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学生战斗在一二·九运动中《1》
五四运动的骨干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张太雷(在校名张曾让),就是北洋大学法科学生。北洋大学学生继承了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党在北洋大学一直坚持着革命活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曾在北洋大学师生中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代理院长王季绪进行绝食斗争,并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失地。全体学生怀着强烈的抗日要求,奔赴南京请愿,全国为之震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北洋大学学生是平津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校内地下党员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员,在党的指引下坚定地团结校内师生员工的大多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七·七”事变爆发后,北洋大学许多同学走上抗日战场,投入武装斗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我们几个人,当时都是北洋大学学生,今天,仅就我们亲身的经历,编写了这份“一二·九”运动前后北洋大学学运资料。时隔四十多年,难免有遗漏和错误之处,欢迎批评、修正、补充。
一、“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大学师生掀引了反日浪潮
“九·一八”事变时,北洋大学本科有土木、矿冶、机械等三个系,两个予科班(即高中班),学生共500多人。他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深受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怀着将来做出一番事业,救国救民的抱负。但在1931年秋,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军大举入侵东北,而我守土有责的国防军却奉命执行所谓的“不抵抗主义”,迅速溃退,一日千里!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亡,千百万父老兄弟遭受蹂躏。亡国的危险威胁着每一个中国人。北洋大学的师生们对日军的入侵和蒋介石政府的卖国,极为愤怒。机械系老教授、教务长兼代理院长王季绪率先行动,通电全国呼吁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并毅然绝食。消息传出,天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发表了消息或社论,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函电表示支持、同情和慰问。王教授的义举,轰动了全国。但是,王季绪的爱国行动,政府毫无反响。同学群情激愤,各班纷纷组织抗日救国委员会。学生自治会根据同学要求,召开全体师生大会,通过了赴南京请愿的决议。11月7日晨,同学们集合在操场上准备出发。金仲文教授认为请愿不会有结果,劝同学不要去请愿。但没有说服大家。在这种情况下,金教授决定随同学们共赴南京。请愿的队伍奔赴天津北站,得到了兼任北宁铁路局副局长的张润田教授(当时也是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的热心帮助。后来张润田教授被日寇逮捕,光荣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