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奎飞?郑奎飞是谁?
号称能“让死者复活”的郑奎飞说:“人体复活科学计划是世界上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四大科学计划,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计划。”
除此之外,郑奎飞还提出一系列“郑式理论”:心志成功“五虎将”学说、“世界货币统一理论”、“消费资本力”经济学说……
这些耸人听闻的学说、理论正遭到许多人的质疑,网上突然又盛传胡戈近日主编和制作了一本《郑奎飞、章子怡性感写真——传说中最具争议的“金童玉女”》。这本书宣称:“郑奎飞是学术界最有争议的人物,而章子怡是影视界最具争议的人物。一个代表学术界的‘金童’,另一个代表影视界的‘玉女’,他们是中国最具争议也是最具创新的复合型‘金童玉女’。”
郑奎飞究竟是何方高人?3月15日,乍暖还寒时节,上海浦东一家酒店式公寓的10楼,28岁的郑奎飞神采飞扬,侃侃而谈。
“冻人”科研尚未启动
“在美国,人体冷冻是商业化运作,全美有100多个人选择了死后被冷冻。而人体冷冻复活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是从人类的高度思考这个问题的,我做的是全人类的事业。”见面伊始,郑奎飞就神情激动地对记者强调。
温州人郑奎飞的普通话明显有方音。今年过年后,郑奎飞从北京“转战”上海,借下这套三室两厅作为“复活事业的新起点”。尽管脚上趿着一双绒布拖鞋,郑奎飞一套藏青色红细纹西服有条不紊,加上一丝不苟的发型,看得出经过精心拾掇。
谈话从“人体冷冻复活”计划开始。郑奎飞提出将用20年时间、30亿美元来完成这一计划,他的时间表是2007年实现全球科学家联合启动;2010年,干细胞实验室培养出完整的心、肝、肾等人体器官,用来更换冷冻者的器官;2015年后要发明会思考的纳米微型机器人,用以修复人体冷冻时受到损伤的细胞,要发明“人类思维微型复制机”,把冷冻者的思维和记忆复制下来;2023年,发明注入人体后让细胞复活的“复活液”。
郑奎飞说:美国只做人体冷冻,而我的重点在研究复活。他多次跟记者提及“很有信心”让死者复活,“先让死者脑部复活,其他肝、脾器官都可以配”。
“纳米技术”、“基因工程”和“干细胞技术”是郑奎飞提得最多的三个概念,他将自己定位为“科学狂人”,兼具“社会活动家、商人和科学家”三重角色。
郑奎飞自称:“目前我已经从美国一些基金会得到了帮助,年底将有1000万美元到账,‘人体冷冻复活’是个全球计划,我计划让俄罗斯科学家做生物医学研究,让日本科学家做纳米技术研究,让中国科学家做基因工程和干细胞工程研究,我提供他们研究经费。”除此之外,郑奎飞计划让他经营的“中国医通”和“中国药通”网站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他声称:保证到账30亿美元。
“人体冷冻复活”计划收费昂贵:一次性收费100万,每年再收取1万元年费。“我们会与保险公司签协议,保证20年内复活。万一20年后复活没有成功,100万将连本带利还给家属。”郑奎飞解释:“设备成本就要10万到20万元,每个月要更换液氮,必须要有发电设备,万一停电尸体就会腐烂。”
许多人认为郑奎飞是打着科学旗号行骗,牟利之心昭然若揭。郑奎飞说,他接触过几家保险公司,因为此前未有这样的险种,保险公司表现谨慎。他说已与长三角的“富人圈”接触,目前有4人为他们的亲人咨询这一计划,“他们是主动找我的,既然保险没确定下来,很多东西就是凭我的个人魅力……我需要被冷冻者在遗书上写清‘自愿被冷冻’,这样一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郑奎飞说,有一个加拿大籍华人王明,是北京一家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负责人,他让自己82岁的父亲加入了“人体冷冻复活”计划。按照郑奎飞提供的电话号码,此人在接受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已交给郑奎飞50万元人民币定金。他说自己平时喜欢看《Discovery》和有关复活的电影,对先进科技产品很是热衷,“我相信冷冻复活的真实性”。
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梅德辉负责一个羊胚胎素服务中心,他说有不少50多岁的企业家来这里享受羊胚胎素治疗以延缓衰老,每个疗程2万多美元。“他们都很有经济实力,我向他们推荐了‘人体冷冻复活’计划,很多人都表示资金不是问题,如果有可能不会放弃复活机会。”梅德辉说,一切的关键是郑奎飞“要把技术拿出来”。
根据记者了解,郑奎飞带领的“科研团队”目前一共只有3个人,其他两人是他的助手,一个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医生,一个是杭州某民营医院的医生。
Alcor是1972年建立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提供人体冷冻技术的基金会
郑奎飞向记者出示了他研制的专利号为ZL03282520X的“人体玻璃化冷冻复活器”专利证书复印件,他承认这个设备“70%参考美国冷冻设备,还不具有复活功能”,而“有关冷冻复活的科研工作至今并未展开,没有开展动物试验,也没有实验数据”。
有人说,“人体冷冻复活”一旦实现,地球上真要人满为患。郑奎飞说:“目前我的复活对象只是一部分富人和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以及政要,我复活他们是让他们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可能我复活的顶多是1000人。开始我们会选定一些富人,到了一定时候,不是说有钱就让他复活,我们要控制的。”
“科学狂人”自述传奇
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金童玉女”一说,让郑奎飞知名度飙升。3月1日天涯博客网最受欢迎的网文,前四篇都与郑、章二人有关。
3月13日晚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者胡戈告诉《新民周刊》,“从来不认识郑奎飞,也从未参加有关郑奎飞和章子怡的书籍制作”。
章子怡的法律顾问、北京市明诚律师事务所律师田凤常在邮件中答复《新民周刊》:“出版社及作者显然对子怡的人格权,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构成了侵害,子怡保留采取法律措施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的正当权利。”
郑奎飞向记者展示《郑奎飞传奇》:“我实实在在是在炒作。”
今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东方所著的《郑奎飞传奇》,正式将郑奎飞由网络世界引入公众视野。在此书中,郑奎飞自认为是“百度排行榜十大风云人物、中国第一台人体冷冻复活器发明者、中国新一代怪才……”
书中介绍郑奎飞时使用了众多头衔,其中包括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上海中心站研究员、中国e通创始人等。记者了解到,属于商业会员性质的“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上海中心站”早于2004年12月撤站。
在多种场合,郑奎飞并不乐意对记者谈他的经历,“不想对外公开,自己很想沉默”。
他告诉《新民周刊》,自己原名“郑葵飞”,1995年从温州考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年后退学。成长经历“坎坷”。
他不愿谈论退学原因,但表示自己并不“后悔”。“退学后没地方住,他在马路上睡了几晚,他永远忘不了睡在马路上的那种无助、沮丧和无奈。他不会乞求别人,更不要别人的同情,他要自强自立,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郑奎飞传奇》中这样记录他退学后的生活。
根据郑奎飞自述,此后他在北京大学旁听了一年多的数学系课程,1996年他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会新闻社社长并创办北京大学《研究生报》。其后他又在北京呆了半年时间,给《北京青年报》、《中华英才》撰稿。1997年下半年,郑奎飞又在香港大学旁听了两个多月的数学系课程,此后他在港创办一份采编总共6人的月刊,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杂志一直亏损,2000年郑奎飞再次回到北京,“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了解到有关人体冷冻复活的一些知识,也开始对生物医学和互联网感兴趣。”他奔波于北京与深圳之间,“考虑在生物医学和互联网之间做个选择,并开始自学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2001年5月他第一次去美国,由于跟美国人体冷冻机构没有建立联系,一周后无功而返;2002年,郑奎飞再次去美国,据他介绍,他连续走访了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American Cryonics Society 、CryoCare Foundation、Cryonics Institute 4家人体冷冻相关机构。
2003年,郑奎飞在北京亚运村阳光广场成立了“北京永生时代经济研究院”,一年后这家公司被郑奎飞注销,因为“上海更适合发展,第一批冷冻人也将放在上海”。2004年,郑奎飞报考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医学在职研究生,将于今年年底毕业。
科学家有“知识障碍”
“2002年回到中国后,我开始了一年多的‘公关’,想说服中国科研机构启动人体冷冻复活项目。”郑奎飞说。
2003年11月17日,郑奎飞找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百岁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贝时璋院士表示自己对‘人体冷冻复活’领域不熟悉。”郑奎飞继而找了邹承鲁院士,“邹承鲁院士认为我应该由低到高逐步进行,由单细胞生物开始,这样到了哺乳动物能够成功之后,再用人做实验”。
郑奎飞接着又找了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传热实验室负责人刘静和上海理工大学低温医学与生物热科学研究所所长华泽钊,“他们都认为我提出的理论希望渺茫。”
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华泽钊教授和刘宝林教授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的那幕场景:郑奎飞找到华、刘两位教授,“他给我们拿了份有关‘北京永生时代经济研究院’的资料,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验数据,我们推荐他从基础研究做起,他不愿意。”华泽钊教授回忆。刘宝林教授告诉记者,“郑奎飞当时告诉我们,已经在北京订了4个大的液氮罐。我们提醒他,低温保存不是光有液氮就行,不同细胞要有不同的方法。”
郑奎飞由此得出结论——“可见,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家来研究人体冷冻复活技术,为什么冷冻学家觉得复活不太现实?因为他们有知识障碍,他们懂的知识太多,反而不敢想了。”
郑奎飞认为自己与这些权威专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知识障碍,是张白纸,什么都可以写。敢想、敢做、敢为、有激情。我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顶端”,“很多科学家都是说要一步一步来,他们没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思维”。
《郑奎飞传奇》这本书里公布了他和多名政要及科学家的合影,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伯特,地球环境专家刘东生、数学家吴文俊、固体力学专家李敏华、光学专家王大珩、自动控制技术专家胡启恒等知名院士。《郑奎飞传奇》提到,“中国科学界泰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亲笔为郑奎飞题词:‘致北京永生时代经济研究院郑奎飞院长:为中华民族争光。’中国科学界泰斗李敏华院士亲笔为郑奎飞题词:‘致北京永生时代经济研究院院长郑奎飞:造福人类,贡献社会。’”
这些院士的专业都不是生物医学,郑奎飞为何要找他们?“因为本专业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我的优势在于‘公关’,我希望能说动科学家们去研究人体冷冻复活,但是后来我失望了。”“跟名人频频合影,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心虚,但这也体现了我的反常规思维,我建立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郑奎飞此前亦对媒体透露,2023年第一例人体冷冻复活的对象已选定,对方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科技界名人,曾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
郑奎飞告诉《新民周刊》,此人就是吴文俊院士,“吴文俊院士跟我交流倾听意见,他表现得很感兴趣,表示要跟我一起启动这个计划并愿意当试验者,但后来吴文俊院士看见我跟很多政要接触,他就比较反感了。”
然而,在先后两次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吴文俊院士强烈否认了郑奎飞的说法,认为完全是“无中生有”。
骂我就是关注我
不少网友毫不客气地指出,郑奎飞靠着名人去忽悠别人,一直在炒作自己。
郑奎飞承认“花了很多心思去思考”出书的问题,“我宁可花代价,也要让中国最高的出版社出我的传记。我实实在在是在炒作,人家骂我就是在关注我。”
《郑奎飞传奇》的序言作者写道“此书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全新的启迪”,“《郑奎飞传奇》是一本奇书,奇在我们第一次听到了许多奇思妙想,奇在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有可能活在一个大一统的世界里,奇在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人有可能走向永生”。
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这位作者表示自己与郑奎飞在2003年韩国汉城举行的中韩经济研讨会上初识,当时郑的头衔是“北京永生经济研究院院长”。序文中用“其貌不扬,却字字珠玑,语惊四座”来形容他的感觉。
“我对郑奎飞的科研内容,无论冷冻还是网络,都是外行,我们不是科学家,很难给他下定义。但我欣赏他的创新精神,他敢吃螃蟹,有种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位作者认为王东方写《郑奎飞传奇》时措辞有点“满”,“有些地方感觉应该换一种语气和词汇,毕竟人家没看见什么东西。”尽管如此,他仍认为应该给郑“鼓励”,“给郑奎飞一个创造的氛围和环境”。
《郑奎飞传奇》的责任编辑姚劲华告诉《新民周刊》:“人民出版社方面对书稿进行了详细审读,本来稿件有30多万字,现在留下的也就20多万字。”
在姚劲华看来,《郑奎飞传奇》可算是励志类读物,“对青年人具有可读性,多少能学到一些东西”,“市场感兴趣的是他在搞的冷冻复活,人们对他的另类性是感兴趣的,我们看中的也是另类性。”
《郑奎飞传奇》作者王东方至今仍未浮出水面,郑奎飞承认王东方是自己的一个朋友,“一些很知心的朋友会帮我写一些东西”。姚劲华表示王东方也是“媒体人士”,其他“无可奉告”。
对于郑奎飞在传记中明显的“自我炒作”,姚劲华认为,“所有媒体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宣传,可以说是炒作,无可指责。在这样的社会我们要尽量提倡一种宽容,正因为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另类,社会才丰富多彩。”
郑奎飞的理论受到低温生物学界相当大的质疑。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低温生物学专家华泽钊一再强调,目前能低温保存的只有血液、细胞,甚至连一些人体重要器官的低温保存还很困难,更不要说整个人体。
“怀疑并不可怕,怀疑才能让人进步,人家怀疑我很正常,必须要宽容他们,全世界都认为郑奎飞不行了,我自己认为郑奎飞行,就OK了!别人的误解只能更大地激起我的雄心和勇气。”郑奎飞自认为,“最难的地方是,我对人体冷冻复活认识越深,走的道路就越坎坷。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自己坚信我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不是说别人怀疑我。”
“很多人骂我是科学骗子、科学流氓,说我强奸了人类发展史,骂归骂,如果你被骂声淹没,就说明你失去了你原来的人生价值观了;如果你在骂声中一鸣惊人,你就对得起你自己了。”郑奎飞谈兴渐浓,眉飞色舞。
“2006年我要成立一家全部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组成的、解决人类疾病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公司,2080年世界将诞生超过诺贝尔奖的最高奖——‘郑奎飞奖’。我就是要成为中国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人,而且还要得多项诺贝尔奖,我不回避,我就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郑奎飞一脸无所谓,一脸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