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儿时心中的父亲树
黎明儿时心中的父亲树
--细读女儿1984年6-12月日记的体会
最近,经常听到电视台播放的平安保险公司的一句广告詞:“孩子心中的一棵树是父亲,。。。。。。”细读黎明1984年6-12月日记后,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女儿心中也有“树”的地位。
作为女儿的父亲,在女儿出生后,曾较长时间不在她们母女身边,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该尽到的义务,自认为是不合格的父亲,于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没留下什么好印象,也许是理所当然。
曾记得,在那夫妻两地分居的年代,女儿出生一岁多,能走路、能叫爸爸了,却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样子。所以,1975年春节回家探亲见到女儿时,她当着爸爸的面却不愿意叫爸爸;那天晚上睡觉时,还不欢迎爸爸上她们母女的床。
和女儿相伴几天后,虽不那么陌生了,但在女儿心中,妈妈的地位比爸爸重要得多。记得有一天傍晚,天下着雨,寒风刺骨。女儿却倔强地要站在医院(她妈妈工作的公社卫生院)门口等下乡出诊未归的妈妈。我一次次把她抱进室内烤火取暖,一放下地,她又一次次地跑出去。后来还边哭边撒尿弄湿了裤子;给她换掉湿裤子后,她又跑她撒过尿的湿地方站着等妈妈。我真是没辙了、恼火了,情不自禁地打了几下她的屁股.并强行把她抱进室内。但是她却哭个不停。于是,我只好屈服,抱着她到门口,站在寒风中一直等到她妈妈的归来。
几天后,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八,我们煮了一锅黃豆,待其发酵后作“腊八豆”。当黃豆煮熟开锅后,豆香诱人,女儿要吃就任其吃。吃了不消化,一会儿就拉出来,还是黃豆样;拉过后,她又要吃;为了她不哭,为了融洽我们父女的关系,任其反复循环多次。傍晚,女儿妈妈回家知道后,就严肃我说:“你真个不称职的爸爸。这样煮的黃豆,大人都不能多吃,你怎么能让一岁多女儿自由吃,如果由此造成女儿腹泄怎么办?”我自悔无言应对。
1976年春节回家探亲,女儿两多了,还当了姐姐。可当时女儿连10以内的数都数不好。不是数到3后就跳到5,就是数到7后就跳到了9。为此,不免感到自疚。这是我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没有对女儿起到应有的启蒙教育。她妈妈当时在农村基层医院24小时上连班(她一个人负责妇幼保健兼接生,白天、晚上只要有孕妇就诊或生产,就要就诊或出诊),没有病人时,争分抡秒做家务,而且要管两个孩子,哪有时间和精力给女儿做启蒙教育?
为了尽快教会女儿数数,如是就编了顺口溜:“一二三四五,不知道数要打屁股;六七八九十,不知道数要吃个屁。”以此加深女儿对数数的印象。后来,当女儿偶尔没有数好时,还真轻拍了下她的小屁股(不是真打,不应该打),或是用手从屁股后面抓一下往她口前送去(屁)。这就是至今记忆犹新的对女儿的启蒙教育。现在回忆起来,岂不汗颜?
1982年,本人虽然调回邵阳,但与女儿母子也相距20余公里。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我也只能周未才能与她们相聚。当时,他们姐弟俩分别一、二年级了。奶奶及医院一些好心医生,为了督促她们姐弟按时完成作业(特别在周未,为了督促年级小、又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于是就对她们姐弟俩说:“老虎”(指我)要回来了,还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这样以来,我作为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像也严厉、可怕的。
这次,逐一、细读了女儿1984年6-12月的日记后,我才深深体会到:我在女儿幼小心灵中,我也是她儿时值提依靠的父亲树。特别是10-9,10-10,11-8,11-18等那几篇日记中,女儿将爸爸从其二年级起如何启发、督促她写日记,如何为她答疑解难等一一记录在案。爸爸确是她儿时心中的一棵树。
感谢女儿,给父母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谢上天,让我们的爱女“复活”。在女儿上大学后,我们经过两次搬家,为了轻车简从,将其他书籍、资料大都卖掉了,而女儿从小学三年级起所写十来本日记却保留了下来。现在细读女儿的日记,岂不是再见好学上进的女儿成长身影,与女儿进行心灵交流?女儿不是永远都陪伴父母身边吗?
本人曾经后悔1978年调回邵阳、没有继续留在武汉大学工作,以致退休后每月收入少了1000多元。但是如果我不在1978年调回邵阳,她们母子要调到武汉去团聚,可能要等上十年,如此对儿女们的早期教育将极为不利。如果那样,爸爸在他们心中将不是可以依靠的树,而仅是一个“父亲”概念而已。
本人也曾羡慕过掌握一定权力、家中曾经门庭若市的同龄人。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忙于工作,而无精力、时间关照孩子小时候的学习,因而孩子们没能考上好的学校,最后却要为子女的就业问题费力劳神,这也许是“先甜后苦”之报应。
一年多前,因为女儿的英年早逝曾痛不欲生,埋怨老天不公。现在,细读女儿留下的日记,年幼女儿对父母的养育之情记录在册。女儿虽然上了天,但再细读女儿的日记,不但眼前可重现女儿之身影,还可领悟到女儿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之心声。女儿永远活在父母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