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46836795
本馆由[ 匿名]创建于2024年09月29日

忆沭中

发布时间:2024-09-29 22:50:49      发布人: 匿名


忆沭中

蔡建洲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获得解放,国家重视教育,掀起全民大扫盲,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普及,村里有初小,乡里有完小。1952年,淮阴地区各县大力发展中学教育,宿迁招7个班初一,沭阳是大县,招9个班初一。当时我参加宿迁初一招生工作,完成任务后,奉淮阴地区文教局的派遣,持调令如期到苏北沭阳初级中学报到。

那时的沭中面貌是这样的:古老的沭阳“东关到西关,十里不转弯”,铺着碎青石,有六七米宽的街道,确实较长。沿街两旁坐落着青砖灰瓦的平房,基本上没有二层以上的楼房,最繁荣的地段要数中兴桥两岸。沭阳中学校址在东关,原是解放前大富豪程氏家的房舍和作坊。在一排街北面南房舍的东头,开了一大南门,且挂了“苏北沭阳县立初级中学”的校牌。进校门,过小院,向北走,进入了一个较大的四合院,这就是学校的中心了。东屋四间,北两间较高,南两间稍低,是学校办公所在地。西屋四间,北头三间作教室,南头一间作教工宿舍,我就住在这间屋里。北屋是教室,南屋全是教工宿舍,在西屋和北屋之间有一个大巷口,通过巷口,就到了西院。有几口教室,有食堂,总务处使用的是大小不同的用房。总的来说,这些房屋都是民房,房子都建在高高的石基上。顺通道向北走,下了宅基,就是一片低洼的平川了。西北斜东南向,约六七米宽的小河通过这里。小河上建了小桥,每天师生都要经过小桥,到北面操场上举行各项体育活动。男生在校外住宿,离校有大半里远,也是班主任天天查宿舍必去的地方。1952年沭中校址与环境真的让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我们学校的校长、主任、老师、总务后勤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外县人。板浦籍的占绝大部分,沭阳籍的很少,仅有徐少锋、纪白冰、李鸿图、纪淑光四位老师。我曾感慨写道:

人生若梦岁流逝,执教沭阳廿四冬。
岁月留痕忆沭中,真情实感话师生。


沭中在1951年,招收1个二年制的春季班和2个秋季班。1952年新招收4个初一班,一共7个班,学生有300多名。

校领导班子可谓是强手如林。吴仰轩任校长,徐晦庵任副校长,许燕海任教导副主任,胡仰球任训育主任,胡浚川任总务主任,还有专职团支部书记徐佑之,男、女生辅导员(生活教师)都是专职的。

1952年9月1日,苏北沭阳初级中学开学了。这一天学校张灯结彩,大门口悬挂了“热烈欢迎新同学”大幅标语,办公室两旁墙上贴了好多张大红纸,上面写着《入学须知》,还有写着学校概况、班主任名单、一年级新生分班名单等。

新学期校务会议上宣布:大胖子宋光显老师担任初二春季班的班主任,徐少锋任初二(甲)班班主任,严法顺任初二(乙)班班主任,安万生、郭士锦、张新启、蔡建洲四人分别担任初一4个班班主任。那一年初一新生85%都是男生,尤其是我们初一(4)班,46人中仅有1名女生。这名女生是银行职工的女儿,名叫李培玲,是苏南人,至今令人难忘。班级里只有张家银、稽振鑫两名走读生,是沭城人,其余都是农村来的学生农村来的学生,大多家境贫寒,老实可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同学们年龄都在15岁以上,而且好多学生都已婚。所以近60年来我还常常想起他们,禁不住感慨万千。

每当学校工作进入正轨以后,党、团支部、教育工会和学生会,各司其职。首先狠抓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教育工会来说,由许燕海副主任兼任工会主席,每两周必召开一次小组生活会,交流思想,畅谈工作中的不足和心得。校领导抓班主任工作,特别有一套。每两周要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交流工作经验,更有意思的是,每周星期天晚上到办公室上班,总会有一张小纸条放在办公桌上,上面写着该班下周的工作安排。那时,班主任工作量是繁重的,每周要给学生改周记,特别不好做的工作,其中评议学生的助学金工作,做不好会伤学生的心,影响学习。学生的助学金人均每月4.5元。学生伙食也是定量配给的,每月伙食费控制在5.5元至6元之间,学杂费也是全免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办教育,尤其是在狠抓中小学教育花的大力气,做的大手笔,让我感受到新旧社会确实是两个社会两重天啊!

除此之外,学校还着力开展师生文体活动。如举行校际友谊竞赛,竞唱革命歌曲,排演淮海戏,演跳集体秧歌舞、青年舞等。在活动中如果哪班落后了,班主任和学生心中都不是滋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次跳秧歌比赛,教工队首先登场,我和安万生当排头,后面紧跟着尹茂裔、张新启、严法顺、李恒心,再其后就是宋光荫、宋光显、江位东、郭士锦、朱绍先、李鸿图、纪白冰等年近花甲的老先生了,主任和校长列队最后。当时舞蹈场景,引得学生欢呼雀跃,连连鼓掌。每忆及此,我都忍俊不禁。那时候文体活动开展得那样红火,充分展现出解放初期人民翻身作主的喜悦之情。

1952至1953学年度,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沭中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培养出二年制首届优秀初中毕业生40多名,后来都成为国家栋梁,成为沭阳人的骄子。为人师者的我怎能不为之欣喜!

1953至1954学年度,学校已有两个初三班,4个初二班,5个初一班,共计11个班。朱克任校长,朱克明为副校长,更喜的是学校还调来了一批学历高且年青有为的新教师,如范绍陵、黄再益、刘霞清、丁朝壮、刘家驹、卢拜尔、方光等。

由于班级增多,学校迅速加强了基建工作,开拓了新校区。

校园内,河上的小桥重建加宽加固了,临河北岸的偏东北角还盖起了两排男生宿舍,因我校男教职工居多,因此都住在那里,4人住一间,校工友小朱每天早晚都给我们送茶送水,风雨无阻,令我们十分感动。桥北头南北向也铺起了直通西校门的大道,大道两旁广植法桐树,蔚为壮观。在大道两旁又盖起了一排又一排的带走廊的标准化教室,每排教室一律面向南,在当时是够气派的了。两排教室间有花圃,我曾亲手在里面植树、栽花、种瓜,西瓜长得很大,小瓜长得很甜。特别令师生欣喜的是学生食堂也盖起来了。那是会堂饭堂两用房子,凡是学校集会、文娱晚会、专题讲座等活动都在会堂举行,令人欢欣鼓舞。

那些年,学校在朱克校长领导下飞速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新气象。首先可喜的是送走两个更加优秀毕业班,又新招了4个初一班,并将1952年在农村各乡镇招的5个初一班都集中到沭中上初二,因而1954到1955学年度学校共有18个班级,学校规模逐渐庞大。

校领导十分重视抓毕业班工作。首先按性别、年龄重新分班:三(1)班是女生班;三(2)班是男女混合班;三(3)班是所谓的红领巾班,由安万生老师当班主任;我们班是从初一跟班上来的学生,一个人都没有动的班,排名为三(5)班。所以我们三年的感情师生特别深厚,时隔60年,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学生张家银长得好帅,后被空校选拔;徐锡涛任学生会生活部长,工作十分有魄力;学生孙文杰、魏善领、沈继杰等一批勤奋好学、天天向上的学生,又是那么让人敬佩和学习!

我们那届年龄大的同学都在三(9)班,唐大圣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徐肖白老师是中共党员,为人正直,工作敬业,任三(9)班班主任,班级工作做得特好,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在朱克校长和全体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圆满而出色地完成了9个班的毕业生工作,为国为民培养出400名有用人才,在沭阳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沭中工作过的大江南北的教师,他们为沭阳中学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1953—1956学年度,学校招收2个班高一、4个班初一、4个班初二、5个班初三。高、初中共15个班,成为沭阳唯一的县办高中。为此县里专门调配了许多优秀老师,如尤炜、徐乾、曹家瀚、王春、严秉中等,还有多位老师,他们是南方人,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学校特设了具有南方口味的教工食堂。

这个学年度我被分配做初三(5)班男女混合班的班主任,学生全是机关干部职工子女,走读住校各半。我为班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操了不少心,好在有校领导的大力帮助,我才圆满地完成了班主任工作。在送走第二个初三(5)班毕业生之后,我离开了沭中,被调到新办的4轨制沭河初中执教去了。

在沭中5年是我人生从教奋进的5年。在政治思想、个人修养、业务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我由衷地感谢许燕海老主任和宋光显老师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

沭中五年,可歌可颂的人和事太多。最值得歌颂的是五年中培养出4届800多名初中毕业生,其中选拔出了张家银、陆朝发、刘军3名优秀空勤员。

后来沭中只招收高中班,成为沭阳第一所完中。1956年首届高中毕业生,有考取全国名校的大学生,如任延喜考取北京大学,张汉川考取上海复旦大学,舒思清考取北京大学,邱奎考取南京师范学院,魏善领考取北京师范学院……学校培养出这么多的大学生,太令人振奋了!

我抑住感情,即赋诗二首,结束我60年来对师生的怀念:

(一)

沭阳中学校史长,育李培桃美名扬。

敬业育人勤执教,暮年梦境添余香。


(二)

六十春秋硕果稠,桃李芬芳遍神州。

为国为民谋福祉,遇难敢闯冲激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