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追忆周永昌看病的情景
老刘至今还记得十多年前找周永昌看病的情景。“周教授,您帮我查查,我的肾脏到底出了什么毛病。”在找到周永昌之前的大半年里,老刘已经奔走于多家大医院之间,但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有人诊断为结石,有人诊断为囊肿,更有人诊断他患了早期肾癌。一位在医院当领导的朋友对他说:“看来只有请‘一眼准’说话了。”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前时分,尽管进入了温度不高的检查室,但紧张的心情还是催得汗珠顺着老刘的脸颊一滴一滴往下淌。周永昌一边娴熟地移动B超探头,一边注视着屏幕里的影像,镜片后的双眼若有所思地眨了几下,稍顷,他对老刘说:“来,你翻个身。”老刘一时没听明白。“你翻过身去,把背朝上。”查完背部,周永昌又说“你站起来,我再查查”,几分钟后,“你再坐起来”……老刘的脸上掠过一丝狐疑的神色:此前去过好多家医院,没有一个医生是这样做B超的!
“周教授,您要不要看看我在别的医院拍的片子?”整整45分钟过去了,周永昌一直沉默不语,那仿佛是老刘人生中最为煎熬的一次等待。
“放心吧,我看不是癌症,是先天问题。没有大碍,也不需要手术。”周永昌终于说出了诊断结论。
“一眼准”的一句“放心”,让老刘骤然放下了日夜悬着的心。他欢快地奔到第六人民医院门口的一家小饭店,大口大口地饱餐了一顿,这是他大半年里第一次吃得那么香!
还有更为传奇的。在一家二级甲等医院,一位病人被诊断为膀胱癌,在家属的陪伴下即将进入手术室。这时,主刀医生听说周永昌教授正在这家医院会诊一例疑难病症,提议“不妨请‘一眼准’再过过目”。周永昌仔细检查后,微笑着对病人说:“是炎症,不是癌,不需要动手术。”扑通几声,病人和他的家属情不自禁地跪在了地上,大悲大喜之情催得泪水一泄而出……
“如果不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就匆忙检查,往往容易出错。”
“千万别叫我‘一眼准’。”坐在记者面前的周永昌谦逊地笑着,连连摆手说,“我也不是神医,诊断总是有对有错,我只是尽量避免错误,更仔细,更认真一点罢了。”
与其说“一眼准”是用眼看病,不如说用的是心。而病人最需要的,恰恰就是这更多一点的用心和细致。
一般来说,超声医生只要给病人诊断出有无肿瘤即可,而周永昌却始终坚持给肿瘤作进一步分期,为医生提供准确依据,以判断病灶要不要切,该切除多少。就是这份“进一步”的仔细和认真,让周永昌看出了许多像结肠癌转移膀胱那样差点被忽略的病例。
学生们经常向周永昌讨教:您对病情的看法为什么常常与众不同?别人难以分辨的肿瘤,您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还看得那么准?
周永昌从不吝啬自己多年探索所得的经验:肿瘤部位通常会有一支很小的动脉通进去,超声探测的角度和这支小动脉的位置就是诊断的关键。有的可能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有的则一时看不清楚。所以就要从多个角度仔细查,需要时还得请病人趴着,或者站起来进行检查。如果你以为看不出便放弃了,就可能会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