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寿老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75908881
本馆由[ 13*******29]创建于2016年10月28日

转摘爷爷蔡永铨,蔡无忌公公与绍兴蕺山中心校

发布时间:2020-03-03 13:20:42      发布人: 建建

一.       蕺山中心校
蕺山中心校的前身是南宋乾道年间,山阴学者韩度及其孙韩性在蕺山讲学,创蕺山相韩旧塾,元代大画家王冕曾在此蒙学。绍兴,是古老而现代化的江南名城。昌安立交桥边,有一座历尽岁月沧桑,却依然生机盎然的小山,她就是越王勾践采蕺的地方--蕺山。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绍兴城区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就坐落在蕺山脚下,毗邻王羲之故居和蔡元培故居,共同铸就了蕺山文化的深邃和壮丽。
中文名                                      地址
蕺山中心校                                  绍兴市区石家池沿 131
 
.历史沿革
蕺山中心小学的每一级粗糙厚重的石阶,每一株苍老虬劲的大树,每一棵斗雪傲霜的小草,都记载着这里一部历史悠久、气势恢弘的教育史,都激励和见证了她一百多年来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历程。浓密的树荫间隙犹如时空隧道,将我们拉回到蕺山中心小学的前身。南宋乾道年间,山阴学者韩度及其孙韩性在蕺山讲学,创蕺山相韩旧塾,元代大画家王冕曾在此蒙学。学校自此发轫,经明代的证人书院,清代的蕺山书院,辗转递嬗,弦歌相继,至今已历八个世纪之久。明末大儒刘宗周--这位被《明史》写下八千余言长传的一代宗师,亲自讲学,创立了著名的蕺山学派,被后人誉为"千秋正学"。当时慕名前来求学的,有清代史学开山之祖黄宗羲、著名戏曲理论家祁彪佳、绘画大师陈洪绶、思想家陈确、文学家张履祥以及姜希辙、章正宸、王毓耆、熊开美、周之璇、叶敦艮、叶廷秀等一代名士。这里人文荟萃,名师踵至,明代文学家陈子龙、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史地学家齐召南、哲学家徐庭槐、文字学家段玉裁、经学家孙星衍、史学家莫晋、文学家蒋士铨、理学家宗稷辰、文史学家李慈铭、文学家马传煦等名家大师曾担任主讲或院长,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才。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赞道:"江浙名人大半出于门下!"

1902
年冬,近代民主革命著名活动家徐锡麟和钱绳武等改蕺山书院为“山阴县学堂”,开绍兴城区班级授课制教育之先河。徐锡麟曾多次在这里讲课,给学生播下了爱国的种子。"五四"时期,学生多次参加爱国宣传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几度将校舍毁坏甚至夷为平地,全校师生辗转徐山、马鞍、王家棣、东关、裘村等地,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敌后办学。

古老的蕺山,您一定深切地体会到,是累累的硕果铸就了蕺小。
优质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诚如校歌所云:"钟毓从来久。"一百多年来,学校已有毕业生超万名。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1909年就毕业于该校,曾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
"
我几十年没有回到绍兴来了,今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回绍一趟,也一定要回母校重温小学生生活,大概校舍变化很大,处处不免有陌生之感了。祝老师同学们进步无量!"这是一九六四年范文澜给母校的信。
"
做到老,学到老。"这是著名数学家陈建功1964年给母校的题词,他与范文澜同一届毕业, 1955年同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生物学家周建人、教育家朱兆萃、公共卫生学家金宝善、农业兽医学家蔡无忌、稽山中学首任校长徐柏堂、当代知名教授沈庆垓、爱国美籍华人、加州大学教授冯泽云、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车越乔、奥中友协副主席鲁家贤、著名书法家沈定庵等都是在这儿受到启蒙!
早在1920年,学校就被授予"浙江省优良小学",自1996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 "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浙江省绿色学校""绍兴市文明单位""绍兴市示范学校"等集体先进近60项。

学校还被确认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实验学校""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现代教育研究中心实验学校""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实验基地" "浙江省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 "绍兴市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基地"等。

 

三.从蕺山书院到山阴县学堂

一百多年来,蕺山中心小学曾经为千万学子指点过前行的航向!曾经给莘莘学子以坚韧的信念和不息的动力!
百年历史!百年磨砺!百年辉煌!从蕺山书院到山阴县学堂,从昔日的"县一"到现在的蕺山中心小学,从蕺山南麓到蕺山西麓,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将依然在蕺山脚下孜孜以求,从这儿迈开坚定的步伐,奔向那壮丽的人生之旅!百年名校必将谱写新的辉煌!
教育大事记
1.1949
年以前教育大事记:
春秋·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
勾践归国,开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采蕺于此,因名“蕺山”。
宋乾道(11651173
魏国公韩琦之裔韩冠卿讲学蕺山,称贯道先生。
元延礻右(13141320
韩琦八世孙韩性,字明善,蕺山讲学,四方学子,集于其门。时人敬称韩先生,赐谥庄节先生。王冕为其弟子。
明天启崇祯间(16211644
蕺山学派创始人刘宗周③自天启起讫崇祯末,在蕺里书院讲学。立证人讲会,于月之三日,集门人讲肄。主“诚敬”、“慎独”之说,提倡躬行实践。从游者有黄宗羲、祁彪佳、陈确、陈洪绶等。
清顺治三年(1646
刘宗周弟子张应鳌(字奠夫)嗣主蕺山证人讲会。
康熙五十五年(1716
绍兴知府俞卿重修蕺里书院。改额“蕺山书院”。延师聚徒,复置学田13亩,岁收以供饩廪。
乾隆五年(1741
是年起,知府周范莲延孙灏、方 如、陈兆仑、徐庭槐诸名宿相继主讲蕺山书院。
乾隆十三年(1748
是年,绍兴知府杜甲请全祖望主讲蕺山书院。
乾隆三十一年(1766
是年起,铅山蒋士铨担任蕺山书院院长,至三十六年(1771)离职。
乾隆四十八年(1783
邑人陆凯向蕺山书院捐钱千缗,以广膏火。
乾隆五十七年(1792
邑绅孙连玉续捐田十亩七分,并为书院置办课桌若干件。

熙以来,院舍屡有扩建,规模日趋宏大。至乾隆末年,书院基地共计8?514亩。院舍南向,临街头门三间,有左右耳房。向北沿山径曲折而上,经仪门,门内迤东有屋十八间,为生童读书之所;旁设厨房二间。再上稍东为 竹亭,亭西为二门,门内为厅,厅西南有堂屋五楹,为昔刘宗周讲堂;亭北拾级而上有屋一区,门东向,为证人讲社。另有清晖楼、来英阁等建筑。
(基地地号:羔字159号中地5?156亩;羔字135号中地3?358亩)
嘉庆八年(1803
魏晋锡任蕺山书院院长,俞生生为教授。
同治四年(1865
李慈铭任蕺山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
该校成立,名山阴县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通令全国改各地书院为兼习中学与西学的学堂。厥后,徐锡麟、钱绳武、王述曾、徐伟等创议改蕺山书院为山阴县学堂,以启迪民智,教育人才。本年春季,呈准筹设。徐锡麟参与筹备与诸同仁协力兴办,改建蕺山书院旧宇为校舍、置办设施及延聘教员,至本月告成。学务处照会钱绳武为学堂堂长,徐锡麟为总理。经费以书院原有款产之收息充之。

四.学校百年岁月

自此,该校开始近代绍兴城区普通公立小学之历史。
光绪二十九年(1903
二十日(217日)开学。设甲、乙两班,学生共36人,职教员9名。
十二月 第一届毕业,计徐受谦、陈建功、茹秉铨、朱祖荣、孙达兰、范文澜、朱兆萃、蔡永铨、吴邦藩、何乃豫、庄子良、陈曰涛、汤贻湘、陶治安、施宝懿、孙芬兰等16名。成绩依次为最优等3名,优等10名、中等3名。
民国29年(1940
春  改校名为绍兴县立元培镇中心国民学校。
秋  停办东关分校。师生、校具迁回校部。
月 25日,日本侵略军流窜绍城,校舍被日军侵占,教师避往王家埭分校。28日,日军退去,教师回校。校舍校具多数被毁。修理后,课桌椅由学生自备,设5学级,教师8人,勉力复课。
民国30年(1941
月 17日,绍城沦陷。不久全部校舍被日本侵略军夷为平地,校部停办,教师分散到王家埭分校及农村任教。
民国33年(1944
春  在南池区稽北乡(抗日游击区)裘村设立分校。设3学级,学生95人,教师冯长裕主持校务。
民国34年(1945
秋  抗战胜利,复校。设六学级,施铨继续任校长。因原校舍被毁,借毗邻戒珠寺僧房作教室上课。
年 复校后,县府无款发给学校经费,教师工资积欠半年未发。年底,教师几经催讨,学校只能发给每人数斗米款,其余被一笔勾消。
民国35年(1946
月 改校名为绍兴县立越王镇中心小学校。
春  戒珠寺僧为催还寺屋,同该校冲突,殴伤教师。经越王镇公所调解,学校让还东楼寺屋,由寺僧修理西楼危屋予学校作校舍。
民国37年(1948
月 开学。设9学级,学生501人,教职员16人。附设妇女识字班1班,学员48人。
2.1949年—1958年学校大事记:
1949
月 7日,绍兴解放。
月 初,绍兴军管会派陈伯龄到校为军代表,接管学校。原有教师留用任教。
是月起,各教室悬挂毛泽东主席肖像,学校气象一新,教学秩序井然。
1950
月 陈伯龄调入八士桥小学。绍兴市人民政府文教科委派宗光煜为校长,宗百川为教导主任,顾静良为生活指导,鲍亦光为总务主任。设8学级,学生353人,教职员16人,工友1人。遵令改校名为绍兴市市立西街小学校。是月起,启用新校铃。
月 成立少年儿童队(1953后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嵇秋敏任辅导员。
1951
月 开学。本学期全部采用新编课本。
月 全校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活动高潮。教师、学生纷纷订立“爱国公约”,踊跃捐献飞机大炮。
1952
月 附设幼儿班1班。(19567月,改为附设幼儿园,设大、中、小3班,园址在斜桥弄。1970年初迁入校内,改为附设班。直至1986年划归香桥小学办理。)
月 宗光煜停职,嵇秋敏提升为校长。
月 学校升格为蕺山区第一中心小学。
月 全校教师领到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证,是月起,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冬  该校成立教育工会蕺山区基层委员会。
1953
年 建立教师文化业务学习日制度,于每星期日学习半天,主要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结合进行观摩教学等教学改革活动。
1954
月 嵇秋敏调离,杨森林继任校长。
是年,改革课堂教学,实行五级记分法。
1955
月 杨森林考入高等学校深造,余子青继任为校长。
1956
月 建立语文、算术教学研究小组。
月 指派教师一名到中小学暑期普通话师资训练班学习。
月 14日,遵绍兴市人民委员会文教科决定,学校易名为绍兴市蕺山学区中心小学。(负责学区内八士桥、保佑桥、学士街、肖山街、香桥、笔飞弄、昌安等7所完全小学的辅导工作。)
月  贯彻新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率先实行四环节教学法。是月,绍兴县文教局令该校举行示范教学,市区小学体育教师20余人到校观摩。
年 教师评级后实行货币工资。(时,平均约4435/月。前为实物工资,大米200/月)
1957
月 本届高小毕业2个班共103人,考入初中者96人。
月 招一年级新生2115人。全校设18个教学班,学生967人。因教室不敷其中二、三年级的8个班实行二部制。15日,共青团绍兴市委召开授聘大会,聘任兴唐、余亭玉为该校少先队副总辅导员,王自凤等13名教师为中队辅导员。
月  中国共产党蕺山学区支部在该校成立。中共绍兴市委文教部委派王惟到校任支部书记。
校中未达到普师毕业学历教师,悉数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职进修。
年  职工朱裕康退休,学校按月发给退休工资。朱为建校以来享受年老退休待遇的第一人。
1958
 该校开始投入“大办钢铁”运动。操场建“小高炉”,组织学生课余抬矿石、焦炭;教师白天上课,夜间集中参加“钢铁大会战”。
3.1959年—1968年学校大事记:
1959
 全校教师到本县梅山乡路东生产队参加夏收夏种,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半个月。(此后每年暑假教师到农村劳动锻炼多则一月,少则10天。至1980年以后停止。)
1960
年 学校建立行政办公会议制度。
年 该校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陆续办起小农场(开垦荒地约3亩)、饲养场(存栏猪、羊、兔数十头)和一个小工厂(红领巾印刷厂)。
1961
月 聘请市公安局民警陈珍华、绍兴钢铁厂工人姚师傅分别担任少先队六年级第三中队、三年级第二中队校外辅导员。
  学校贯彻公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附设民办班1班。
年  购入戒珠寺西边沈姓宅基地一区,新建六个教室。(1986年改建为教学大楼。)
1962
20日,总辅导员陈水生赴杭出席全省少先队辅导员代表会议。
年 学校开辟红领巾实验小农场,班级成立“米丘林小组”。中高年级学生开展温室育种、人工授粉、嫁接及培育“北瓜王”等课外农科实验活动。
1963
月 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校热烈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教育活动。
冬  该校派出大部分教师每晚到居民区担任扫盲教师。
1964
月 成立校史展览室。规定:嗣后新生入学,须先参观校史展览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65
 附设广播学校(民办半工半读性质)一班。
1966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县委派遣工作组进校。原学校领导靠边,由工作组行使学校党、政、工、团全部职权。
1967
月  教师卷入“文化大革命”运动,各班级陆续“停课闹革命”。
1968
月  绍兴航运公司派遣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宣队)进校,旋即在教师中“清理阶级队伍”。此后,全校28名在编教师其中有11名,陆续被“揪斗”、“审查”、靠边劳动。
不久,学校被改名为“绍兴航运公司五·七学校”。
4.1970年—1978年学校大事记:
1970
 学校成立“红小兵团”。班级改用连排编制:年级称“连”、教学班称“排”。
年  学校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729月起改为革命委员会),王惟出任组长(主任)。
是年起至1972年间,学校陆续改建了大礼堂、办公室;在北面山坡修起泥墙,将原来的校址空地围进校内,并在蕺山书院故址建造起6个简易教室。
1972
月 改校名为绍兴县城关镇反修小学,受城关镇教育革命领导小组领导。
年 置办脚踏冲床4台,由何关锦筹建校办工厂。
1973
年 绍航“工宣队”撤离,绍兴机床厂派“工宣队”进驻学校。
1974
月 学校校办工厂经绍兴县商业局批准建立,发给329号营业执照。此后,校办厂成为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基地。
1975
年 新建二层教学楼1幢,计7间教室。
1976
初 机床厂“工宣队”撤离,绍兴电机修造厂派“工宣队”驻校。
1977
十一月  电机修造厂“工宣队”撤离学校。
年  王惟调入鲁迅小学,俞海珊继任为革委会主任。
1978
月 撤消校革委会,恢复校长制。俞海珊同志任校长。
是月起,恢复少先队组织。学校着手制订规章制度,整顿校风校纪,继续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
5.1979年—1988年学校大事记:
1979
月 恢复绍兴县城关镇蕺山中心小学校名,绍兴县人民政府任命江美丽为该校校长,潘锡荣任学区党支部书记。
月 20日,中共蕺山学区支部发出通知,为曾在“文革”中蒙冤的教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学校贯彻《小学生守则》,向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1980
月 各教学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订立课堂常规。同时,在学生中提倡日常使用“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语言。
年 师生动手,课余整理校园,清除“文革”以来历年积聚的瓦砾、垃圾累计一百方左右,校容为之一变。
年 学校建立教师考勤制度,教师全勤者,按月给予物质奖励。
1981
月 绍兴建市,该校易名为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
月 1日,党支部书记潘锡荣病殁,江美丽继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年 市教育局发给学校24寸黑白电视机1台。
1982
月 1日,该校学生全部入队,成为“红领巾校”。
月 改换全校自来水管道。购置单缸洗衣机1台、电扇3台。
年 操场装置篮球架1副。
年 学校被评为绍兴市“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
1983
月 市人民政府任命江美丽为蕺山学区党支部书记,屠向鳌任蕺山中心小学校长。
月 开辟办公室西首坡地为花圃。
月 新置双人课桌凳30套。
十一月 越城区人民政府成立,学校归口越城区文教局领导。
江美丽书记出席市第一次人代会。(88年连任市第二届人大代表)
年 该校被评为绍兴市及浙江省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
1984
屠向鳌校长当选第一届市政协委员。(连任第二届)
月 添置新课桌175套、办公桌16顶。
学校订立《教师职业道德公约》,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1985
金萍燕同志任副校长。
市长王余良到校视察校舍危房情况。
十二月 山上教室东、西、北三面原有泥墙残破,文教局拨款2万元改建石砌围墙。
是月 浙江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来该校参加活动,沈爱娟老师上示范课。
1986
月 越城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学校”匾额。
月  越城区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批准该校建造教学大楼。
月 举行雷锋事迹报告会。大操场建成60米直跑道。
月 该校第36届毕业生、美籍华人冯泽云教授偕夫人、子女等到校参观。
10日,越城区文教局领导人来校向教师祝贺教师节。
月 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
 各教室装设电灯。大礼堂南首建造黑板报廊。
年 绍兴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批准,将原戒珠寺后殿(已改建为学校礼堂)及西厢(已在“文革”中拆除)产权划归该校。
1987
月 订立《卫生公约》。班级各设小卫生员1名。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月 翻修厨房。
江美丽书记出席越城区第二次党代会。(90年连任区第三届党代表)
月 添置书橱10口、办公桌15顶、会议桌20张。
月 6日,新建三层教学楼竣工验收。总面积1078平方米,共14个教室。该教学大楼由肖二建承建。
月  该校与绍兴武警中队建立“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友谊单位,聘请武警官兵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
月 少先队四(2)中队与五(2)中队双双获得全国“勤巧小队”评选一等奖。
钟松泉任副校长。
十一月 总务主任李春阳出席绍兴市第一次学校总务工作研讨会。
1988
月 20日,校报《火花报》创刊。
月 31日,市长王贤芳到校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
屠向鳌调任,任命周培浩为校长。
月  学校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尚德、强身、勤学、报国”八字新校风。
十一月 该校被评为1987年度全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
月 三年级学生刘震宇、韩非分别获得市“苗苗杯”中国象棋比赛男子组第一名和女子组第一名。
十二月 少先队大队部获全国“红领巾小建设”竞赛优胜奖。徐锡类局长视察该校。
6.1989年—1995年学校大事记:
1989
 中共蕺山学区支部被评为越城区先进党支部。书记江美丽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
月 该校被评为越城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治保工作先进单位、仪器实验工作先进单位和教育通讯发行工作先进单位。
月 学区教育基层工会被评为越城区先进“职工之家”。俞涟涟被评为区工会优秀积极分子。徐调珍被评为1988年度区级先进工作者。
月 少先队大队部获《中国少年报》社所颁“安全小卫士”先进集体锦旗。
月 该校获越城区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集体一等奖。
月 第一届校家长委员会成立。
月 举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月 举行学校、学区田径运动会。
月 参加越城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该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学校首届艺术节隆重举行。
月 校学生篮球队参加市中小学篮球比赛,获小学组第二名。
月 参加小学毕业会考。
月 学校管理工作经越城区文教局进行量化考核,总分第一,夺得优胜循环红旗。
 少先队大队部召开“学赖宁活动”动员大会。
1990
黄道当选为越城区第三届人大代表。
江美丽书记借调,任命钟松泉为学区支部书记。
1991
蕺山学区四届一次教代会召开。
江泽民同志给教育界的一封信发表,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国情教育。
周培浩调任北海中心校校长,钟松泉兼任校长,周帆翔调入该校任副校长。
8日,蕺山少年武警学校成立大会召开。
1993
月 学校拆掉大礼堂西侧二层旧教学楼和旧教师大办公室,改建新三层教学大楼,并建造了活动平台,10月竣工,红湖建筑工程队承建。
区文教局陈启文局长视察该校。
校舞蹈队《根之梦》参加区“六一”汇演获二等奖。
越城区文教局实施城区教师下派农村挂职锻炼制度,方明江老师赴梅山乡校担任副校长,次年担任梅山乡校校长。
1994
黄道老师当选为政协绍兴市第三届委员。
学校合唱队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歌咏比赛三等奖。
十二月 市、区合署办公,学校归属市教委直接领导,成为市属学校。
1995
月 社会上掀起减轻学生负担热潮,学校为之召开系列座谈会,制订《减负十不要》。
月 金萍燕副校长调离该校,去塔山中心校任职,方明江调任第一副校长,周秋凤调任副校长。
月 开学之际,天气奇热,学校突击装电风扇。从此,结束该校教室无电风扇历史。

五.媒体报道
蕺山中心小学搬新家啦
摘自58日的《绍兴日报》

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为浙学渊源的蕺山书院。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诚敬”之校训,实践“尚德 强身 勤学 报国”之校风,在一代代蕺小人的努力下,谱写了一曲曲恢弘的篇章。百年历史,百年磨砺,百年辉煌。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提炼了求实、重德、真爱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蕺山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正是这种精神,成为推动蕺小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蕺小今日的辉煌,使今天的蕺小拥有一流的文化积淀,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也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优秀人才。学校的乔迁,预示着蕺小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营造一流的校园环境
该校一直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营造,新校更是一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内涵丰富的花园式学校。新校位于蕺山西麓,东面是风景秀丽的蕺山风景区,南面则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荷池所组成的休闲广场,西面是石家池河,北面是环城河。步入校园到处能感受到协调、美观和大方。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中,无不体现文化积淀在新校园中的再现与拓展。该校努力追求历史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将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事件与人文景观作为学校成长过程的历史见证和艺术品来加以创造,利用其特殊的内涵与魅力给师生以精神上、品格上的熏陶。
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
新校占地37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新校设计理念超前,设施配置一流,智能化系统一步到位,包括电脑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智能化音响系统、智能化通讯系统、智能化监控系统、多媒体投影系统和红外线报警等七大系统。新校现有计算机房3个、电子阅览室1个、语音实验室2个,体育馆、图书馆、校史陈列室、学术报告厅、电视演播厅、舞蹈排练厅、200米塑胶运动场和200平方米健身运动区各一个。音、体、美、劳、实验等各种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每个教室还装备了计算机、实物投影仪、53寸大屏幕数字化背投电视机和空调,每个教师配置液晶电脑一台,实行无纸化数字式办公。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使更多的莘莘学子享受优质教育,为越城教育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
该校教师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艰苦创业,以造福桑梓、培育人才为己任。在现任的60名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名,小学高级教师30多名,大专以上高学历教师45名。教师中,有省“报晖奖”、“春蚕奖”获得者?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省级教改之星、市级优秀校长、市级十佳青年教师标兵、市级十佳模范班主任、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教坛新秀等先进典型29?有近50名教师获得了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核证书,有40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提升一流的教学质量
蕺山中心小学一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社会、家庭教育为结合点,人格完善为育人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该校以小班化教育为载体,形成了作文教学、英语教学、艺术教育等主要特色,在绍兴市乃至浙江省崭露头角。近10年来,该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绍兴市文明单位等集体先进50多项。
培育一流的优秀人才
优质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诚如《蕺山中心小学校歌》所云:“千岩竞秀壑争流,钟毓从来久。”一百多年来,学校已有毕业生近万名。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同一届毕业, 1955年同为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周建人、教育家朱兆萃、农业兽医学家蔡无忌、当代知名教授沈庆垓、加州大学教授冯泽云、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车越乔、奥中友协副主席鲁家贤、著名书法家沈定庵等都在这儿受到启蒙!近年来,该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有不少成为了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骄子,如地质学博士生导师鲍征宇、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星标等,有不少成为了各岗位上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
蕺山中心小学一直追求“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四大办学特色。
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可以说是蕺山中心小学的特色品牌,也是该校进行课改实验、提升办学品位的支柱。自19999月开办第一届小班化教育实验班至今,已有两届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初中学校普遍反映很好。学校从维护学生学习权益、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入手,以《活动——发展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为抓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得到发展,真正形成小班化特色。20015月,绍兴市首届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在该校举行,其成功经验和办学模式在全市推广。
英语教学 对于许多学校的小学生来说,英语课都要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而在蕺山中心小学,刚进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就能学到ABCHow are you ?学校使用优质的实验教材,并有外籍教师的加盟。该校自20014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以社会力量办学的形式,开设了市区第一个剑桥少儿英语培训学校。2002年,浙江大学“HEA英语夏令营”在该校成功举行。各种举措,为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书画艺术 步入蕺山中心小学的校门,最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书画特色教育的成果展示区。学校现为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浙江省书法教育先进集体。20046月在绍兴市教育局组织的初中书画特色班招生考试中,该校有12位同学被录取,录取比例为市区小学首位。
作文教学该校从1989年开始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以《蕺麓芳草》校刊作为展示学生作文成果的舞台,每年四期,小作者的覆盖面很广,深受师生欢迎。该校因作文教学研究的显著成效,现已成为浙江省首批作文教学研究协作学校,是绍兴市区唯一的一所。《钱江晚报》、《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以“名校语文教学”为专题,全面介绍了学校的作文教学成果。六年级的四位13岁女孩合作写成的一部14万字的小说——《微笑的星星雨》,成为该校作文教学成功的典范,在绍兴市乃至全省都引起不小的轰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