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声汉生平年表
1907年11月19日
在云南省昆明市出生。1912年春末迁回长沙,寄住于乡下家族“公庄”。
1913年2月—1919年12月(6—12岁)
在长沙楚怡小学读书,1915年和1917年因家贫曾两次中途停学回“公庄”住,并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1920年9月—1924年1月(13—17岁)
在长沙明德中学读书。因家贫几乎辍学,幸得胡元倓、辛树帜等老师的帮助,成为学校仅有的一名半工半读学生,管理学校图书馆,得以完成学业。
1924年2月—1924年8月
留在明德中学继续管理图书馆,并在晚间担任几家的家庭教师,以收入弥补家用。
1924年9月—1927年6月(17—20岁)
以初试及复试两榜均第一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前身武昌高师生物系就读。其间1925年—1926年在武昌湖南旅鄂小学代课。1926年秋,因北伐战争武大停课,回长沙在周南女子中学和楚怡小学教课半年。1927年回武大复学。“四·一二”政变后,于5月被校方以“思想空幻,态度灰色”为由,开除学籍。
1927年9月—1928年7月(20—21岁)
在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任助理员并补修在武大生物系未完成的课程,同时选修化学系的课程。
1928年8月—1931年7月(21—24岁)
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生物系助教,进行脊椎动物分类研究工作,参加辛树帜先生组织、率领的广西大瑶山采集队。其间,1929年因咯血休养一年,在桂林广西第二师范及梧州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教课。在梧州二中时与许慕贞相识。
1931年8月—1932年7月(24—25岁)
赴杭州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助教。1932年在杭州定安中学代课月余。1932年7月与许慕贞在广州结婚。
1932年8月—1933年9月(25—26岁)
在南京国立编译馆任编译员,译订自然科学及一部分技术科学名词。
1933年11月—1936年4月(26—29岁)
考取第一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植物生理研究班读研究生。1936年5月12日获博士学位。
1936年4月—1936年7月
在德国休养并进修德语。
1936年8月—1937年12月(29—30岁)
在陕西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业大学前身)任教授。
1938年1月—1938年8月(31岁)
在长沙东郊仙人市乡长冲村休养。
1938年9月—1941年8月(31—34岁)
在同济大学(抗战时同济大学曾先后迁往广西八步、云南昆明、四川宜宾李庄)任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其间,1939年—1940年应邀为云南大学生物系讲授植物生理学一年。
1941年8月—1951年2月(34—44岁)
在武汉大学(抗战时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迁回湖北武昌)任生物系教授。1941年—1946年在乐山五通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兼任研究员。其间,1942年10月在峨眉四川大学讲学1月:
1943年春至1946年两次在乐山技术专科学校兼课;1947年5月—9月应邀在兰州大学及西北师范学院讲学;1948年,在桂林广西大学讲学7周;l950年在湖北省立医学院兼生物化学课半年。
1951年2月—1971年6月(44—63岁)
任西北农学院农化系教授及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1955年初开始校勘整理我国古代农学典籍;1956年12月起任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主任。
1955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更名为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任该所兼职研究员;1955年11月被中国科学院聘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56年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8年李约瑟博士曾邀请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农业卷和生物卷,受时局限制,未能成行。
1963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1年6月28日,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在天津韶山医院病逝,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