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绵第先生经历长征:三次过草地
胡绵第已经整整100周岁了。
他吃饭很慢、听力严重下降、出门主要靠轮椅……看到有陌生人来,急急地问,“谁啊?”
他的声音很洪亮,带着淡淡的四川口音。保姆趴在老人耳边大声喊,“是记者,想采访你。”
这是2015年8月初的一个傍晚,胡绵第正在上海闵行的女儿家中。他的老伴儿肖琴告诉澎湃新闻,胡绵第听力不行,眼睛倒是不花,可以用纸笔交流。
可是看到记者写在纸上的问题,胡绵第一脸歉意,“太久了,记不清喽。”
于是,回忆的大多数,由肖琴完成,胡绵第做了一些确认和补充。他还不知道,几天之后,老战友的孩子们要来庆祝他和肖琴结婚70周年。或许,见到一些熟悉的面孔,记忆也会渐渐苏醒。
1915年6月2日,胡绵第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双流镇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早亡,母亲是一个缠着小脚的弱女子,养育7个孩子,生活不堪重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营山县,封建军阀势力强大,连年的天灾人祸更让当地民不聊生。1932年,为了生存,17岁的胡绵第参加了家乡的地方武装营山独立团,主要任务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32年年底,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下简称“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胡绵第所在的营山独立团经过改编,成为红四方面军第31军下辖的队伍。
肖琴说,即将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时,胡绵第还遭遇过一次查问。
原来,他在老家读过书,手上没有老茧。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张国焘对知识分子十分排斥,不但不要知识分子,还认为有文化的人出身一定是地主、富农。
徐向前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所谓知识分子犯错误“罪加三分”、工农分子犯错误“罪减三分”,也是张国焘的发明创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左”到那样的地步,下面形成怕学文化、怕有知识的心理,难道不是必然的吗?一定的文化知识,是提高干部军政素质、指挥才能、战略战术素养的基础。由于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当时又存在普遍轻视文化知识的倾向,给部队发展建设造成的障碍,是相当严重的。
“他认识一个朋友,就因为承认读书丢掉了性命。”据肖琴回忆,胡绵第只好死不承认,直到“西安事变”后才说了实话。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4省,行程1万余里。
当时,胡绵第是一名刚参军不久的小战士。他所在的队伍,因为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走了不少弯路,仅“过草地”就历经三次。
“走的都是无人烟的地方,无房住、没东西吃,只有吃树皮、草根充饥,最后把身上的皮带和庙里的鼓皮也吃了。”肖琴说,长征最困难的阶段就是爬雪山、过草地。遇上坏天气,下山的时候都是连滚带爬,一不小心滑下去,就永远躺在了雪山下面了。
她还告诉澎湃新闻,过了雪山就进入草地,看上去是一片野草,下面隐藏着沼泽,能连人带马一起吞掉。
胡绵第曾亲眼看着战友陷下去,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敬个军礼再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