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最后老兵杨养正昨日病逝
2010年12月17日02:13 重庆时报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昨晚,南岸弹子石,杨养正的妻子独自抱着他生前的照片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胡健 摄

杨养正原名杨得馀,最后一位“八百壮士”,生于湖北随州。1933年入伍,淞沪会战前任88师524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1937年10月26日,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他所在的524团官兵400余人(为迷惑敌人称有800人,史称“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光复路四行仓库与敌血战四天五夜,打退日军30多次进攻,以寡敌众歼敌200余人。
1937年10月31日,部队奉命撤入租界,被租界解除武装,送进“孤军营”。1941年~1942年底,杨养正先后被日军关押在宝山营房、南京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安徽芜湖对岸裕溪口,后成功逃出。1944年住进重庆长寿第九教养院,1949年,被安排进入重庆南岸副食品水产公司工作。1977年至今,退休居住在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
本报讯(记者 唐国利)老人静静地躺在灵堂中,如此安详。在走完96个春秋之后,这位抗日老兵、最后的“八百壮士”杨养正于昨天下午5点半左右病逝,一段抗日英雄壮歌,成为绝唱。
昨夜很冷,但有了亲人的陪伴,老人走得不冷清。也许,他已经见到了60多年前的战友,一起述说着那个硝烟弥漫的英雄战场。他走得不悲伤,他走得很安详!
老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还差一点就到家了
昨天下午,住在新桥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杨养正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等现象,状况很不好。由于老人已经96岁高龄,家人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听从了医生的建议,让老人完整而体面地回家。
孙子辈的亲人联系了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老人突然就停止了呼吸,随车医生想把老人抢救过来,让他活着回到家,但最终无力回天。
老人的家就住在南岸弹子石街道祥和人家,救护车已经快到家了,就差几公里的距离。
曾心脏骤停也挺了过来
医院主治医生透露,老人全身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老人入院期间一度“心肺衰竭”致心脏、脉搏停止跳动,有一次经医生紧急抢救22分钟才得以延续生命,院方为此多次向家属下了病危通知。
临终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杨养正的女儿杨庆玲说,在医院抢救期间,因为插着呼吸机,老人一直无法开口说话,因此直到临终时分,也没有留下一句遗言,走得十分安详。杨养正病危期间,杨庆玲和家人一直犹豫,“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敢将消息告诉远方的亲戚朋友。
老人走后,孙女婿李海涛委托我们向所有关心过老人的朋友们告知一声,除了身体的病痛外,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好,他感到很幸福,现在他走了,家里人也要替老人说一声谢谢,感谢所有关心他的领导、朋友,甚至每一位街坊邻居。
老伴赵孝芳本来因为心脏不好,在武警医院住院,听闻噩耗后也让子女搀扶着回到家中,送老伴走完最后一程。
1944年,杨养正来到战时陪都重庆,住进了长寿第九教养院。就是在那里,他结识了相濡以沫一生的妻子赵孝芳。老人在入院前谈及自己的身后事时,说他最大的希望是:身后能和妻子“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