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毓宝:悲情英雄
说到壮族历史人物,遥远的句町故国西林的一门三总督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岑毓英被后人称为清光绪时期的中兴名臣、、国家栋梁;岑春煊“宏毅强干,硕学宏才”,深得朝廷信任,权倾西南,民国初年甚至还形成与袁世凯南北对峙的“南岑北袁”两大阵营的政治格局。他们是岑氏家族的骄傲,是壮族人民的骄傲,他们就是参天大树,托起岑氏家族的脊梁;他们光宗耀祖,成为后来人学习的榜样。岑毓英笑对饱学之士,反问“貔貅百万临城下,谁问先生一首诗”的豪迈气概,岑春煊由“京师三恶少”,蝶变为满洲“官场三屠之一”、民国时期"广西之两大元老"的故事,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奇。
但岑毓宝,先是生活在哥哥岑毓英的阴影中,哥哥在他的谋划支持下,成就了千秋伟业,光绪皇帝都赞颂哥哥“与天同功”,慈禧太后也封他太子太保衔;但军功章并没有属于他岑毓宝的一半。哥哥逝去,他又被侄子岑春煊的光辉遮蔽着,和侄子一起支持维新变法,侄子成了革命英雄、党国元老、父老乡亲眼里的忠臣赤子,荣耀地陨落异乡;而他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悲愤地回归故里,乡亲们将他视为凶神恶煞,一个个退避三舍,都怕沾了晦气;在“有负皇恩”、“不忠不孝”的族亲的批判声中他吞金自杀,连丧事都草草了事,孤家寡人一般。后人虽然都称他为“三英雄”,但如果他这个英雄地下有知,大概也只有泪如泉涌了。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岑毓宝的一生,奔波多于平静,磨难多于顺利。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仍然忠诚于希望国家强大的理想。但因为清廷的软弱,他抗法保边的意志受到严重打击;因为清廷的腐败,使他支撑生命的理想也最后破灭。
岑毓宝的悲剧,让人不禁想起项羽乌江自刎,那潇洒的一刀,留给历史的是永远的回味。敢于直面死亡的人,才是生命真正的强者。岑毓宝在失意的郁闷中断然决绝吞下金块。英雄的殊途同归却使生命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