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画坛巨擘龚柯先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99385873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7年01月04日

艺术之路无尽头——独家专访中国山水画大师龚柯先生

发布时间:2017-01-04 15:01:42      发布人: 孝爱天使

   中国山水画自唐宋以来,在中国美术史上独占鳌头,成为绘画的主流,其地位、成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都不能比拟的,现遗留下来的历代山水画繁多,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中国画坛,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自然的秀美,为山水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东汉末年,像“竹林七贤”这类名士们,乐居于山林,沉醉于自然,是因为他们从山水中领略了玄趣,山水形象大量进入诗歌和绘画中,使山水诗和山水画勃然兴起,奠定了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   

   在龚老的画中,知觉的完整、凝固、冷静、客观被舍弃,谨留存感觉中最强烈的印象,即画家经验中最深刻的霎那。知觉要求飞速流逝的世界停下来让它仔细辩识和完整把握,而感觉却让世界继续它奔腾的脚步,但同时对这稍纵即逝的瞬间给以狠狠的一瞥。因为在敦煌他受到了世界上最高艺术的熏陶。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山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很重的分量,得到“十有八九”的肯定。从采访中完全可以感受出来,龚老对“山水精神”的挚爱。人间世俗生活,未必尽善尽美,难得自由自在,其间充满责任担待的紧张和营生劳作的困顿,也难免遭遇百般的坎坷与失意。因此,人们需要休息安顿的歇处,以去身心疲乏;需要在闲心散游中,领受解粘去缚的自由感。龚老独有人生经历,也促使他系于“君亲之心两隆”的社会责任感和“出处节义”的现实,虽梦寐仙圣渔樵、泉石猿鹤的隐逸,却不为离世绝俗之行,而以丹青妙手揽猿声鸟啼、山光水色,以至“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龚老在山水画上都在体现着一种现实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姿态,通过不同于西画的空间意识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 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龚老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予中国山水画以出入生活、出入自然的变通智慧,使人们总能在自然和生活之中领略存在的生活意义和美妙的生命快乐。当然,龚老“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比如《黄山之晨》那黄山突显雅逸,使人不觉得呆板,体现了画的主题,萧逸于物外,又不失物外的孤寂。在群山和万松之间,那错落有致的线条,真的是意态幽雅,闲静逸致。当然,他在画中也是不缺乏细致的,而且这种细致是他把它当作雅溶逸俊来认知的。他画《钱塘六和塔》,巍峨的六和塔和钱塘那一泓河湾之水如乳液一般地静躺着,充满了仙气,几艘横卧的渔船和岸上的游人,无论其水波和宝塔结构纹饰都是粗中有细的,粗的线条和细的细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围又铺之以大写意的山,远山如黛,近水似锦,这种以书入画的精神,就是他的写照。潜心美学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的龚老,画脱其俗气,很静处没有轻浮的燥动,美所赋予的激情却又清淳,没有功利性,小处见大,大中见奇,奇中见底蕴。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探索绘画之奥秘,体察华夏河山之魂魄。以龚老如是之心源,师华夏之自然,独创了龚氏山水风格。

   龚老的山水画着重表现大自然之美,而且皴、擦、点、染之间,还隐约看到黄河山樵的影子。画面繁密,但繁而不塞,繁密中更见宽绰,更见深远。突破了传统套路,用简捷、洗练,但简而不空,简中方见笔墨的精彩表达着自己对山水独有的情感。记者曾在龚老爱徒中国著名的玉雕大师吴宁豫先生家中见过龚老的真迹。淡而奇,静而适,简而雅,这种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于强有力的驾驭能力,是最好的美术教学典范。如今,他在艺术界的地位,在中国也早已是名满天下,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名声有播。他把自己的人生喜好都交给了书画艺术。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数九寒天都在呵墨解冻习画,他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和理想,龚老将平凡的笔墨变成了天姿高古、出人意表的艺术追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