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讲师的生存现实
1月29日11时,八宝山兰厅。
焦连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这一天,正是他36岁生日。
“我们送别了他,他是那么的安详、平静。人世所有的烦扰,从此与他绝缘了。 ”焦连伟一位同学在悼文中写道。
直到焦连伟死,前来吊唁的同学和朋友才发现,这位已博士毕业6年的清华教师,居住之所竟是如此简陋。
焦家位于清华大学西南校区某老式公寓内。40多平方米的房子呈长方形,自外门入内,可见三道开敞式门框将房间分成厕所、客厅、厨房、卧室四部分。其中客厅还加有一张弹簧床,供偶尔来住的母亲使用。
在一些由同学起草的悼文里,焦家多次被形容为“家徒四壁”。
36年前,焦连伟出生于河南杞县一个农村家庭。其年迈的母亲至今仍居住在农村。
1987年9月,焦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5月留校在电机系任教至今。
任教以来,他收入由工资、津贴、奖金三部分组成。前两项相当有限,奖金主要来自于科研经费。按清华的内部规定,科研经费的10%用于教师发奖。在过去近6年时间里,他共参与了12个项目的研究,由于在时间上分布并不固定,所以收入也不稳定。
妻子王玮系其同乡,自郑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随丈夫北上发展,目前在一私企工作,年收入不足3万。而且常常闲在家里。
按王玮的说法,家里日常开支主要是花费她那部分工资。全家除孩子的投入,基本无大的开支。
焦的那部分收入按计划是要积蓄起来,但实际上,焦两次赴港及在加拿大期间开销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