      发布人: 苏成全

 

 




子欲养而亲不待
                                             -------  纪念天堂里的父亲
文 / 巾帼
             
        每年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是西方国家的父亲节。中国是一个忠孝礼仪之邦,对这个节日人们 从内心里接受。这几年中国人民也开始自发地过母亲节和父亲节了(虽然还没有假)这个节日1910年诞生于美国,选定六月份是因为六月份的阳光最灿烂。
          今年的父亲节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想念父亲,可能我这个游子在异国他乡度假太闲了。我多么想他们能健康的活到现在,我可以给父母买好多他们喜欢的东西,可以给他们钱自己支配,想让他们住在我的大房子里,无忧无滤的生活。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们在天上不肯再下来,天上人间两茫茫这些天我想写点什么寄托我的哀思,提笔于纸,心中涌起万般感慨,只字未写,不禁泪水悄然落下,不久又将是父亲诞辰100周年了,我要把遥远又贴近的父亲留在记忆中的事情好好回忆一下,为此重读了苏园撰写的《记忆碎片》,一个活生生的父亲在我脑海中浮现。

        一.  伟大的父亲正直爽朗  刚正不阿

       1942年我家住安东,日本侵略东三省,老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亡国奴生活,每天吃的是橡子面,吃大米饭是经济犯,可日本人吃的却是大米,对此不公,爸爸与日本人金井伸四郎拒理争辩并举起木凳砸向日本鬼子,激怒了日本人惹祸上身. 因此不得已离开安东去了长春,有詩篇为证:

荒 年

灾荒年间天作仇,千家万户抱生忧。

穷人碗里糠菜少,富绅养狗喂馒头。

苏忠民1940年5月2日写于安东

         二.  艰难岁月父亲梃起脊梁难忘1948

       苦难叫人坚强,悲伤令人成长。1948年长春解放前夕,全城被围困,老百姓没有吃的只好背景离乡逃往解放区,我们全家也想回老家大连,但出行非常不顺,当时解放区一方对逃难的老百姓并不是随来随放,而是分期分批的放行,我们在红旗街卡子里住了26天。对这段水生火热的日子,父亲写下了如下詩篇:

出长春卡哨

苏忠民1948年7月5日写于长春

遨云任风吹,流水去不回。

达观生若梦,性定死如归。

干戈冲锋地,炮声响似雷。

到处是血迹,遍地尸骨堆。

枪伤无限恨,饥亡使人悲。

死者已了矣,生者犹可追。

身安知世静,心宽觉事微。

仰卧青苔上,闲看战机飞。

       难忘1948 ,我家在长春正赶上战争岁月,父亲他面对的是战乱、饥饿、亲人的死亡和体弱妻儿老小-----。父亲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是全家人的靠山,此刻父亲表现出令人想不到的豁达大度,有诗为证,他在出长春卡哨中写到:      “身安知事静,心宽觉事微,仰卧青苔上,闲看战机飞”。

       挫折、坎坷不平,身处逆境时, 他面对不幸能有坚强的信念,平和的心态这是他心理成熟的表现。此刻他知道不良情绪会影响全家,会引发其它疾病。是的,  医学研究证明百分之七十六的病都和不良情绪有关,父亲面对艰难困苦,挺起脊梁带领全家度过难关迎来解放。十月长春解放后,父亲就职于市税务局任会计,后调到锦州会计学校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桃李满天下,学生不会忘记您的醇醇教导。1955年出于对艺术和玉的喜爱改行锦州玉器厂,并应邀在厂里那幢高大烟囱上留下了"锦州玉器厂"五个雄伟漂亮的题字。

           注 : 枪伤无限恨,父亲和我哥哥去找吃的,险些被枪弹击伤。死者已了矣,此间饿死了我一个六岁小妹和两个月的小弟弟,父母悲痛万分,深感生命的脆弱和离别的无奈。刚刚到了解放区范家屯,我们全家人一无力量二没金钱,愁绪满面,不知向何处去?老天有眼,好人有好报,茫茫人海中巧遇故友李士珍.父亲特留诗一首:

答 故 友 李 士 珍

1948年11月8日写于长春

一两米值二两金, 饥荒逼迫离长春。

七月五日到边线,    八月一日出卡门。

绝境二十六昼夜,    一子一女魂辞身。

   茫茫荒野家何在?    漫漫长路空伤心。

盲行途上逢故友,    敢助寄居范家屯。

  十月长春全解放,     重返旧地作新人。

      把父亲流过的血和汗汇集起来,恰似一湾溪水,每天静静地诉说着自己流域的曲折和族史的沧桑。

      三 . 父亲的辉煌十年
         1.  费尽心血,费寝忘食投身技术革新:
       进厂当初他看到老艺人都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终年饱尝车间内粉尘(可至尘肺)劳伤、冷水、躁音等刺激,许多工人不安心生产,产品合格率低下,原料浪费很大,生产定额经常不能完成而影响出口交货等问题,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凭借在金纺工作时积累的知识,克服种种困难,  终于精心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械设备改革方案, 制造了玉石切割、雕刻、打磨、抛光、打孔、拉膛等71台机器,顺利投入生产效果显著,  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  一路打入北京和国际市场,  创汇额大大提高, 厂领导干部满脸笑容, 解放了劳动力的工人赞不绝口。为此也震惊了整个玉石行业,父亲连续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地市级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参加了市群英大会,  他搞科研的大幅照片和事迹也同日刊登在锦州日报头版头条上,  广播电台也连续作了报导,  亲朋好友和家人都为之高兴,   记得爸爸除了大奖状外 ,奖品还有一块蓝色毛呢料子等,我好喜欢心想这要做一条裤子穿该多漂亮。但我没有说出口。
        父亲1960年被吸纳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他的事迹载入了史册,现在锦州市劳模档案信息网上,依然可以搜索到他的名字。
       2 .  荣誉背后的心酸
          1)  手指砸断血肉摸糊痛至休克
       一次父亲下车间为帮助工人修理雕刻机时不愼将左手4指.5指末关节砸断,吨时鲜血涌出血肉摸糊,十指连心父亲痛的大汗淋漓休克过去,送往医院救治。
          2)  长期睡办公桌受寒凉而患急性肾炎
       在搞技术革命那段日子里, 爸爸晚上加班不能回家,后半夜睡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免不了受寒凉,吃饭不及时又吃不饱,那么大的工作量怎么让人吃得消,此时只有疾病在等你,急性肾炎来了,眼睛、脸、腿都变得浮肿,不得以回家休息一周。妈妈见状心疼万分叫他爱喜身体,可父亲却说不怕的,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一生干做儒子牛,还与母亲讲述白求恩的故事,这与他多年遵循的“为国执事肯中肯,为民服务亲中亲”两句诺言是分不开的。对于这段奋斗史 ,在爸爸的笔记本中却没有诗的记载。
        四. 十年动乱与五.七道路
       1966----1976十年,是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人民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老同志回忆起那难忘的岁月真的是触目惊心, 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对于这十年自有高人来评说。
        1.  毛主席我的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在全国掀起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全面铺开的打倒走资本主义道 路的当权派,于是几乎所有的领导干部被批斗……
        2.  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许多知识分子    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  大学教授等几乎全被批斗,  甚至惨遭死亡。那时大学全面停课,三年不办 ,许多科研机构被撤消,  文化园地荒芜,   学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读书无用论盛极一时,  科技人才断层,   科技发展滞后,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3.  毛主席下达 5.16通知 在全国轰轰烈烈清理 5.16分子

        4.  加强无产阶级专正,全面清理阶级队伍

         倒一切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全在批斗范围内。一场群众斗群众的武斗席卷全国,在这场无政府思想的指导下,武斗不断升级,有不少人惨死在这场荒唐的斗争中。作家“金”把他无法忘掉内心的伤痛,一笔笔写进了150篇<随想录>中,他说:“命运为我设下最残酷的圈套,而我爬行在荆棘上,生命是如此脆弱,我失去了亲爱的妻子”……

        5.  毛主席下达 5.7指示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付产业生产的报告>后亲笔写给林彪一封信,简称<五七指示>。他说:"除老弱病残者外,广大干部都要下放劳动,在职干部也要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他把自己的女儿李纳也送到中央办公厅办的五.七干校去劳动锻炼。

        最高指示下达后,全国掀起了干部下放高潮,有条件的单位,大企业找个地方自己办五.七干校;没条件的把干部直接下放到农村落户.我的父亲,一位市级劳动模范,就在这个大潮中于1971年携家带口光荣走了五.七道路,学习优秀的弟弟妹妹也随同下乡了。当年有科学家、音乐家、画家、文娱工作者、教授及个级领导部门都被下放农劳动,接触广大劳动人民,不高高在上,不脱离群众,不瞧不起农民,了解广大农民的疾苦,接受再教育,这个初衷也不错。但是许多单位执行上就变了样,往往当权者把它作为惩罚干部的手段,一时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凡下放的人都是有问题,甚至会株连到孩子而受到歧视。

          五.  父亲坦荡胸怀与农民打成一片

                                                                                 无    题

下乡义县辞锦州,

   时值七月正初秋。

……

  询问安居在何处?
    冯家岭上落户头。

无 题

茅屋向阳地,     胶鞋粗布衣。

咸菜送淡饭,    赶集有驴骑。

朝出耕田野,    夕阳荷锄归。

聆听鸡鸭叫,    看看猪羊肥。

唠唠家常磕,    谈谈国事威。

胜似春江花月夜,

    青山绿水雁高飞。  

                            1972年6月写于冯家岭

       父亲几代都生活在城市,  刚刚下乡一切要重头学起,  大家想必知道个中的困难,  父亲没被吓倒,他常说人就是要生到老学到老,  在生产队,  无论干什么都让人佩服,  受到表杨,  特别是他不管干多么多一分钱也拿不到,  因为他是干部拿为数不高的工资,  就是天天白干,   农村多一个有文化、  有技术的劳动力,父亲仍然没有怨言。

        1. 他 让这里亮起来: 父亲看到这里还没有电,  就求大儿子在东电买些电线和其它用品,  帮助村里办电,摆脱了没电点油灯之苦,农民拍手称快。

       2.  推碾子拉磨下岗 : 帮助建粮米加工厂,  使农民摆脱了人推石磨的劳累。

       3.  这里有玉石: 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闲时间到山上挖玉石(父亲有专业知识),送到玉器厂卖给他们,给社里增加点副业收入。

       4.  白面馒头白送人: 自家为数不多的大米白面,(下放干部吃国家供应粮,每月有些大米和白面)经常换给农民,   有时家中刚刚蒸好馒头,保证会有几个老太太来串门, 往炕上一坐,等着母亲拿馒头给他们吃, 那年头吃计划定量粮, 别人帮你吃多少,你就缺多少,为此小孩子们心理不满,  但父母亲却经常这样干,  他们认为农民不容易,  不要计较,  能帮人时则帮人。

       父母亲在农村劳动的日子生活艰难困苦,    但从来不向儿女开口,    那年月我们也挣钱很少,没有主动帮助父母亲度过难关,  现在想起来难免有些内疚,    等到条件好了,环境转变了就成为"子欲孝而亲不在-待"了,  说起来孝敬父母,   感恩父母是现在的事,不要等将来哦!人生最大的可怜,莫过于弥留之际才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六.   落实政策下放干部返城

       1973年,中央有政策"五.七"干校和落户农村的干部可以分期分批返回城市。以下选几首那年月父亲写的诗,进一步了解父母亲返城前后的生活。

无 题
宇宙乾坤三光元,    地球旋转几万年。
人寿大限双花甲,    六十小限一瞬间。
摩天岭下长秀水,    千山峰上无量观。
老君炉铁今尚在,    多少修士化云烟。
  近看南洋兄弟岛,     远眺东海夫妇岩。
  翘趾西望晚霞紫,     侧身北观残雪寒。
  春雷惊醒红楼梦,     秋水洗清巧奇怨。
  举足歧岖轻迈步,     沉心园野深耕田。

1973年3月写于冯家岭

     父亲接到落实政策的通知后,秋水洗怨情,但是还沉心在这里深耕田。

 

无 题
起身离开冯家岭,
  茅屋桃树别有情。
搭乘汽车过义县,
   奔赴凌源叨尔登。
                                    1973年12月3日写于冯家岭
       
         临别时把自己亲手盖建的三间半房子留给了生产队,  回头望望亲手种栽的桃树已开花结果,  对此还依依惜别,    触物生情,别了农村,别了冯家岭。当年我兄、弟在东北电管局一公司,开始在叨尔登修建发电厂,后又搬迁至内蒙赤峰元宝山发电厂,从此以后父母开始了比较稳定的退休生活。
                                                              
搬 家
叨尔凳别去凌源, 直奔赤峰元宝山。
     沿途经由叶柏寿, 路程六百行一天。     
汽车抵达目的地, 东电住宅把居安。
周边相隔村庄远, 哈河流淌过窗前。
                            1975年8月5日写于元宝山
无 题
转瞬岁月六十载,
  心俏不舍容颜改。
自觉青春尚未过,
   阶前玩童叫奶奶。
                                1978年9月20日写于元宝山
悼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总理逝世, 万众悲伤, 泪倾如雨, 泣声抑杨。
哀思心碎, 痛念断肠, 仰瞻遗照,伟大形象。
回忆往事, 感深情长, 为国为民, 昼夜奔忙。
任劳任怨, 斗志坚强, 革命气概, 英雄胆量。
战争年代, 披历刀枪, 建国时期, 兴国安帮。
功高德重, 万世流芳, 英灵不朽, 永放光芒。
                             1977年1月8日写于元宝山
红 楼 梦 观 感
日暮彩云染灵川, 风月宝镜照巫山。
青衣素食佛香阁, 红妆荤筵大观园。
宝钗落枕归异梦, 黛玉完壁还西天。
水流花谢残芳尽, 火烧情丝一缕烟。
                      1978年元月写于元宝山
        今天是父亲节,翻开父亲生前留下的几十篇诗词, 细心品味,受益匪浅。观赏他留下的200多幅书画,感慨万分,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七.   百善孝为先  父亲是典范
          1.    出名大孝子
             人人应当孝父母,一个孝字全家安。母亲一生经常对我们讲苏家尊老爱幼和代代孝道故事,告诉我们父亲是个出名的大孝子,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父亲下班回家手提点爷爷奶奶喜爱吃的食品,一进门直接向奶奶房间走去, 他一生做到尊重父母,  从不顶撞父母,  记得奶奶生病父亲请假在家朝夕服侍从不厌烦,他亲自为奶奶洗头、洗脸、洗脚、洗便盆,喂饭、喂水。为她及时翻身怕生褥疮,怕老太太后边梳的发髻咯头就把它梳到头顶上。奶奶有时精神不好,他就把握一条顺从她,  不若她生气。
       人固有一死,   奶奶也一样,她享受了儿子和媳妇对她无微不至的孝心,她安祥的归天了,   但是他生前有个愿望死后要回老家大连金州。
            那年代不是火化,而是土葬,这就意味要把棺材运回老家,父亲决心克服种种困难、想尽办法把整个棺材用厚铁皮包裹得象个集装箱,向当地铁路部门申请,托奶奶的福,还真的通过了验收。他亲自护送奶奶的灵柩到老家大连, 在家族墓地与爷爷和葬。了却了母亲的心愿。父亲说:“  为民者应为国尽忠,为子者应为家尽孝"。他经常给我们讲"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鸭反哺报母恩的故事。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就是说,这样好的家风能一代代传承下来,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也经常给我们讲:子为母卧冰取鱼等24孝的故事,讲"三字经"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他先替父母暖被窝),融四岁能让梨(汉代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还给我们讲"女儿经" 、“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学习这些美德。并用于实际生活中。
         由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家的兄弟姐妹很团结,一奶同胞手足情深,互相关怀备至。父母亲在世时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尤其是我的弟弟、妹妹他们也是在当地出了名的大孝子和孝女。相比之下我就差多了,在母亲病重期间,我请假时间到期未归,单位书记来信催促回去上班,读罢信,本应当表现出冷静,不给父亲增加精神压力,不让父知道此事。可我心里极端矛盾,喜怒形于色的我,曾表露出着急情绪,但最终我还是留下来没有回去上班,一直陪伴到母亲去世。但是我就没有象父亲请假照顾奶奶那样,不管什么样事,都没有母亲重要一直把奶奶送终且把所有散后工作全做好才去上班,这期间,如果着急上班表露出急躁情绪,会让病人感到不安。这就是差距,为此我也感到愧疚,请在天堂里的父母亲谅解女儿。
      2 .   多才多艺  生活有品味
          父亲身高近一米八,英俊萧洒,年青时有美男子之称。他爱京剧,下班后吃过晚饭他会自拉自唱几段经典京戏如  空城计、五家坡、打鱼杀家等京剧、字正腔圆、优扬京剧曲调非常好听,常常吸引同院的邻里驻足聆听不肯散去------。
           父亲酷爱体育,年轻时冬天他是冰场上快滑和花样滑的好选手。
           父亲喜欢艺术,油画、水墨、工笔画、素描都是他所爱,他给我们留下200多幅书画,有些作品还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3.    养不教父之过,他教子有方
           他教导子女首先作好人、为人要正直、诚实守信、为国忠、为家孝、坚强勇敢、艰苦朴素、努力学习生到老学到老.有诗为证:
                                                                           劝  儿   女    
                                                                                                  (一)
                                                        端正作风规于心,  扑素生活责于身。
                                                        艰苦奋斗是根本,   勤捡持家不负贫。
                                                        为国执事肯中肯,   为民服务人亲人。
                                                        掌权致公无私印,   当官身份宜庶民。
                                                               
                                                                           劝  儿   女        
                                                                                                   (二)
                                                       学无止境知无边,     知有先后先有前。
                                                       光阴无情催人老,     一生几时在少年。
                                                                           劝   儿   女     
                                                                                                   (三)
                                                       良机只有几步棋,    胜不杨功败不迷。
                                                        ------                         -----
                                                                           劝   儿    女      
                                                                                                    (四)
                                                        住楼莫忘再建楼,    后有后人在后头。
                                                         ------                        ------
                                                        驱逐鬼神千条路,     不枉人间走一遭。
                                                         ------                          ------
                                                        前途但得一步地,     碰碎矮檐不低头。
     他教导我们记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圣贤尚勤学,头悬梁锥刺股,家虽贫不辍学,幼而学壮而行,上至君下泽民。这些话都是三字经里的,但是您知道吗?中国从南宋传承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是古代儿童啓蒙读物,古人云: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至今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已为世人所公认,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4.    夫妻和睦相处 白头到老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父亲一生没有主动与母亲吵架,他挣钱全交给母亲管理家中生活,吃好吃赖都没有意见,
本人生活捡扑,他的豁达、幽默、乐观、经常是母亲学习榜样和精神支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他们都是不离不弃,相依相扶坎坷不平的走过一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留在儿女心中-----。母亲去逝后,父亲经常思念她,为她写诗作画,“去者都上九霄外,不肯再下来"------,阴阳两世不相见,梦会碑亭如生前"----- 江山情深留不住,诗沉心底锁忧伤。可见父亲那年月的心情,读到这些诗句眼泪情不自禁流下来,好想念父母亲。
                                                                        
归   去    来   兮
    人生离去多少代,   万水千山依旧在。
去者都上九宵外,   不肯再下来。
    山清水秀迎后代,   人杰地灵往前排。
    谁知过去多少代?  谁知未来多少代?
         去也不败,       来也不败。
                还是看现在,      耐 、 耐、耐。
     1985年六月初一为姜桂华生日而作
                                                              
                                                                           姜  桂  华  碑  亭
                                                              船到沧海水连天,  天水一色宇宙间。
                                                              阴阳两世不相见,  梦会碑亭如生前。
                                                                            1985年6月写于元宝山
中  秋  感  怀
                                                              秋风送凉桂花香,   明月光寒冷透窗。
                                                              江山情深留不住,  诗沉心底锁忧伤。
                                                                           1985年八月十五写于元宝山
        今天把这些沉封几十年的父亲遗作,细细品味受益匪浅。

      八.  感恩父母亲  外安其身 内安其心       
            父母亲给予我们一生不可替代的生命,将儿女养育成人,培养教育,成家立业------父母的付出可比喻 恩情似海深。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只有父母之爱。那末,做儿女的应该怎样对待父母亲?可以说形形色色:总体来看大多数儿女都能孝敬父母,父母的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下面问题也常见:
        1.    有人说我现在条件差没有多余钱,、工作太忙、    没有闲时间-----等以后我一切都好转时我会好好孝敬父母亲的。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  天底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这也是我本文的核心主题,“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可能在条件好的时候能做到孝顺父母,但也可能父母亲不在了,他们老去步伐不会等待的。这就需要从小就到大都要作到从内心里关心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何为安?他们渴望子女的关心和孝敬,老年人岁数大了身体多病,耳不聪目不明,爱唠叨。为子女的应做到多关心、多理解、不厌烦、不顶撞、不训斥、脸色不难看、给他们精神快乐,这就是"内安其心"。
        2.     有人说我有钱,我可以给老娘买座毫宅,给她请个保母,吃穿不愁,但我没有时间去看她。
             为孤独老人能提供物质,赡养老人,固然很好但这只做到"外安其身",老人住在大宅中享受不到亲情和天伦之乐,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因为他们很郁闷,没有好心情就食欲不振。君不会忘记,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久唱不衰,就充分反映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如果能做到既安其心又能安其身才是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
       3.   对没有收入的老人不管不养者有
            现实生活中有一对父母能养活四个子女,但四个子女却养不活一对父母,谁家也不要父母跟自己生活,老人无奈只好诉之法律解决生存问题。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父母伤心,无论他地位多高、名有多么显赫、他也是一个卑劣的人。他会损人害己、损福折寿、恶有恶报。
          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人。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鸭反哺报母恩。难道人还退化到不如动物?      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生华到爱国、爱别人。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世界著名大文豪高尔基说: 一个老人死去,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又何况父母。
                          我的“纪念天堂里的父”一文就写到此告一段落,在此感谢我的弟弟妹妹。
                      我父亲的生命也定格于1989年5月31日。
                      无论天上人间,乔山有灵与孩儿永远相通,七十有七留痕岁月,倾情慈善终生。
                      儿女挥泪想念苏忠民。
                                     谨以此文献给   父亲诞辰100周年(1913-2013)  
                                                               母亲诞辰98周年 (1915-2013)
                                                                                                                 2012年6月28日写于波士顿

由于IE浏览器升级禁用了alt+x快捷键,请用alt+q快捷键来快速进入写说说入口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带着夏日的阳光,与君共同学习和分享。


    写信时间:2012/07/03 08: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