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87882250
本馆由[ 南山 ]创建于2011年02月23日

黎明的奥运情结

发布时间:2011-02-24 10:00:36      发布人: 南山

黎明的奥运情结

南山为悼念黎明,根据她生前博客:朝花夕拾(http://blog.sina.com.cn/liminglily)中有关博文整理。

 

2003年初,她舍弃了收入不菲却日渐乏味的外企工作,响应北奥总经理路健康的号召,重新回归北奥。从此就与奥运工作结下了不懈之缘。

 

20045月份开始进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接旗仪式的筹备工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北京8分钟表演。20047712日,第一次前往雅典,与开闭幕式的制作公司JM进行接触和场地踏勘。其后,又做为先遣工作人员,自8531日,在雅典进行各项筹备工作。算起来,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百年期盼,四年的漫长准备,也算是两奥元老了.....

2005年初,做为整个联合投标团队的项目统筹,开始奥运会开闭幕式方案的创编。

20057月份以联合团队的名义递交第一轮的标书

20059月份进行第一轮的述标

20061月份进行第二轮的述标

20064月份奥组委公布五人名单

20073月份作为北奥团队的成员进入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工作,担任仪式工作室主任

200888   全世界都能铭记的日期

漫长的奥运投标

最后标书印刷成册,宽幅A3页面,分成4部分册,厚达上千页,置放在一个制作精良的白色硬纸盒上,盒上是一个烫金的奥运会LOGO。每一页文字,每一页PPT,都凝结着我的心血。最后又飞到深昌雅昌?去印刷,三天三夜没合眼,差点昏倒在电梯里。即使是三年以后又打开这部沉甸甸的厚重标书,心中仍是感慨万千。关于我的工作在那上面只有小小的一行字:

制作总监助理:黎明

即便是这么一个头衔,也还是我鼓足勇气争取来的。

在整整半年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熬到后半夜才能撤。第二天爬起来又跑到公司。不断变化和深化的创意要在字里行间进行精确体现,关于开闭幕式的全部工作方案要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全部完成,密密麻麻的英文邮件等待回复,每一个字都还必须字斟句酌,以免引起国际纠纷。

我变成了这个巨大投标工作的运转枢纽上的重要螺丝钉。那时,陈维亚导演到北奥公司的第一句话总是:“黎明呢,在哪儿?” 一切运转正常时,我象只勤劳的小蚂蚁一样不引人注目,只是,当螺丝钉想稍微喘口气时,居然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了。在第二次述标前,我熬了两三个星期,将述标文件准备完毕,然后赶往澳大利亚为了另一个项目商务出差,只在南半球呆了三个晚上,时差没倒过来便飞回北京,即使这样,结果被陈导狠批一顿,因为他觉得我把自己的这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当回事。当时,真的感觉有些伤心和失落。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往后,我也更能坦然地面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和“不公平”。有的时候,其实只是别人的一些无意错误,却使当事人深觉愤愤不平。细想一下,这世界上,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有谁真正关心你能得到什么,付出什么,做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的确不能太在意啊。

其实,在这漫长的竞标的过程中,我还收获了很多:有机会与国内顶尖的创意导演团队甚至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创意设计团队一起工作,大家在此挥洒激情,指点江山,谈笑间创意火花四射,字字矾珠,妙趣横生。我在此期间也熟悉了在奥运成功以后频频见之于报端的人,他们的名字本身在业内也是尽人皆知:陈维亚、郎昆、陈岩、沙晓岚、瑞克(Ric Birch)、马克(Mark Fisher)、克里斯托弗…….

虽然以前也曾经多次参加创意会,但是毕竟这些创意会不太一样,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与梦想,是为了策划一场历史上最恢宏的人类庆典。创意会从公司开到文化部,从北京开到伦敦,东方、西方、英文、中文在不停地碰撞…….

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与你同行的人。能与这样一些业界精英近距离接触,本身的确是件不错的事。我一直相信,一个人能在事业上走多远,要看到他(她)能交到一些什么朋友。并不是祈望着有实力的朋友能够直接地具体地帮助到你什么,而是,当你在仰望他们时,不自觉地为自己树立一个特别具体的目标,你知道,终有一天,有可能他们成功的今天能够变成你的明天,如果你愿意为了获取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一直默默努力的话。

在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对于我努力工作的肯定和欣赏,很多时候,当我小心翼翼地面对这些大师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回报我的,是尊重和鼓励,有些甚至很快被采用了。虽然,我知道有些目标可能我这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了,但是这样一些历程,的确让我相信在未来,我可以做得更好。

总体说来,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过程。因为向往着奥运的伟大梦想,我们宁愿象个傻子一样忘情投入,忘却种种的不可能,遥想着种可能。那是一种纯粹的创作过程。

    这也许是我在整个奥运竞标过程中的最大收获了吧。

 

我的奥运工作总结

(2009-01-31 23:23:30)

入场的方案设计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200888号的晚上,仪式团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完美的入场仪式。从6点开始,300多辆班车按50辆车、20分钟一个批次的方式将运动员陆续送达国家体育馆。进入国家体育场后,指挥运动员按序就座,通过馆内大屏幕收看开幕式,之后再通过广播引导运动员进入景观广场集结,同时组织各国旗手领取旗帜,并与引导员对接,按入场顺序整理好队伍,从1号门进场。精心设计的场内流线随着各代表团的行进,也在世人的面前徐徐展开,迎来十万观众的热情沸腾。整个运动入场仪式严谨、流畅、精美、毫于瑕疵。

闭幕式的运动员入场仪式看似比开幕式略微简单,但却给仪式工作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40分钟内,要将204名旗手、1000名运动员带入零层环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演员流线存在着交叉,经过精心的布置、精密的计算和周密的组织,在没有机会在鸟巢进行任何模拟排练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残奥会开幕式的运动员运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在运动员在数量上少于奥运会开幕式,但因为他们都是残疾人运动员,所以在入场式的设计上多了许多环节。仪式工作室在路总的领导下,经过再三推敲,确定了残奥会运动员入位安排的基本原则:一部分轮椅运动员在场地南北两侧就坐,另一部分运动员将上看台就坐。这就对运行中的分类别、批次组织运动员入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过反复讨论、精心设计,仪式工作室成员出色地完成了残奥会开幕式的运行工作,仅用了1小时25分钟7000名运动员、官员就在看台和场地分区域就坐。

运动员的散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300多辆班车被安排在离鸟巢最近的“景观广场”附近,运动员们通过2个通道,22个上车口迅速上车。亚特兰大奥运会时曾费时4个小时才将运动员送回奥运村,多哈亚运会是3个多小时。奥运会开闭幕式仅用50分钟就将所有运动员全部运送回村,残奥会开闭幕式仅用45分钟就将所有轮椅和非轮椅的运动员全部运送回村。在此之前,雅典残奥会是奥运历史上最有效率的一次疏散,用时80分钟。而仪式工作室通过与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制定了一个详细周全的运营方案,可谓是创造了奥运历史上的又一个世界纪录。运动员的入场和疏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作为开幕式整体组成的一部分,需要和交通、安保、奥林匹克中心区管委会、场馆团队等部门统一协调,仅仅在运动员流线的选择和划定上,北奥团队在34个月内就跟各个部门开了无数次会议,才最终选择出一条合理的流线。

奥运会闭幕式结束后,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执行理事吉尔博特·菲利和仪式总监帕特里克·斯塔尔德发来亲笔签名的贺信,信中再三提到,北奥路总“对所承担工作的庄严承诺及对北奥团队的正确领导,是这次盛会成功举办的关键。”“这些仪式受到全世界的赞扬,感谢您(路总)与您(北奥)团队对奥林匹克精神价值所奉献的精彩创意和激情。

悉尼奥运会总导演\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顾问瑞克在信中深情地写道:我特地写这封信向你们祝贺你们出色的工作,还有团队在组织工作上所达到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你们在开闭幕式中贡献的创意,更因为你们在仪式环节的规划和执行能力。一个普通观众不会真正意识到,为了保证如此复杂的奥运会开闭幕式能够顺利运行所要付出大量的艰辛工作。只有我们这些曾经参与其中的人,才会深切体会到您和您的团队所做的工作是如何地无与伦比。

也请转达我给黎明和她的团队诚挚的敬意和祝贺,仪式团队为了运动员和NOC官员能够享受奥运会和残奥会所带来的超凡体验,长期以来付出了持续努力。我全世界的朋友和同事都告诉我,北京奥运开闭幕式是他们所见的最好的一届,这点我完全同意。

     奥运会代表团团长会议上,团长们一致认为“此次运动员入场仪式设计出色、效率很高,是历届奥运会中最出色的一次”。

    残奥会代表团的团长们认为是此次运动员入场仪式是非常人性化的一次,各项服务保障非常到位

在这些高度评价的背后,是一组让人难忘、发人深思的数据:

1.    2007年从3月份,10名工作人员进入运营中心仪式工作室工作,直至奥运会结束,工作人员达33人(含5名不核岗工作人员),负担4个仪式的所有工作

2.    20073月份开始向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会陈述运动员入场方案,正式汇报6次。国际奥委会屡次称赞仪式准备工作超前3个月,甚至认为汇报方案可以作为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的工作范本,进入奥运博物馆永久收藏。

3.    20083月份-8月份,为了研究整个交通流线和场内流线,在奥运公共区及鸟巢现场踏勘100余次

4.    20083月份-8月份,与北京奥组委各个部门召开了几十次协调会

5.    整个运行方案反复十余次,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修改,形成了50余个电子版本,每个仪式最终形成1套工作手册、1套团长手册,共印制800

6.    为保证流线畅通,制作了24000个奥运会开闭幕式入场卡、16000个残奥会开闭幕式入场卡、1000余米的硬隔离、400个长凳、800个标识牌、数10个站牌等制作物,并每次在4个仪式前夕进行通宵布置

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之外,仪式工作室还负责所有的仪式演出单位的统筹,其中开幕式为3830人、闭幕式2895人、残奥会开幕式2243人、残奥会闭幕式1853人。

 

人的能量有多大,经历了奥运才知道

(2009-01-31 23:26:15)

在这之前,我也曾被同事们认为是女强人一类的人。但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只不过我的责任心比一般人强一点而已。当客户追要修改过的策划方案,没有人可以帮我,于是我就伏案一点点地改,改完时便已经发现是天亮了。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女强人,只不是被逼出来的。

不过不得不承认,在被逼的情况下,人总是能激发潜能的。“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老话总是没错的。

还有一句话也是没错的,“没有经历过所以不知深浅”。因为面对的还都是崭新的挑战,对于将要面临的巨大工作量和强大压力,只是有一点模糊的认识。在前进的过程中,才慢慢地对自己的工作量清晰起来,而此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能咬紧牙关一步步走向未来

即便现在所有的工作都已经结束了,可是想起来如何描述一下奥运会期间的工作量似乎也是一项不小的任务:

首先,我担任的奥运会开闭幕式仪式工作室的主任。这个工作室担负着4个仪式中的运动员入场仪式、仪式环节中的演出统筹和礼宾统筹的所有工作。其中,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的参赛国家和地区共204个,运动员和官员12000人,为历届奥运会之最。参加闭幕式的运动员及官员也将近10000人。参加北京2008残奥会开闭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的参赛国家和地区共147个,运动员和官员近7000人(其中轮椅运动员1700人)。

当我与国际同行讨论起那复杂的运动员入场仪式,最后告别时,他们总是不忘加上一句:“Good Luck!”眼间的笑意不乏幸灾乐祸:看来当年我们所尝的苦头你都要全部尝一遍了!

而我们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之外,还要负责所有的仪式演出单位的统筹,其中开幕式为3830人、闭幕式2895人、残奥会开幕式2243人、残奥会闭幕式1853人。

光是奥运会开闭幕的仪式工作本来就足够让一个久经沙场地团队忙得人仰马翻了,但这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部分工作。

200710月份,我们在国家电网现场展示馆的规划设计中一举中标,从此开始了反反复复长达10个月的创意、策划、设计和合同谈判阶段。在这个项目中,我负责投标、述标、创意、策划、设计指导和合同谈判。最后阶段,在2008年的4月份,因为实实在在不堪重负,我挥泪放弃了此项目。现在我只能庆幸,有时认输是必要的,不然我有可能真地累死了。

200710月份,利用国庆假期投标中国银行的展示馆。

20079月份,承办北京电力奥运工程竣工仪式。

200710月份,承办北京电力的誓师大会。

20081月份,我们在三星展示馆的活动策划和运营管理中标,负责三星宣传馆在奥运期间的开馆仪式、文艺演出活动和运营管理。

20082月份,承办北京现代在菲律宾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经销商年会。

20086月份,与我们投标中国银行的合作团队请我们承接欧米茄展示馆的灯光音响制作工程。

如果不算期间为北京电力所做一些活动,在奥运会期间,我等于要同时负责奥运会开闭幕式4个仪式、国家电网、三星、欧米茄等7个项目的管理。

当然,期间需要我“领导”和“协调”的人也前所未有地多。奥运团队,仪式工作室最后进了33名工作人员,虽然有些人平时很少出现,但也是经常要同时带领一二十名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

原来准备为国网项目组组建30余人的项目团队,从中标此项目后就在不停地寻找专家和核心成员。

三星项目组的主要成员有20人左右,下面所产生的演出管理和运营管理人员最高峰时多达200人,光为了一项制证工作,差点就逼疯好几位工作人员。

欧米茄项目组因为主要以灯光音响制作为主,所以是最省心的一支团队,交给大海和贾妍两个人就基本上不太用管了。

所以说,国网项目的结束也算是解脱了我。不然即使我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了。也深刻体会到了为什么在管理架构中,一个主管直接管理的下属不能超过六个的道理。

那段时间,我得掐算每一个会议时间的分分秒秒,一边开着奥运的会议,一边回着三星的邮件,或者是一边开着三星的会议,一边讲着别的电话。从早到晚,没有休息日,没有下班时间,从早上九点半到晚上九点,拎着笔记本回到家中,一边吃饭一边收邮件,吃完再回邮件到凌晨一两点,爬起来再往运营中心赶。

临到奥运会开闭幕式大排练开始时,工作时间表更是前所未有地夸张。鸟巢移交到运营中心以后几乎24小时都在运转。我们的仪式排练时间经常被安排在凌晨45点,一不小心就进入了连轴转的工作状态。

 

我的2008  我的奥运之年  (2009-06-27 22:57:01)

有一家文化公司要替我们的总经理写一本书,然后还要采访作为下属的我。

下面这篇稿子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写着写着,又差点写成了回忆录。洋洋洒洒好几篇。人未老,就开始追忆,可怕的前兆啊。。。。

挑战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仪式工作
    
参加工作没有几年,Lily(黎明英文名,下同――南山注)就已经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血液中那份不安定的因素。为此,2003年初,她舍弃了收入不菲却日渐乏味的外企工作,响应北奥总经理路健康的号召,重新回归北奥。公司总经理路健康希望她开拓一些会展项目,她一口答应下来。其实那时的她并没有什么市场人脉,也没有任何根基,唯一在握只是自己蓬勃旺盛的工作激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文案策划能力。但是,路总归是人走出来的。在这个湘妹子的身上,你始终可以看到她的那种无畏的开拓精神和随时迸发的创意火花。


   
接下来的几年,她没有让领导失望,每年都有开创性的项目,每年都为公司签下几百万元的合同。比起签合同来,她认为更具挑战性的是管理、策划、组织和执行。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她的角色绝对不是销售员,而是项目的策划人和组织者,并以自己专业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客户的认可。短短的几年中,她带着她的项目团队,将大型会议项目做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和菲律宾,协助公司承担了雅典奥运会接旗仪式及文艺演出在雅典的外联工作,并在数个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中担任策划和项目经理。


  
而这些工作经验比起奥运会庞大的仪式工作来,可能都是远远不够的。在长达两年的奥运投标筹备工作中,Lily始终作为项目统筹协助总导演和制作总监在进行创意方案和制作方案的拟定、修改和汇报,没有人比她更清晰地明白在奥运会中各个部门应该承担的职责了。


     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选择了更具挑战性和艰巨性的仪式工作,也就意味着在奥运会期间,她所负责的部门要担负着4个仪式中的运动员入场仪式,以及仪式环节中的演出统筹和礼宾统筹的所有工作。其中,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的参赛国家和地区共204个,运动员和官员12000人,为历届奥运会之最。参加闭幕式的运动员及官员也将近10000人。参加北京2008残奥会开闭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的参赛国家和地区共147个,运动员和官员近7000人(其中轮椅运动员1700人)。同时,还要负责所有的仪式演出单位的统筹,其中开幕式为3830人、闭幕式2895人、残奥会开幕式2243人、残奥会闭幕式1853人。


   
那时的她,面对崭新的挑战,对于将要面临的巨大工作量和强大压力,只是有一点模糊的认识。以为自己有所准备,可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才慢慢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工作量越来越庞大,而此时,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咬紧牙关一步步走向未来。

 

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2007
3月,Lily与她的同事一道,正式进入了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
   
在中心的入门口,竖立着两个大大的倒计时牌。在他们工作的办公室,悬挂着大的横幅—“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就是在这窄小的办公室,Lily与她的团队度过了500余个日日夜夜。想知道他们的艰苦是不是来自每天的夜以继日的加班,Lily淡淡地笑称:这点算不了什么。那会休息都觉得是罪过。(这个还真不是夸张,难忘的岁月啊)


   
当时,Lily经常与国际同行一起讨论复杂的运动员入场仪式,临别前,外国朋友总是不忘加上一句:“Good Luck!”  眼间的笑意不乏幸灾乐祸,这句的潜意识是:看来轮到你们尝苦头了!而对于Lily来说,这些也不算什么。


    
运动员入场仪式从20073月份开始正式向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汇报,接下来到2008年的7月份,其间大约进行了7轮左右的正式汇报和数次工作会谈,其汇报频率远远超过对文艺演出方案的关注。也是到这个时候,大家才充分意识到,运动员始终是运动会的主角,国际奥委会最关注的就是礼宾和运动员入场仪式。所幸,每一轮仪式汇报都得到了国际奥委会领导的高度认可,国际奥委会的仪式总监帕特里克甚至举着仪式工作室的汇报方案说,这本方案应该进入奥林匹克的博物馆,成为以后主办国可以参照的范本。


    
其间,Lily的工作团队在制作总监路健康的率领下进行了多少次的方案修改,大家已经记不清了。而在此期间,也因为工作的细节发生了许多次争议,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或找寻国际先例,或去现场求证。Lily感慨地说,当时从路总身上学到的一句至理名言就是眼见为实,因为仪式的细节来不得半点似是而非”,“道听途说,于是,他们在路总的带领下,一遍遍地用尺子和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和记录鸟巢和候场区的每一个细节,用人脑和电脑一遍遍地模拟入场仪式中有可能发生的每一个问题和计划。


   
当时,为了确认运动员在场地中的占位面积是否能满足国际标准,Lily带着项目团队进行一轮轮的现场测量和电脑计算,发现问题后总是一遍遍地向制作总监路健康和总导演张艺谋汇报。在这种坚持下,所有创意团队的成员都惦记上了运动员占位面积这一指标。而在开幕式中升降台机械开盖方式发生变化时,总导演立即考虑用临时仪式台替代升降台的方式,这么重大的变化就是为了保障足够的运动员占位面积。(有谁相信,临到奥运会开幕前二十余天还在改仪式舞台呢?甚至残奥会闭幕式的当天,在三个小时内调整方案,又重新做出了一个舞台 )


    Lily
的认真和执拗换来的不仅仅是方案上的严谨,有时也会给她带来误解和委屈。为了确认开幕式中所用国旗和奥运会旗的尺寸大小,她小心地向北京奥运会的国际顾问求证此事。没想到的是,国际顾问将所发现的问题直接报告给了国际奥委会,而后,国际奥委会为此事竟向北京奥组委进行书面询问。为此,她遭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她当时心中满腹委屈,没想到自己的认真会招致如此批评,以致于一时间泪流满面。(详见《那些为国旗流的泪》,其实比这大的委屈还有很多,就无法一一说了,反正泪也流过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尽管这样,擦干泪水后,她会继续行动(不然泪就白流了)。她知道,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团队的协作力量,过程肯定会有各种波折和磨难,而结果说明一切。作为策划设计者,她仍会在方案确定前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作为执行者,她会在方案确定后,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既定方案。


    
坚持就是胜利,事实胜于雄辩。

勇气没有什么不可能
 

    2008年,最值得Lily铭刻在心的事情不仅仅是圆满地完成了奥运仪式工作任务,同时还包括自己在奥运期间,率领工作团队,完成了三个奥运合作伙伴宣传馆的项目。


    
最初,在20076月份时,已经身负奥运仪式重任的她接到了国家电网奥运宣传馆的邀标通知,是一个包括整个展馆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执行的宏大项目。联合了一家国外的设计公司以后,Lily作为项目负责人前去提交方案和述标。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数量级的方案竞标,心中不凡紧张和兴奋。更没想到的是,这家企业当场宣布北奥团队中标,大家如同奥运健儿赢得了金牌一样凯旋而归。  (后来才知道,所有的艰辛埋伏在后面呢,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事情!)


     2008
1月份,在繁忙的工作中,Lily又组织团队参加了三星奥运宣传馆的活动策划执行和运营管理项目的投标。这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项目,客户是来自韩国三星旗下的第一企划,合作伙伴有来自英国的设计公司、来自韩国的公关公司和来自中国的制作公司。相比以前,此次的她更加从容自信,用英文清晰地陈述了方案之后,此后又提交了一份长达五页的英文信函,言辞恳切,用词专业。因为她展现出来的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专业的组织能力和执着不懈的努力,加之北奥品牌所代表的强大实力和丰富的行业资源,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拿下这个标的为200余万美元的国际项目。(这个得自夸一下,不容易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对付韩国人的  特别是在项目结束时也没正经请过韩国客户吃顿饭(一方面是我的抠门,一方面是真的没有时间),韩国人还居然拿出贵重礼物表示对团队的感谢和肯定!)


    2008
3月份,一位外方合作伙伴在自己赢得在中国的第一个总包项目欧米茄奥运宣传馆之后,首先找到Lily,希望她的团队承接其中的灯光音响工程项目。因为上次联合竞标中,北奥团队的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此为止,Lily开始感叹自己可能当时也太有拼搏的勇气了,又或者是没有经历过,所以不知深浅。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承担的,可能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是奥运仪式工作的重任,不是一个运动员入场仪式,而是前赴后继的4个!!而另一方面,是同样没有先例、没有经验可循的奥运宣传馆项目,而且不是一个,是同时并行的三个!!(当时真的快成拼命三娘了,可怕啊

 

    在奥运宣传馆的项目中,她负责投标、述标、创意、策划、组织执行和合同谈判。两年前,当她为总导演准备向奥组委主席汇报的奥运创意方案时,跟随着出席那些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汇报时,她当时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也会需要这样面对众多领导,滔滔不绝地陈述方案创意和策划。然而,她知道,此刻除了拿出勇气来面对,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为了达到应付自如,她会提前与工作团队进行彩排,准备提问的每一个细节。没有天赋的口才就需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高负荷的工作生生地将小时候不擅言辞的我逼成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讲者,生活啊
   

    曾经在一个整天内,她不得不应付两轮中文汇报,一轮英文汇报,汇报完毕以后,客户们都表示满意和肯定,而疲惫的她几近虚脱。其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


   
回想起那段时间,她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的,每天都充斥着无数的会议和汇报,无数的邮件和无数的电话。在有限的睡眠中,无数的问题清单都会萦绕在她的梦境中,翻起身来第一件事,就是记下这些问题,掐着分秒在白天予以解决。

    即便是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是一个从来不轻言放弃的人。上至领导,下至工作团队,他们都看到了她身上重担,帮助她出谋划策,也帮助她分担工作。


   
在巨大的压力下,看似柔弱的她也展现出巨大的能量,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在经过痛苦的取舍和艰难的磨合后,她组建了专门的工作团队来负责奥运宣传馆的项目。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国家电网的策划方案和规划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在无数个邮件、会议的沟通之后,三星宣传馆的活动策划方案确定,运营人员和演出人员组织到位,最终成为奥运公园中阵势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场馆;而在紧张的工程施工之后,欧米茄奥运宣传馆准备绽放成为奥运公园中最璀璨的明珠……(说实话,当时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容易,一切都不可能象描述的这么轻松和顺利,一些项目详情,可以阅读鄙人的《发生在我身上的商战》等博文,总之一言难尽啊)


   
此时,Lily总算长吁一口气,准备带着奥运仪式工作团队,在路总的领导下,向着奥运会开闭幕式做最后、最强有力的冲刺……

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对于奥运仪式工作来说,Lily感觉比资金上千万的企业项目运作更有负担,更加沉重。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举世瞩目、万众关注的人类盛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及残奥会开闭幕式中,按照奥运仪式技术手册的要求,开幕式中规定的元素、礼仪及仪式确保了奥林匹克传统及仪式从一届奥运会到另一届奥运会、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连续性,是整个奥运会最为重要、最受人关注的环节。仪式上任何一点纰漏,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她还记得,她带着志愿者们一遍遍地核对每一个参赛代表团的旗帜、国名和排序的场景,每一点细微的差别都会让她紧张万分,不经过最后确认绝不罢休。而这些名字和旗帜,在经过奥运会的很长时间,都会不经意地飘入梦中。


   
而让人神经紧张的事时常发生,参赛代表团名字的变化、排序的变化、候场地的变化,在开幕前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还在时常变化。每一个小小的变化都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会上升到政治层面,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序地处理好这一切变化。


    
最大的一个变化发生在88号开幕式当天。Lily在候场区检查旗帜时遇上了国际奥委会的官员要取走文莱的旗帜,她被告知,文莱已经被国际奥委会取消参赛资格,旗帜必须拿走。她将事情紧急报告了指挥部以后,并马上按照指挥部的指示做好了应急预案,准备好备用旗帜,并飞奔到体育场外与奥组委的礼宾部、文莱的官员进行接洽。当时,开幕式即将拉开宏大的序幕,场内欢声雷动,而文莱是否能做为一个代表团入场的问题悬而未决(因为奥组委高层也在进行紧张的蹉商。因为不是文莱是否能上场这么简单,而是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代表团从破纪录的205个又变成了与雅典持平的204个!你敢想象吗?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奥运会开幕式上! )。终于,在八点多钟时,路总从指挥部传达指令,取消文莱上场,205个代表团改为204个代表团的方案进行。


     
这是一个从未预见过的事件,训练有素的仪式团队在路总的指挥下和Lily的配合协调下显示了超强的协调能力和配合能力。指令下达的一刻,入场的旗帜、排序、引导牌、字幕、入场流线、场内站位、主席发言稿全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数十亿观众,没有一个人都看出来,仅仅在半个小时前,运动员入场仪式的代表团发生了变化。(现在回想起来,亦是惊心动魄!)  

 
   
悉尼奥运会总导演\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顾问瑞克在信中深情地写道:我特地写这封信向你们祝贺你们出色的工作,还有团队在组织工作上所达到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你们在开闭幕式中贡献的创意,更因为你们在仪式环节的规划和执行能力。一个普通观众不会真正意识到,为了保证如此复杂的奥运会开闭幕式能够顺利运行所要付出大量的艰辛工作。只有我们这些曾经参与其中的人,才会深切体会到您和您的团队所做的工作是如何地无与伦比。


   
也请转达我给Lily和她的团队诚挚的敬意和祝贺,仪式团队为了运动员和NOC官员能够享受奥运会和残奥会所带来的超凡体验,长期以来付出了持续努力。我全世界的朋友和同事都告诉我,北京奥运开闭幕式是他们所见的最好的一届,这点我完全同意。(真是感谢瑞克老头,老外就是好,表扬时人来不遗余力!

 

梦想从来只在更远的地方
 

   Lily说,我其实是一个对未来没有什么规划的人,但我是一个努力的人。当我努力到达一个目标时,我会对自己说,也许,我能到达一个更远的目标。梦想,从来不是固定的,而是在更美丽的远方。


   
在这一年的岁末,Lily写下自己的心情,发短信给那些曾经在一起战斗的奥运伙伴们。回望2008,我们一起,创造了奥运辉煌,经历了风雪严寒,让我们将曾经的苦难和悲伤,小心地收藏;将那些坚强的身影,永远地留在心中。让我们对过往的失败或收获,只留一声感慨;期待未来的努力,刷新我们的梦想。多少次我们一起呼吸,一起悲欢,这是我们共有的家园,这是我们的2008……感谢您困难时的倍伴,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感动;感谢您彷徨时的执着,点燃我们胜利的希望;感谢您同行时的鼓励,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感谢您那关注的目光,让我们仍能为梦想飞翔。这是我们的2008  我们共有的梦想……


   
是的,那些曾经在一起战斗的伙伴们,都能读懂这每一行字句里蕴含着怎样的激情和感慨。

   (也展现一下宏大理想,真也好,假也好

 

2011-2-23  南山整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很快又一年了,黎明姐,你在天堂一定很幸福!很怀念您!


    写信时间:2012/01/05 2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