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兴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62095164
本馆由[ 国际知青 ]创建于2013年05月31日

天津《爆炸现场》

发布时间:2016-01-29 07:46:05      发布人: 唐妮

天津《爆炸现场》——中国当代悲歌

 何建明



 

 

现代高科技通讯,让天津港大爆炸在第一时间传遍了世界,当然也首先让天津人得知了身边的大爆炸。当时微信里有位唐山“老兄”,他前几年来到天津滨海新区开公司。“8·12”那天晚上,此老兄从朋友家里出来,突然近处传来一声巨响,随即一团冲天而起的蘑菇云在距他二三百米远的地方腾空而起,接下去便是地动山摇……“不好!大地震啦!”此兄当年在家乡经历过大地震,那一次幸免于难,但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全家十几口人,仅他和一个妹妹幸存下来。

“快上车逃啊!”此兄以迅雷闪电之势,将其媳妇和儿子塞进小车内,然后开足马力,朝北京方向狂奔……

“离灾区越远越好!越远越保命!”此兄拿出稀有的看家本领,顺京津高速路飞驰而行。

“嘛事?你往哪儿开呀?”媳妇搂着儿子,浑身颤抖,一边看着漆黑的夜幕,一边惊恐万状地追问丈夫。

“北京!北京是首都,毛主席呆的地方最安全……”

“你吓糊涂了吧?毛主席早死了!我们去干吗?”媳妇气得直骂。

“你知道啥!当年我们家大地震时老人们都是这样说的,凡是相信这话的人都活着……”

“屁话!死了的人想相信这话也没有用!”

“住嘴!”此兄突然想起打开车上的收音机。于是他一手撑方向盘,一边调开电台。车子速度太快,电台里的声音尽是“咝咝啦啦”的。

“把手机给我……”媳妇显然机灵些,伸手去拿前座的丈夫口袋里的手机。“有人微信了!妈呀!是大爆炸嗨……”媳妇拿着手机大叫。

“爆炸?!啥爆炸?”丈夫紧张地问。

“妈呀,像是原子弹爆炸啦呀!”媳妇看到手机屏幕上滚滚而升的蘑菇云火球,不停地惊呼。

“世界大战啦?奶奶的,是不是日本人跟我们开战啦?又是一个甲午战争了?快说,是不是呀?”丈夫机关枪似的追问。

“呸!你个大战孙子!”媳妇嗔怒一声后,说:“是我们天津自己炸自己……”

“自己炸自己?!哪个王八蛋这么坏这么恶呀?”此兄冲天怒号。

小车突然“嘎吱”一声,车身在高速路上来了个180度的调头。

“妈呀,这么大的爆炸!”一家人这回远远地看到前方有一片火光异常刺眼,似乎将东边的半个天幕照得贼亮贼亮……

“妈,我们咋来廊坊了?”在大人中间,齐腰高的儿子指着路边的广告牌问。

“这里安全。”爹娘喃喃地对儿子说。这一夜,这一家三口在距天津五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待到天亮。

 

下面要说的也是一个三口之家。但这个三口之家现在因为大爆炸而彻底地“碎”了……

丈夫江泽国在此次爆炸中永远地离开了家人和战友。他是大爆炸中牺牲的21名武警消防队员中职务较高的一位,生前是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开发支队司令部政治协理员,主持消防开发支队特勤队工作,少校警衔。

当晚,妻子任倩囡清楚地记得,在2250分时,她给正在与战友们一起讨论工作的丈夫江泽国打电话催促说:“你休息了吗?不要工作太晚……”

“知道了。你快陪宝贝睡吧!”丈夫说。

“爸爸,你答应我要到北京天安门去玩的,怎么老不算数呀?”七岁的女儿突然凑到母亲的手机前,说道。

“好好,乖女儿,爸爸下个星期天就带你去北京看天安门啊!”江泽国说。

“爸爸再见!”

“再见。”

这是这一家人留下的最后一段完整的对话。不到一个小时后,天津港新区的瑞海危险品仓库发生火情,作为增援力量的消防开发支队特勤队在岗值班最高指挥官,江泽国接到命令后,率战斗队伍以55秒的飞速时间,出营奔赴火情现场。

他是指挥官,他的车在最前面。到达火情现场时,按照规程和惯例,他肯定是第一个跳下车,并且站在距现场最近的位置侦察火情,判断现场情况,并迅速作出战斗部署。

然而,这一次与以往所有的灭火现场的情况不一样——“噼里啪啦”的零星爆炸声伴着火焰到处喷燃,其火焰的亮光也不同以往。

“立即让后面的车辆往后撤,注意火情!”战友们看到江泽国最后一个犹如雕塑般的身影:一边观察着迎面炽烈的火势,一边说着最后的这句话。

随后,巨大的爆炸开始了。

随即又是一次更大的爆炸!

那几十秒内,天变红了!方圆几里内都在下着“火雨”……凡是被“火雨”落着的人,不是死,便是伤。凡是被“火雨”落着的房子、车子都在燃烧,路面被烫焦或烧出个坑。树也在燃烧,田野也在燃烧。天津港区的许多地方都在燃烧……

燃烧得最痛、最伤的地方是江泽国妻子任倩囡的心头!

813日零点左右开始,当她得知丈夫工作的地方发生大爆炸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给江泽国拨手机,后来手拨麻了,就干脆要了个车,直奔滨海新区爆炸地点。

“江泽国!江泽国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远远看到爆炸现场那冲天的火光时,任倩囡的腿就软了,嗓子就哑了。但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倒下,她要知道丈夫到底活着还是出事了!

火场早已一片混乱。但唯一不乱的是被拉得紧紧的牢牢的警戒线。

“我是江泽国的妻子!告诉我他在哪儿?快告诉我……”任倩囡见人就喊,见人就问。

没有人告诉她,也没有人回答她。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向她摇头。

她哭了。哭瘫在地。

好一阵,她哭醒了。突然间,任倩囡发现,许多人跟她一样在哭,哭的时候也几乎都没有人理会。她才明白,不是她一个人找不到亲人,是许多人、许多人找不到亲人了……

于是她颤颤巍巍地重新站了起来。火场进不去,她看到无数呼啸的救护车、警车、私家车以及出租车……甚至是大卡车,都在向医院奔跑。

是啊!到医院找丈夫去!

于是任倩囡来到了距火场最近的泰达医院。她奔跑到泰达医院时,又一次惊呆了:大门口、走廊里、楼梯上、急诊室内,全是一个个烧得木炭似的伤员和面目已经无法辨认的死者……

任倩囡想哭,又不敢出声,唯有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从脸颊上滚落下来。

“江泽国在哪儿?你们谁见过一个叫江泽国的消防干部?”她每见一个伤员就去辨认一下,又向他们打听和询问。但没有人回答她,所有的人似乎都已经麻木了。他们不是呆呆地看着她,就是十分恐惧地向她伸出双手,那痛苦不堪的状态,任倩囡过去从未见过。她想到了自己的丈夫,丈夫会比他们伤得更严重、更痛苦吗?

找了一个遍之后,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的丈夫。任倩囡的心猛地“咯噔” 了一下:难道他……

她不敢往下想,但又不能不去想。她要见他……她听到有人在走廊里哭天喊地说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那一刻她的心痛得流血。

天为何在旋转,地又为什么是软的?从小胆怯的任倩囡从不敢看死人的脸,但这一次为了找自己的丈夫,她不得不去察看一具具躺在那里或遮或盖或裸露的已经被烧得没人样的尸体……她的手抖动得不行,但又必须坚定地凑上前去仔细察看、辨认每一具尸体。

她心如刀割。每一具尸体她都希望那不是她的丈夫。可她又特别特别地希望早一点看到她的丈夫……她的心被利刃撕裂和掏碎了!

我的天哪!她终于倒在地上,一下失去知觉。

江泽国一直处于“失联”状态。凡是“失联”的人在当时的爆炸现场基本上是靠爆炸核心点最近的地方。也就是说距爆炸核心最近的人,存活的概率几乎是零……

江泽国到底身在何处?作为增援力量的消防特勤队指挥官,根据他当时所在的位置和逃生出来的其他消防队员的证实,其命运显然是凶多吉少。

时间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江泽国仍然处在“失联”中。

三天过去了。进入第四天的搜救仍在紧张地进行之中。多数牺牲的消防队员的遗体都在爆炸现场周边找到了,难道江泽国被炸“没”了、炸“化”了?或是被土埋了起来?

“再找!必须想法找到,哪怕是他的一发一物……”天津总队的领导连续下达命令。毕竟是一位校级警官,江泽国的“失联”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更何况已经是爆炸后的第四天了。

“出发!”穿着厚厚防化服的“抢险敢死队员”们,又一次向爆炸核心区进发。根据幸存者的判断,当时的江泽国应在距爆炸核心点二三十米之处,专家们认为,如果江泽国不幸遇难,那么有可能被爆炸泛起的土渣和飞滚的集装箱埋压在哪个地方。于是,敢死队员们一遍遍地在爆炸形成的直径约百米的大坑四周寻找,但仍然没有江泽国的任何踪影。

天津大爆炸到底多大威力?——《爆炸现场》之一

会不会被强大的爆炸冲击波“冲”走了呢?

“扩大搜索范围!”指挥部再度下达命令。

抢险敢死队员们开始向爆炸核心区的外围搜索,五十米、六十米……

搜索至一百多米处的地方,是瑞海公司的那栋小二层楼。此时的“楼”就像餐桌上被吃剩的鱼骨架,所有的墙壁和门窗不知飞到了何处,墙柱楼架也是斜歪扭曲的。眼前是仍在燃烧和冒烟的大片废墟。

一楼什么都没有了,各路搜索队也早已若干次地在此搜索过,据说多具遇难者的尸体被拉走了。

“上二楼再找找!”领队的警官带着两名敢死队员攀上残留的几块楼梯板,艰难地登上二楼,随后一间间地仔细搜索……

“这里有人!”突然,他们在第二间的一个墙角柱子下的一堆废墟里,看到了一名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的遇难者。

死者的脸部已经彻底烧焦并模糊了,胸部以下的衣服也全部烧成灰烬,五脏六腑流落在外……可以肯定,爆炸那一瞬间,遇难者是正面对着火场的。

“是我们的战友!开发支队的……”将遇难者的身体翻过来的那一刻,搜索队员们看到了遇难者后背残留的战斗服上还有两个字“开发”。这是天津消防总队开发支队消防队员特有的战斗服。

“应该是江泽国同志……”抢险敢死队的领头张大鹏对牺牲的烈士进行了现场辨认后,沉重地宣布。“老江的头顶有些秃,我们常在总队一起开会……”很快,DNA也证实,遇难者正是江泽国烈士。

天津大爆炸到底多大威力?——《爆炸现场》之一

妻子任倩囡不敢相信那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是她英俊、魁梧的丈夫,她甚至没有胆量去触摸丈夫那早已冰冷的残体,只是捧着江泽国生前穿着警装的彩色照片,一个劲地哭诉着:“你到底啥时带孩子去北京天安门广场呀?你说话呀!说呀……”

丈夫永远不再回答妻子的问话了,更无法兑现对女儿的承诺。首长和队友们则怀着巨大的悲痛,默默地悼念自己的战友。同时还在思考一个不解的问题:爆炸现场的威力到底有多大,怎么就把活脱脱的一个人冲出一百多米啊!

 

 

8·12”大爆炸相当于17万颗手榴弹的威力,17万颗手榴弹能不能抵得上一颗原子弹我不得而知,但从几千辆崭新的汽车一瞬间变成了“车尸”的惨状,我想许多人与我一样,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年美军在日本广岛扔下原子弹所发生的情形。

“广岛的原子弹投射后爆炸所产生的蘑菇云高达一万八千米高,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两倍。在广岛爆炸中心的人们几乎都被炸弹所造成的高达4000摄氏度的高温直接汽化了,成了金属和空气,而数十万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我们都知道原子弹爆炸下的多数生命已经没了,留下的只是极少的幸运者。但能够在原子弹爆炸下留存下来的人,既罕见,也同时是巨大的生命痛苦者。相信许多人看过日本的一位叫樱井哲夫的头像照片。而看过这张照片的人,都会吓出一身冷汗,因为战争遗留给樱井哲夫的相貌十分之恐怖,如魔似鬼——烧得完全变了形。

天津大爆炸到底多大威力?——《爆炸现场》之一

“我就是那次爆炸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几个魔鬼之一,因为真正的人是不可能在那种大爆炸中完整地活得下来的。”樱井哲夫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许多日子后,我询问过相关的专家。他们告诉我:瑞海危险品仓库的爆炸当量,如果不是有障碍物,其爆炸引发的冲击波可以将一个一百五六十斤重的人抛出数百米远,也可以将整个人体炸裂成千百块……

 

《人民文学》杂志今年第二期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同时推出我写震惊中外的天津“8·12”《爆炸现场》一书,这是我认为自己写作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当代少有的中国悲歌。它本可以写二三十万字,但我就此收笔,因为我惧怕在这场共和国史上最严重的爆炸事故的惨烈现场无法抽出自己的一颗已被深深刺伤的心。即便如此,仍然有两个“现场”情形刻意在上面的作品内容中没有加予描述,但它一刻也不停地像幽灵似地在我眼前晃荡着,令我痛苦不堪,甚至常常感到窒息。

现场镜头之一:搜救队在爆炸之后的爆炸核心地,就是那个大坑的附近,发现有一批消防队员牺牲在那里,是成片成片地倒在那里。他们的尸骨大多变成了一具具钙化了白骨架。很奇怪的是那一具具白骨架都基本上是一个姿势:双臂都高高地举着,而右臂则比左臂举得更高一些。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专家告诉我:当爆炸的那一瞬,消防队员在牺牲前都是下意识地试图举手挡掩,但爆炸的气浪和燃烧的烈焰来得太猛、太迅速,所以就在他们刚刚下意识地做出一个抬臂挡掩时,烈焰就将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化成了灰烬……牺牲的消防队员们因此才有了那个生命的最后定格。

何建明:天津《爆炸现场》——中国当代悲歌
爆炸现场,熊熊烈火吞噬一切

现场还有一个镜头:多数牺牲在爆炸核心区的消防队员是在三五天后在现场被搜救队员们发现的。一位指挥官告诉我,不少牺牲的消防队员被爆炸时的强烈气浪冲出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甩落在四处零乱的旮旯里。当发现他们时,不少年轻的搜救队员不敢上前多看一眼,因为他们的那些牺牲的战友此时已经根本不堪入目,不仅断腿无首,而且多数腐烂严重,满是蛆虫……

何建明:天津《爆炸现场》——中国当代悲歌
受伤消防队员岩强术后照片

大爆炸现场还有一些特别悲惨的情景没有进入我的作品之中,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我不想过度渲染这场爆炸带给消防队员们的那种灭绝生命式的灾难。

战争和屠杀的现场是血淋淋的,而像天津大爆炸现场又何止是血淋淋的,它远比血淋淋的现场要撼人和惊怵得多!如果说你看到一具血淋淋的尸体的话,毕竟那还具备了生命的模样。但如果当你看到的是一具白骨时,你就不再认为那是一具生命,而是一个已经剥离了生命的鬼魂与幽灵,它会让人不寒而栗,绝无温情之感。

天津大爆炸现场真正所能看到的就是这些。当然,还有那些彻底变了形的钢铁废物,比如像集装厢和车子一类的东西,但它们是没有生命的。现场唯一有生命的基本上是人,基本上是消防队员。火与消防队员们的肉体搏杀的结果,留下的是一堆堆白骨与灰烬,很可怕。没几个人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是属于从搜救人员所拍摄的录像中看到这些情形的唯一一位作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通过采访一个个幸存的消防队员们的作家,我因此获得了极其珍贵的大爆炸的另一个现场——“情感现场”的诸多宝贵“镜头”

何建明:天津《爆炸现场》——中国当代悲歌


我是了解天津大爆炸现场的一名幸运的作家,但又是一位特别痛苦的“亲历者”。许多时候我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就该让这个悲惨的爆炸现场的事实带着浓烈的感情去向世界呈现呢?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应该。

应该的结果,就出现了这部《爆炸现场》作品。这是我从事非虚构创作几十年来最刺痛我内心的一部作品,其内容的震撼力和痛苦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作品,包括像写“5·12”大地震、北京“非典”等事件……而正在采写这部作品时,又恰逢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予了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克列耶维奇,她也是一位非虚构写作者,其获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苏联时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所造成的灾难。老实说,当我拿过翻译成中文的阿克列耶维奇的作品时,我有些失望和欣慰,失望的是:她的诺奖作品不过如此;欣慰的是:我们可以比她写得更好。

我并没有想把《爆炸现场》刻意拿来跟阿克列耶维奇的作品比,但我相信自己的作品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场”震撼力,而且一定是其他虚构或假装非虚构的作品所不能抵达的艺术境界。

报告文学(或说非虚构作品)如果没有“现场”的亲历与准确叙述,那必定不会有独特而超然的艺术魅力,那些蜻蜓点水式的假现场也必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然而“现场”也并不是对所有麻木的、缺乏敏感的、不知如何撷取生活和情感精华者来说,它仍然会掉入“一般性”之中。客观的“现场”通常是死板的、乏味的,甚至还可能是枯萎、单一的,那些丰富的、精彩的、立体的、鲜活的“现场”,则需要作者的嗅觉、视觉和情感的透彻性的寻觅与搜索,甚至有时还需要像消防队员一样冒生命之险去实践与战斗。

《爆炸现场》就是这样一部通过“冒生命之险去实践与战斗”之作。因为我尽可能地去爆炸现场,尽管我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硝烟与爆炸声,然而当我站在那个大坑前伫立片刻时,我仍然强烈地感受到爆炸的火焰与气浪是如此的慑人魂魄;尽管我没有像许多消防队员感受自己的亲密战友在瞬间牺牲的场景,然而当我来到重症监护室抚摸着倘在治疗中的伤员那一条条灼焦的伤疤时,我仍然感觉心的彻痛与胆之寒颤……“中秋节”、“国庆节”、“圣诞节”,还有许多个周末,我与天津消防队员们在爆炸现场一起谈论和回忆“8·12”夜晚的瞬间所发生的一切。

何建明:天津《爆炸现场》——中国当代悲歌
被高温熔化的汽车

热的眼泪和冷的眼泪时常挂在我的眶内眶外,牺牲的战友和伤残的战友身影总在我的睡梦中复现,并无时无刻都在与我谈论着、欢笑着,然而多数时候他们是在向我诉说、哭泣、呐喊与追问着……“我们如此年轻,为什么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就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与爱人?为什么?谁是罪?啊,谁之罪?”

这是最悲切与沉重的呐喊与追问,它一直在那个爆炸现场的上空徘徊着、回响着……唉,这就是“现场”!无法抹去的生命现场,以及一个作家所能意识与追索得到的关于生命的另一种存在与拷问。也许有人会向我提出质疑:大爆炸是一场悲剧,你为何把消防队员的牺牲写得如此壮丽。其实,消防队员们的生命本来就是极其壮丽的,而我之所以把“爆炸现场”的壮丽生命写出来,就是为了无情地鞭挞那些摧毁这些生命的罪孽!他们是谁?他们会是谁?天知之,人知之,良心知之,法律知之。

要感谢公安部消防局各位领导与战友(他们许多人曾经与我在一所警校工作过),要感谢天津消防队员和天津港公安局的同志们的积极配合,才使我有了抵达“爆炸现场”的可能,而我最想感谢的是那些亲历爆炸一线的消防队员,不管是活着的和牺牲的,他们都给了我第一手材料,这是最宝贵的部分。它常常令我不能入眠——如果你经历了,你就无法不去想那些惨烈的场景和死亡的恐怖镜头……

 

在去年我写完《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后,曾经庆幸自己比魏特琳女士和张纯如女士幸运,因为她们俩个都因“南京大屠杀”事件而最后走向了自杀的悲剧之途。前者是在大屠杀期间拯救了几万南京妇女与儿童后无法摆脱日军暴行的折磨而患抑忧症自杀,后者是因为写了“南京大屠杀”而患上抑忧症饮弹自杀。我也写了六十万字的“南京大屠杀”,我庆幸自己是男人,没有像前面俩位女士“软弱”,并勇敢地活了下来。可是,现在我写了“天津大爆炸”,现场的恐怖让我感觉比经历文字“现场”的“南京大屠杀”要恐怖得多,强烈得多,也印象深刻得多……这让我怎么个好耶!

这也许是一般作家和一般人不可能有的痛苦经历,我似乎都经历了,而今后肯定还会经历——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其职业的责任使然。我并不后悔。我感到有些乏力的是:当下中国的灾难太多,多数是人为的,而且灾难的样式与危害程度常常超出我们的意想。比如刚收笔《爆炸现场》,又出现了深圳大塌方事故。即使这些天没有大事故新闻,房前屋后的空气里也会迷漫着永远散不去的雾霾,叫你生不如死的窒息……许多人在感叹:为什么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感觉有些难呢?

为什么?我也想发问!

我想认认真真地发问:天津大爆炸这样的事还会不会再发生?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太可能再来。但还有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类似的、不同形态的“大爆炸”可能随时发生。

这又是为什么?我们都应该认认真真地思考与清醒!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