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沈阳人、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46962618
本馆由[ 孝爱天使]创建于2018年07月12日

人生中的三个“春天”

发布时间:2018-07-13 11:32:44      发布人: 孝爱天使

    “父亲一生跌宕曲折,这次走得很平静安详,是在睡梦中安然离去的。”身在德国的乌丙安的儿子乌镝悲痛地说:“今年4月份发现身体不适后来德国治病。他的微信朋友圈都是他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此热爱生活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受病痛的折磨,人们只看得到他脸上的笑容,其余却一概不知。”

  在2013年7月中国民俗学会召开的“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研讨会”上,乌丙安说自己的命运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经历了“三个春天”。

  1929年,出生在呼和浩特一个蒙古族家庭;1949年,20岁的他只身离家投奔晋察冀解放区,后来辗转来到北平,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1953年,24岁的乌丙安又成为新中国首批研究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师从钟敬文先生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两年后被分配到辽宁大学讲授民间文学课,那是他学术研究的“第一个春天”。

  1958年到1978年,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劳动改造中度过的;直到49岁时,乌丙安才返回阔别了20余年的辽宁大学民间文学教学岗位。乐观的乌丙安,却把这段磨难变成了“财富”,变成了“田野调查”的最好机会,结识了农民、工匠、艺人甚至巫医神汉等各类人物,他说:“作为一个民俗学者,不幸中的大幸是在多年的农村艰苦生活中,我几乎忘记了自己屈辱和艰苦的境遇,相反却如饥似渴地采集了300多万字珍贵的第一手民俗资料。为未来的事业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积累。”

  1978年,重新开始中国民俗学研究,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退休后的20年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学术研究的“第三个春天”。

  65年弹指一挥间,从“小乌”到“老乌”再变成“乌老”,不变的是他对民俗文化研究的坚守、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颁奖词给予了他应有的评价:一生坚守老而弥坚,在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他是一名老兵;严把质量不辞劳苦,在守护非遗的大厦口他是一名守门人,他用时光诠释了对祖国文化的爱,用热血抒写了对民族遗产的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