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泽·萨拉马戈的创作之路
1996年1月30日,若泽·萨拉马戈来到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从巴西总统手中接过了1995年度葡萄牙语文学创作最高等级的奖项卡蒙斯文学奖。毋庸置疑,大器晚成的若泽·萨拉马戈成为葡萄牙当今文坛最孚众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荣获了葡萄牙各种各样的文学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也多次获奖,引起世界文坛的注目。大量关于他的作品的研究论文的不断问世,各高等院校对其作品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文学评论界的赞赏与读者的欢迎.使享有国际声誉的若泽·萨拉马戈成为本世纪葡萄牙文学史上不能不被提及的一位经典作家,并被认为是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极少数葡萄牙作家之一。如今这种预测已成为现实,若泽·萨拉马戈终于获得1998年世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以葡萄牙语作为母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从而实现了葡萄牙语世界(葡萄牙以及原葡属殖民地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从未获得过此项文学奖的零的突破。
若泽·萨拉马戈1922年11月16日出生于里巴特茹省阿济尼亚加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后随全家移居里斯本市。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中学尚未毕业就转入一所工业技艺学校,毕业后当过工人和银行及保险公司的职员。1959年成为科尔出版社专职文学编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葡萄牙知名作家。天赋加勤奋,自学成才的若泽·萨拉马戈于196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可能的诗歌》。 1968年起,他开始为《首都报》、《丰当报》、《里斯本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文章。1975年曾出任8个月《新闻日报》副社长职务。1975年底开始成为葡萄牙极少数靠写作为生的职业作家。
若泽·萨拉马戈从事过诗歌与戏剧的创作,为报刊撰写过大量专栏文章,然而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乃是长篇小说。1980年问世的长篇小说《从地上站起来》是他第一部获奖作品(198。年度里斯本市奖和1992年度意大利埃尼奥·费拉亚诺国际奖),使他名声鹊起。1982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更使人们对他交口称誉。该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39个国家出版发行,被视为葡萄牙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里卡多·雷伊斯死亡之年》(1984).《石筏》( 1986),《里斯本围城史》)(1988),《耶稣基督眼中的福音书》(1992),《失明症漫记》(1995)等多部长篇小说,其名声也随着这些作品的问世而与日俱增。
1947年若洋·萨拉马戈曾出版过长篇小说《罪孽之地》,但是标志着这位伟大小说家真正开始步入文坛的乃是1966年和1970年问世的两部诗集《可能的诗歌》和《或许是欢乐》。这两部诗集显示了作家的社会参与意识,爱情、大海、沉默、烈火、星星等内容占有重要位置,在题材方面与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内在联系。在他两部诗集问世的同时,若泽·萨拉马戈开始为数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正是这些专栏文章,使若泽·萨拉马戈得以崭露头角,引起世人的最初瞩目。这些专栏文章先后结成《这个世界和另外的世界》(1971),《旅行者的行李》)(1973).(《里斯本日报》曾这样认为)(1974)和《札记》(1976)四个集子出版。作家本人以及文学评论界都认为,就其全部作品而言,无论在题材还是观念方面,其专栏文章都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若泽·萨拉马戈的专栏文章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是专栏文章与抒情诗之间的某种同步性;其二是惜墨如金而不失深刻;其三是文章的时代感和作家对所处时代饱含的深挚感情。一言以蔽之,其专栏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若泽·萨拉马戈专栏文章的题材相当广泛,有些以现实为题,有些则是回忆,有些是对生活环境的描写,有些则以形形色色的人物为对象。一个句式或者一个词汇的启发,对一件艺术品的观感或者一篇作品的阅读心得,一件日常小事或者一个梦幻式的寓言,都可以成为作家一篇专栏文章的题材。题材广泛,但又遵循着某种独特的模式,即事物的二元化。他的第一部专栏文章集《这个世界和另外的世界》的书名本身就体现了这一点:同一性与变异性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人类的设想及其超越。若泽·萨拉马戈的专栏文章与他的其它文学作品不仅在题材上相一致,甚至连作家喜欢使用的象征之物,诸如水、船只、星星、石头、沉寂、喧哗等也都是相一致的。彻底的怀疑主义与对人类自身建设能力所表现出的有限热情交织在一起,紧张的句式又不完全排除抒情色彩,辛辣而不乏柔情,嘲讽几乎总是与忧虑同在,作家的创作主导思想及其作品风格也都在其专栏文章中得到了体现。在谈及其专栏文章与他的其它文学作品的关系时,作家本人的说法是“一切尽在其中”。的确如此,至少几乎一切都仿佛尽在其中。可以这样说,若泽·萨拉马戈的专栏文章写作为其小说的创作开辟了道路,是其全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诗歌和专栏文章外,迄今为止,若泽·萨拉马戈还创作过四个剧本:《夜晚》(1979),《我用这本书来做什么?》(1980),《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的第二次生命》(1987)和《以上帝的名义》(1992)。尽管这些剧本多属于履约之作,然而它们却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剧作与作家其它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与其长篇小说之间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内在联系。真实与杜撰、时间与思考之间的关系是若泽·萨拉马戈要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所在,也许可以这样说,他的剧作以另外一种形式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世界观。诚然,剧本不是若泽·萨拉马戈最得心应手的体裁,但通过这些个剧本的创作,他已经使自己日臻完善,逐渐成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
若泽·萨拉马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几乎是物体》问世于1978年,内容涉及到现实与梦幻、生存与欲望、人与其所关注的构成整个世界的其它事物、自然与神奇等各种各样的关系。所有这些内容,在其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都不断得到了丰富。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问世之前,若泽·萨拉马戈于1975年和1977年分别出版了诗作《1993年》和长篇小说《绘画与书法指南》;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问世之后的第二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五种感觉俱全的作诗法》。综观这四部作品,透过其表面呈现出的分散性与多变性,不难看出作家对世界的总体看法。正是这种总体看法,构成了若泽·萨拉马戈小说世界的本质。
《1993年》由30首诗或是说30个章节组成。综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叙述线索,存在着小说结构。《1993年》一书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若泽·萨拉马戈第一次不再像其专栏文章那样根据现实生活面对世界,而是以富有诗意的文字创造出了一个幻觉的世界。
《绘画与书法指南》这部长篇小说一开始就提出了文学创作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即客体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主人公是位画家,他以相同手法绘画出两幅用途并不相同的肖像.由此引申出对谎言与真理、虚构与真实、创作与人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并得出“一切真实均属虚构”的结论。《绘画与书法指南》是若泽·萨拉马戈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的尝试。三年之后,长篇小说《从地上站起来》一书的问世为他赢得了声誉。此后,他的一部部长篇小说相继问世,若
泽·萨拉马戈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创作的体裁,并因此而在葡萄牙文坛大放异彩。
《从地上站起来》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作家长期坚持不懈地从事各种不同文学形式的创作并积累起丰富经验的必然结果。
《从地上站起来》是一部阿伦特茹地区劳动者的史诗,是对农业改革的一种诊释。这部小说的内容涵盖了整整一个世纪,但主要笔墨则花费在一个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上,即多明戈斯及其儿子若昂和孙子安托尼奥以及
孙女格拉辛达。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其中也点燃着某种希望。小说讲述了西班牙内战和欧洲解放战争以及战后的形势;讲述了动荡的60年代以及1974年爆发的“四·二五”运动;描写了由于苦难生活的折磨以及不可避免地接受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的宣传影响而最终导致劳动者的思想觉醒;描写了觉醒的劳动者成立农业合作社的过程。就其内容而言,《从地上站起来》可以称作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广义的社会文化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一部赞美大自然和歌颂土地的小说。
1982年《修道院纪事》一书出版,这部长篇杰作更使若泽·萨拉马戈闻名遐迩。《修道院纪事》由两条故事线索组成:其一讲的是18世纪根据国王的意志修建马弗拉修道院,这是一项以民工的血和汗为代价建造的非凡工程;其二讲的是巴尔托洛梅乌·洛伦索神父及其发明的“大鸟”。前者源于历史.后者则属杜撰。修建修道院代表着国王的意志.是权力的象征。神父的意志及其造就的三角联合—一位有文化的神父、一位缺一只手的退伍士兵和一位具有超常视力的女人一一使他们得以鸟瞰国王永远看不到的修道院工地的全景。其寓意显而易见:神父的“异端”智慧胜过国王的权力。在这部作品中,历史的真实无论在基本方面还是在细节上都得到尊重,然而却又以巧妙和明显的方式被改变了方向,因为在作家眼中,真正的英雄永远是工程的无名修建者。富有寓意的讲述,特定的历史社会氛围,惊人的描写能力,对那一时期宫廷、教会和民众情况的熟谙,诗化的语言,伦理和正义的倾向性,不断出现的民间警句与格言,凡此种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该书在语言表达和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也别开生面,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点。
《里卡多·雷伊斯死亡之年》是若泽·萨拉马戈继《修道院纪事》之后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936年,在葡萄牙当代天才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死后,里卡多·雷伊斯由巴西返回里斯本,小说讲述的就是里卡多·雷伊斯生前几个月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作品一方面突出了国家当时的政治及社会局势和首都里斯本的氛围,讲述了世界上发生的几桩重大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又以里卡多·雷伊斯与他下榻的酒店的女佣莉迪娅和经常光顾该酒店的少女玛尔森达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故事。作家一方面充分尊重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又有超越现实的杜撰。比如死去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从墓地回归以及与里卡多·雷伊斯的相遇和谈话就是一个明证。这部作品把现实与梦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把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杜撰合为一体,从而把生命与文学、小说与真实、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加以融合,体现了作家的世界观。
长篇小说《石筏》则纯粹出于一种对未来的假设:比利牛斯山脉出现了一道裂缝,结果导致伊比利亚半岛脱离欧洲,开始在大西洋上漂浮。这种事情从未发生过,将来也许不可能发生,然而因这种假设而产生的小说却可以使我们进行一次旅行而大开眼界。作品描写了几个关键时期(比利牛斯山脉断裂初期、伊比利亚半岛最终与欧洲分离时期、直布罗陀的分离和与亚速尔群岛相撞的紧急时刻)、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大规模迁徙的情景。迁徙的人群中一名妇女遇到了一条石船,这便是小说充满象征寓意的书名的由来。在《石筏》一书中,荒诞和神奇被细致地描写得合情
合理,在逻辑上显得无可争辩,一切难以置信的现象均被融于日常生活最寻常的事物之中,营造出某种卡夫卡式的氛围。与卡夫卡不同的是,若泽·萨拉马戈所营造的氛围具有积极意义和建设性,对人类和未来持某种相信的态度。和作家其它几部作品相比,爱情在《石筏》中显得更具重要性。在这部作品中,爱情成了人与人之间内心最深处相互了解的信号,其神奇的扩散效果乃是世界发生变化的缘由。
1992年,若泽·萨拉马戈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耶稣基督眼中的福音书》问世,该书因涉及某些敏感问题而引起了一场风波。这部小说后来获得了葡萄牙作家协会1992年度大奖。
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是1995年出版的《失明症漫记》。故事讲述的是某地突然发生一种双目失明的奇怪时疫,虽然又突然消失,但已把人们及其文明的主要特点毁灭殆尽。全书看不到任何重建由于居民失明而遭破坏的世界的努力,甚至看不到重建的必要,读者感到的只是它再现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失明症漫记》表面上讲的是人的视力失明,实际上隐喻的乃是人类在理智上的失明。小说语言生冷,内容残酷,使已经习惯于作家其它作品中的某种抒情和富有诗意色彩的读者深感惊愕。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为什么生存?为了什么生存?怎样生存?这是我经常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此时此刻,我本来可以远离这儿,安静而惬意地在兰萨罗特尽享那里的阳光、海滩和群山。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毫不退缩地写出了一部如此冷酷无情的作品。我的回答如下:我活得很好,可是世界却不是很好。《失明症漫记》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缩影罢了。作为一个人和一名作家,我不愿不留下这个印记而离开人世。
由此不难看出,若泽·萨拉马戈是一位关心世界命运的作家。
总而言之,若泽·萨拉马戈的长篇小说光彩照人,新颖独特,它以广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葡萄牙语潜能的天才发掘为基础,既忠实于传统,又极富想象力,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隐喻和暗示的、与众不同的全新小说形式。
年逾古稀的若泽·萨拉马戈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1997年又推出一部长篇小说《所有的名字》,另一部作品《岩洞》也宣布行将出版。我们期待并祝愿他在文学创作上继续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