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最高寿的珞珈山镇山之宝
“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答应,只说考虑考虑吧。后来,韩老师写了3封信,给我做思想工作,最后我决定回来。”梁西说,“我当时愿意回到珞珈山来,是因为武汉大学的学术氛围很浓厚。”
梁西对上韩老师的第一次课印象特别深刻:“我们上学的时候,韩老师担任两门课——国际私法和西洋法律思想史,我是西洋法律思想史课的课代表。韩老师讲课很不拘泥于形式,第一次给我们上课,介绍参考书时,不像其他老师只介绍本专业的,他不但介绍中文的,还给我们推荐外文的,这对我们开阔视野很有作用。而且韩老师讲课备课很有准备,很负责。他上课不但思路清晰,而且见解独到。”
梁西说:“韩老师对学生很认真。有一次我去他家里交作业,他正在吃饭,他一会儿都没有等,拿起作业就看,边吃饭边工作,很认真地对待,尽心尽责。韩老师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谈韩老的眼光胸怀和心态
说起恩师韩德培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称他是“武汉大学最高寿的珞珈山镇山之宝”。
1982年初,黄进到武大攻读硕士学位就开始追随韩老,也是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后来,他留校工作,在韩老麾下学习、工作了26年。他认为,与韩老在一起学习、工作,他老人家身上的光芒“不仅照亮了我们、温暖了我们,而且感化了我们”。在他看来,韩老至少有三点了不起:眼光、胸怀和心态。
眼光
韩老看人处事的眼光极为深邃。1979年,武汉大学决定恢复法律教育,请韩老主持法律系重建工作。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韩老敏锐地意识到国际法将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在主持重建法律系的同时,于1980年组建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这个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1981年,在大多数国人还没有起码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时候,韩老推动武汉大学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后改为国家环保局)合作组建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而这个环境法研究所不仅在中国是第一个,而且在亚洲也是第一个,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环境法研究机构之一。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不得不由衷佩服韩老的非凡眼光。
胸怀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韩老就是一个有大海一样胸怀的人。韩老是1946年应我国着名国际法学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周鲠生先生邀请到武汉大学任教的。到校不久,当时年仅36岁的韩老即出任法律系主任并被推选为学校教授会主席,而且担任法律系主任一直到1957年“反右”。其间,他还出任过学校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和副教务长,全面主持过武汉大学教务工作。1979年法律教育恢复后,他又担任法律系主任、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和环境法研究所所长,主编了全国第一本《国际私法》统编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载有传记条目的中国十大法学家之一。韩老认为,一个学校和一个系办得好不好,首先看师资队伍。韩老一贯反对在评职称时论资排辈、互相倾轧。他即使对某人有意见,但总是从学科、院系和学校的大局和全局利益出发,大胆推荐,大胆提拔,大胆使用。他有大家的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