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送别王尧山
王尧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10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王尧山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张立昌、陈良宇、贺国强、王刚、朱镕基、尉健行、何勇、徐匡迪等同志以各种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昨天上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王尧山同志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之中,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陈良宇、韩正、罗世谦、范德官、姜斯宪,以及老同志杨堤、叶公琦、陈铁迪、王力平等,向王尧山同志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
送花圈、花篮或发来唁电、唁函的还有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等及张劲夫、张惠新、金炳华、黄跃金、万学远、孟建柱、黄奇帆等。市领导龚学平、蒋以任、刘云耕、殷一璀、王安顺、吴志明、冯国勤、周禹鹏、王仲伟、沈红光、杜家毫、戴长友、陈豪、宋仪侨、滕一龙、吴光裕,以及张学兵、钟燕群和老同志胡立教、汪道涵、王一平、韩哲一、夏征农、赵行志、杨士法等送了花圈。
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王尧山同志家乡的负责同志、亲属和生前友好也前往送别。
王尧山,原名宋书模,1910年7月10日出生,江苏溧阳人。19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党团成员、组织部长,上海“教联”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共华中局组织部科长,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1955年因冤案影响遭迫害,1959年被开除党籍,下放到淮海中学任副校长。“文革”中王尧山同志再遭迫害,被迫退休。1979年王尧山同志恢复党籍,后任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副组长、组长,1984年至1985年任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5年退居二线。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王尧山同志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王尧山同志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时候,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力量。红军长征胜利后,他和战友们一起设法与中央恢复联系,并根据中央指示,与刘晓、冯雪峰等人负责重建和恢复中共上海地下党的工作,为上海党组织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他推动救国会组织的建立,领导上海群众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组织干部转进华中党校学习,保存了上海干部力量,并率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组成接管班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和接管上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尧山同志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忘我工作,为加强和推动上海党风廉政建设不遗余力。解放初期,他坚决贯彻党的干部路线,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筹备和领导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期间,他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尧山同志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时刻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始终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1983年兼任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为编纂《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倾注了心血。
王尧山同志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他重视调查研究,注意体察民情。他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严于律己,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高风亮节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