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者眼中的大师俞逊发先生
高建飞 华音
俞逊发先生,著名笛子演奏家。一些外国友人听了他的演奏后惊叹道:“简直像魔鬼一样能变,使人着了魔”,随之“魔笛”、“神笛”之美誉便加在了他身上。在许多的爱乐者眼中,俞逊发先生把他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以下就是我作为一个没直接跟俞先生接触过的普通爱乐者眼中的大师。
俞逊发出生于上海市,少年时代参加了“红孩子业余艺术团”,12岁就登台演出。1960年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他的勤劳苦练在团里是出了名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南北派四大竹笛名家的指导,南派的陆春龄、赵松庭;北派的冯子存、刘管乐。俞先生传承了大师们的绝艺。俞逊发的演奏既有悠长、细腻、典雅、委婉及较多装饰的南派风格,又有北派高亢、粗犷、活泼的演奏风格。作为一位爱乐者,我欣赏并收藏了不少大师的音乐书籍及音响资料,发现当前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名曲,可能还跟俞逊发老师的演绎分不开,如:《姑苏行》、《欢乐歌》等。也许因为俞老师的演奏以音色甜润、醇厚、色彩变化丰富和具有深厚的气息控制功底见长,追求乐曲内在的意境,富有神韵,而深受听众和音乐界的好评。
俞逊发从学笛子、爱笛子到懂笛子,再到发展笛子,他不在满足与传统的曲笛和梆笛,曲目上也要求创新,他自己开始研制笛子和改编乐曲,1971年,俞逊发别出心裁截竹三寸研制发明了“口笛”,首演作品《苗岭的早晨》引起了轰动。1973年他把板胡曲《收割》改编成笛子独奏曲,乐曲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农民收割时火热的劳动场面,他演奏的《云南山歌》发挥了笛子善于抒情及快速的演奏技巧。俞逊发还尝试别的形式的创作,七十年代末写了一首笛子二重奏《喜讯传来乐开怀》情绪热烈奔放,表达了人们欢庆胜利时的愉快心情。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与一些传统乐曲的演奏,开始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俞先生慢慢地从古诗词中汲取养分,并且挖掘低音大笛的神奇表现力。1981年,他与彭正元合作而成的《秋湖月夜》就是根据南宋爱国诗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所描绘的意境所写,该作品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奖。
发展笛子的同时,俞先生想到了笛子的继承问题,笛子的继承和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笛子的教育,他先后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外聘教授,走在了教育的第一线。在北京期间,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创作了一首现代派笛子独奏曲《竹迹》,曲作者通过传统与前卫的巧妙结合,使其既有中国戏曲的韵味隽永,又有在高难度技巧上的不断创新,作品采用一根笛子独奏的形式,为演奏者增加了难度和挑战,这样一首高难度的现代派作品,被俞先生演绎的出神入化,广为流传,使此曲成为许多笛界高手的保留曲目。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时,教育成果更为明显,培养出多位优秀的笛子演奏家,其中包括知名的笛子演奏家唐俊乔。
俞逊发不仅用心培育音乐学院的学生,而且心系大量的竹笛爱好者,先后撰写了《中国竹笛》、《玉笛飞声》等工具书和曲集,并且到各地举办音乐会、讲学。
1991年,俞逊发先生又接受新的挑战,演奏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乐》一举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评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并且以后又和吴华先生合作了《牡丹亭》。
俞逊发先生一直把笛子事业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拿起他心爱的笛子为大家(爱乐者)演奏。特别是在他病情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先后出演了杭州、香港两地的名家名曲音乐会。可以说俞逊发先生为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是一位了不起的竹笛大师!
--------------------------------------------------------
作者:高建飞,毕业于苏州铁道师院,主修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