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该凋零:抗战老兵邱大明的内心世界
中国文化里,但凡谈到耄耋、古稀、知天命之类的词汇,总会让人想起老人,想起老人的平和和淡然。
在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内心世界,又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老人的心境呢?
在我第一眼见到邱大明老人的时候,他干枯瘦小的外形,和我想象中抗战老兵悲凉的晚景,几乎如出一辙。
老人如今窘困的生活,也难以让人想到安享晚年之类的俗语。
这样的老人,会怨天尤人的。我心里嘀咕。
可是,一个下午,我没有听到任何抱怨。
刚毅的老人,即使如今的命运如此不济,却也没有现出向命运低头的卑微。
只是在讲到刚解放时,自己年轻气盛,说错了话,害得原本可以是起义部队的一员,却无端地成了“反革命”,成了阶下囚,在新疆劳改了22年。讲到这一段,老人叹息了一声,自言自语地说:“年轻时候,太钢强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失悔。”
仅此一声叹息。
而更多的,让我看到和感动的,是老人的热血和坚强,刚毅和爱国。
老人讲到抗战的几个情节,让人称快。一是他们川军琢磨出了怎么躲鬼子的炮弹。他说,鬼子的炮弹总是吊“梅花桩”,一发打过来,第二发绝对不会重复刚才的位置,依次类推。就这样躲炮弹,他们的伤亡少了好多。
二是,老人兴奋地回忆他们摸“夜螺丝”的战绩。“夜螺丝”是重庆这里的方言,就是晚上到田里摸田螺。而老人讲的“夜螺丝”,就是夜袭鬼子。他带领一个班的十几个人,晚上摸到鬼子营地,匍匐前进,先干掉站着的步哨(老人特别强调,我们的步哨是耳朵贴着地躺着放哨,可以听见来自任何地方的脚步;可鬼子的步哨,从来都是端着枪站着或走来走去,一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笨蛋样子),然后干掉卫兵,冲进营盘。鬼子兵一个连队的人,都睡在大通铺上,枪作枕头,邱爷爷他们十几个人,拿着马刀,像切瓜一样,一马刀下去就砍死两三个鬼子,这样,一会功夫就砍死了百多个鬼子,只有几个惊醒跑掉了。
听到这儿,我们都觉得过瘾。一个下午,最让我们振奋的段落。
讲到日本人,老人心中的愤怒和仇恨难以抑制。他躺在床上,说到南京大屠杀,突然就哭泣起来。“当时虽说我们没在南京,但是听说了,死了好多人啊,好惨啊!”,“冈村宁次被判了绞刑,该绞!我们中国人好多人的命啊!”
一个下午,谈到自己坎坷磨难的人生,讲到如今的时艰,甚至讲到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如今的病情,老人偶有动容,却都没有哭泣。唯独此刻,南京大屠杀的那一幕,宛若浮现在他眼前,他竟不自禁地抽泣起来。
我们的泪水,也在老人的哭声中,慢慢地浸润了眼睛。
老人说到刘湘,是缩头乌龟,不敢真打仗抗日;说到汪精卫,更鄙视。他说:“他的铜像,不晓得遭好多人吐痰!不要当卖国贼啊!”
一个多么刚强的老人,他的心中,装着的,依旧是年轻时盛下的民族的灾难和仇恨,以及因此而生的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个人的浮生和往事,在他心中,仍然没有民族的苦难更值得耿耿于怀。
我敬重邱爷爷,不止因为他抗战老兵的身份,更因为他看淡个人际遇的烟云,在迟暮之年,却依旧看重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他的内心世界,是淡泊,还是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