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舅父
舅父走啦,走的静悄悄。
舅父走的消息没通知我。老家的所有亲属都没通知。
本月二十二日,我到山西运城看望家姐。无意间在视频里看到这个消息,疑惑?再细查,真的是舅父走啦!
舅父是上个月的四号下午一点走的。四月十日,在西安开的追悼会。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和中组部、省委、省政府、人大、政协发了唁电;省、市领导和舅父的同事、好友、子女与他做最后的道别。
作为外甥,与舅父保持经常的联络,不时地看望、问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几个后辈,是有这个心的。然而,舅父不让。
我和舅父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92年。那年我的二儿子读初中,经常课堂上晕倒。姐夫来家,坚持要带他去西安看病。姐夫说:“西安军医大学条件好,必要时可以找舅父帮忙。”没等我把手头的事安顿下,姐夫就把儿子先带去西安了。
我和妻子第三天去西安,得知姐夫他们就住在舅父那里。早饭时,舅父对我说:“这两天,我问伟琦(我的二儿子)了,他学习成绩很好。我很高兴!我又问他:鋤过地没有?干过农活没有?他说很少干。这不好!光会读书,不会做事,是书呆子。要让孩子有知识、会劳动才行!”
在舅父家,我们吃着早饭,他就坐在我们旁边说话,前后不超过两个小时。临别时,舅父对我们说:“我已经76岁了,喜欢安静。回去后转告亲戚们:我很好,不必牵挂我。生活起居、医疗出行都没问题。不必牵挂我,也不要来看我。”
这就是我和舅父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仅仅两个小时。
亲戚圈里,见过舅父的人,都说他很温和、很亲切。又都说与他分别时,他表达了——我与舅父分别时他的一番话——同样的意思。
舅父三十年代离家读书,音讯渺无。一直到六十年代才有消息。2011年4月6日,舅父走完他的一生。他心中的家乡?他心中的亲情?究竟该如何理解?——他用见面时细致入微的接待;他用清晰而遥远的家乡记忆;他用体贴温情的帮助;他用完美人生的建议;他用不必来看望的告诫——处理着他亲属圈里的人情世故。
甥舅关系是血缘的。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外甥是舅家狗。”我未深究这句话的含义,但我喜欢这句话,喜欢狗与人的厮混——那也是一种情吧?
大舅!外甥敬重您,尊重您“喜欢安静”的意愿。您静静地走了,我用这种静静的方式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