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容妈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80417255
本馆由[ 碧容妈妈]创建于2011年07月14日

碧容妈妈日记:我的高考恶梦

发布时间:2014-08-29 22:00:15      发布人: 碧容妈妈
 

1983年我被新缰维吾尔自治区劳动人事厅,作为科技干部引进到新缰工作。分在世界500强的单位之一,从事本专业工作。

当时北京已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对知识分子已开始重视。我们作为被引进的科技人才也在这种精神豉午下被重用的。

按当年政策,我们全家已经解决“农转非”,住房也解决了一套,工资也向上浮动了。更使我感动的还是,组织上考虑到我家的具体情况还给我的家属转成了正式职工,当年他已经37岁了,按规定是超龄了,但实际困难可能还是大于政策规定吧,

几个子女都在内地上学,在边远地区升学政策上是有照顾的。所以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1986年工资改革后,我的工资一下提高到在内地工资的四倍。加上爱人的工资,好象一下子就成了“富裕户了”。

我们是中央企业,分工较细,各做各的工作,我已工作了几十年了,轻车熟路的。爱人的工作也简单,一上岗就会,关键是离开了农村,农村是家庭式的作业,每天必须亲自操作和必须完成的工种有几十项,现在简化到只有几项了。年均收入是农村的几十倍。

人与人的和蔼可亲,工资成倍增加,工作的专业化,劳动程度大量的减少,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新缰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空气中特别干燥,昼夜温差大。人觉得特别凉爽,精神特别集中)所有很感谢现任领导,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就有大量的时间看书看报了。

我一生没有啥爱好,就是喜欢看书看报,好象觉得从来都没有看够过,在那个“禁书”年代,没有书看,有年,我看了“红楼梦”工作队长在大会上提出批评:有人仍然改不掉“封,资,修”的那一套,我反驳了一句,毛主席说的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当时他就说,就凭你这个言论,在1957年,就是右派份子了。

当年定报最多的是工会和公司领导,他们见我经常借报看也烦我,干脆叫收发室把报刊直接送到我那里,我看后整整齐齐送回,两位领导特别高兴,因愿来的清洁工作人员乱放,每次他们找资料都要忙乎一阵,现在方便得多,公司领导在我的面前不知说了多少次,我也免费看了十几年的报。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我发觉高考不再政审了,面且开始公布分数了,同时也宣传优秀高分的学习方法,后来我定了一份“招生通讯”那里的信息量更大。看到,看到都入迷了,至今我还记录有:

1978年,上海市400分—4501661人。450——469分阶段9人,文科第一名是4595分。理科第一名叫蔡振华(66届)469分,第二名叫陈肯(78届)4675分。单科10074人。

北京市1981年文科第一名是北京4中和35中的,497分,理科第一名叫陈跃,554分北京101中学。

我们的同龄中有两大奢望,一是红薯干饭兼回锅肉,随便吃,二是升学考试不在让生产队和大队或公社签字,看来这种奢望就要变成实现了,内心是多么 的高兴,后来“人民日报”开始公布高考的正确答案,一看傻了眼,外语和数学题一道也做不出来,我是61届的初中生,因我的专业不一样,很少涉及到高中数,理,化。加上那几年又不准超龄生报考,所以只能望题兴叹,但是大学梦想一直在心中翻腾,尽管白天从未想过,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做得的事,但是一到晚上经常做恶梦,梦见不在大学享受大学生活,而是参加高考的难度,有时怪自己不用功,有时又怪自己贪玩错过了时间。

如最近就梦见:“因耽误时间,到学校时,校车已经发动,我怎么样向驾驶员解释他就是不让我上车,说着说着他便开车走了,我撵也撵不上。气得我跑上高山抄近路撵他,看到汽车到了,我便从山上跳下,谁知又不准,跌落在公路上,汽车又跑了,我知道,汽车要转弯,要过桥,我便跳水过河赶超它,谁知又上山洪暴发根本过不了河,一场准备了一年高考又要泡汤,急得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觉醒来满身是汗珠,久久难以入眠,象这样的恶性梦几乎天天晚上就要做,使人在这种思念和痛苦悔恨中度过。

有人说失恋是最痛苦的,我认为失学的痛苦是失恋的十几倍。失恋是一时的,失学是终身的。失恋可以找回来,失学根本无希望,特别是那个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年代,可以说终生无机会,失恋是精神上的事,而失学是精神和肉体上同时痛苦的事。

同学聚会时,总爱提到这事,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你某某一生比我们混得好,你15岁就开始拿工资,而我们27岁才领工资。我们上了大学,那几年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分到单位也同样吃不饱,你现在职称比我们高,工资又高出一千块,还有什么遗憾呢?

唉!是的。人一生有很多理想,当你的理想变成现实时,特别是得到社会认可,那才是最幸福的事,可惜我们这一代很难做得到,不信你查一查中科院和工程院,有几个院士是1946年前后出生的人。

但愿祖国越来越好,但愿我们这一代的悲剧不要重演,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