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学生战斗在一二·九运动中《3》
1932年秋季开学后,来了不少新同学,其中有不少思想进步的青年。加上原有的各班的进步同学,反帝爱国主义的力量增强了,进步团体有了发展,如:“荒火社”、“世界语学习班”、“新文字学习班”、“英语会话会”、“演说辩论会”等。这些团体都是以进步同学为骨干,以读书、研究为号召组织起来的,起着自我教育,传播进步思想,联络同学,积蓄和扩大进步力量的作用。从“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同学还以开展宣传进行募捐和劳军等形式,支持马占山抗日武装斗争,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支援二十九军的喜峰口抗战,支援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的察北抗战。同时还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活动,抵制日货、开展反对日军武装走私的斗争。
在这个时期,北洋有了新兴社会主义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的组织和活动,成员赵庭良、赵仲池、郭佩珊、张祖舜等人,成了进步力量活动的核心。在抗日救亡活动的基础上,党在北洋大学发展了党员,1933年被吸收入党的有:赵庭良、郭佩珊、孙亚藩(陈池)、魏海(魏达展)、张祖舜等。北洋大学的学生自治会恢复了活动,领导成员大部分是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如刘锡珍、郭佩珊、黄诚、苗天瑞等。1933年秋自治会领导了反对校当局取消贷书制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