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一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9879
本馆由[ moee96 ]创建于2010年01月11日

怀念郭永一

发布时间:2012-07-27 00:23:35      发布人: moee96

步入辉煌

——纪念肃宁解放六十周年专题片解说词

序幕: 公元一九四四年九月三十日,农历八月十三。(字幕)
     (字幕淡出)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三的月亮如同一颗明灯高挂在肃宁的夜空:老唐河畔的梨园里果实上的露珠折射着月光,垣城大洼里那一望无际青纱帐,显得飘渺而神秘,高大的肃宁城墙把灰黑的影子映在宽阔的护城河里,城里的状元坊、孝子坊在月光中无声地驻立———一切都显得那样静谧而柔美。(青纱账、月光、河堤、梨园、县城胡同,黑白处理。)
      (画外,信号弹声、枪炮声)22时,突然,一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打破了肃宁的宁静,顿时枪声大作,杀声震天。子弹如暴雨般泼向城头,一场注定要写入肃宁史册的决战正式打响。八路军三十四区队战士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水,高搭云梯,涉水登城,从四里八乡赶来的2000余名参战民兵和群众,一齐燃放鞭炮,擂起百余面冀中大鼓助战,龟缩在城里的日伪军慌了手脚,仓皇反抗,炮火烤红了肃宁的大半个天,炮声像春节的鞭炮彻夜不停,响彻数十里。经过近一夜的激战,肃宁县城终于在9月30日上午7时被攻克,战士们乘胜追击,于13时攻克玉皇庙据点,10月1日,又攻克梁村据点……几次战役共击毙包括日本顾问荒野平八在内的敌伪800余名,端炮楼两座,获战利品不计其数。
    对于肃宁人来说,十几个小时内发生的这几场战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肃宁人民从此穿越了漫长的黑暗,走进了光明——至此,肃宁全县光复。当年曾参加过解放肃宁战役的几个老战士回忆说,“那夜的战斗异常激烈,也异常成功,我军民以微小的损失即赢得了胜利……”他们还自豪地说到,1944年,全国共解放了十四个县,肃宁就是其中之一,是我们亲手升起了冀中的第一面红旗。
推出片名:步入辉煌
(解放肃宁小调)
     “ 九月里来是秋天,什么地方闹得这么欢,庆祝攻克肃宁县。八月十三那一天,咱们子弟们集了合,如同猛虎下了山,一直扑奔肃宁县,大战一夜零半天,八路那个真勇敢……这段活泼欢快的的庆祝攻克肃宁小调唱出了被日伪长期压迫的肃宁人民翻身解放后那愉快的心情和对子弟兵的感激。而一段在肃宁民间广泛流传的歌谣《锔盆锔碗锔大缸》更是将肃宁人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锔盆锔碗锔大缸,腰里掖着盒子枪,盒子枪真有准儿,一枪打死个小日本儿,小日本儿闹得欢,架不住中国打半天……(壁画《庆祝肃宁解放》、茫茫沃野)
    厚重浑朴的武垣城墙,像一本大书,向世人诉说着她所见证的这块土地的历史。
    巍峨高耸的九龙柱,向外界昭示的是肃宁人不屈的性格。
    这是一片富饶而神奇的黄土地,水甜美而充沛,地平坦而肥沃。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肃宁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肃宁的历史。然而,日寇的铁蹄踏破了这片黄土地的安静,日寇的枪炮击碎了肃宁人民的安乐梦,抗战时期,只有15万人口的肃宁小县,日军征夫竟达330万工日,修公路,建据点占地13000余亩,良田荒芜,惨案迭生。据统计,日寇占领肃宁期间,共烧毁房屋2万余间,杀害无辜百姓3600余人,滔天罪行,罄处难书。鲜血唤醒了善良的肃宁人民,他们见危受命,拿起刀枪,毁家纾难,抵御外侮。1938年,刚刚成立的肃宁县委带领肃宁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拆城破路运动,首开冀中改造平原地形,坚持平原战争之先河,1939年,肃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地方抗日武装,多次配合贺龙将军率领的一二0师与敌作战,打鬼子,除汉奸,端岗楼,毁交通,在县境进行了大小200多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与敌作战,血洒疆场,三区区委书记段洪,身陷重围,宁死不屈,饮弹自尽,郭永一、王玉、许秀荣、徐春四位巾帼英雄,遭围被捕,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高呼口号,英勇就义,游击队长李谦为掩护战友,骁勇斗敌,壮烈殉国,贺大娘一家为掩护抗日干部,五口遇难,依然义无反顾;十六岁的抗日英雄刘小庆宁死不屈,惨死在日伪刀下……五年抗战,肃宁先后有914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破旧的青砖房、老槐树、石碾、烈士塔、纪念碑、丰乐堡惨案碑亭,特写烈士的名字)
    原中央水电部副部长,当年曾战斗在肃宁的李伯宁同志,晚年根据回忆写出一部记实性长篇小说《血染梨花红》,偟偟巨著,记述了当年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斗争史。朴素得再现了一幅幅肃宁人民抗战救国的生动画卷。(李伯宁著作《血染梨花红》特写)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的热血浸染着英雄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孕育了英雄的人民。斗转星移,弹指一挥,时光已过去了六十年。
    六十年来,肃宁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老区人特有的韧劲,凭着荜路蓝缕的精神,以移山改河的气势,艰苦奋斗,创建家园。六十年里,肃宁经历了大跃进的狂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六十年里,肃宁有过耀眼的辉煌,也有过痛苦的教训,艰难的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历了彷徨、思索后的肃宁国民经济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祖国没有忘记这片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老区。
     1997年9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京九铁路开通运营。时隔不到三年,1999年5月18日,肃宁人企盼已久的朔黄铁路神肃段开通运营,朔黄、京九这两条被肃宁人朝思幕盼的钢铁巨龙在肃宁历性地连结在一起,被许多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增长极的铁路黄金十字在肃宁正式构成。站在“黄金十字”上放眼四方,肃宁可北上京津,南通港粤,西连煤田,东出渤海,朔黄铁路在肃宁建有沿线最大的编组站,即将开工建设的阿深、沧保两条高速公路在肃宁的西北部交汇,肃宁已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任何一个相信历史还有一定规律和必然的人必须承认,这是历史赋予肃宁人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
     如何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借势发展?肃宁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心,在特色产业、对外开放、优化环境上求突破,皮毛皮革、针纺服装、食品加工、设施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8亿元,财政收入1.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2%,出口创汇6305万美元,同比增长31 %,经济综合实力由2002年全省排名86位跃至58位。
    就在我们制作此片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将肃宁的现在与60年前的同样指标作一比较,以让大家对肃宁的变化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但我们发现,这很难,60年前一穷二白的肃宁与今天的肃宁在一些数字上是根本无法相比的,我们只能用这样一个词来概括———天壤之别!
     无论纵比,还是横比,如今,肃宁已真正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幅发黄的历史照片,上面是两位身着粗布棉衣裤的汉子,每人手执一杆三八大盖枪,庄严地守护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肃宁县人民政府七个大字,身后的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坑。这幅照片,是60年前,肃宁解放时被一位随军记者拍下来的,如果画面上的这两位老战士还健在的话,他们看到当年他们保卫的千疮百孔的县委、县政府已变成了参天的高楼,看着城乡这鳞次栉比的大厦、宽阔整洁的街道、美仑美奂的广场,不知会做何感想。按照把肃宁建成中等城市的目标要求,肃宁邀请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设计建设方案。先后投资十几亿元建设了泽城路、纬南路、神华路、清园街等街道,如今,县城已基本完成了骨干街道建设,形成了四纵五横的城区路街框架。6.6万平方米的肃宁新世纪广场、5.8万平方米的京九广场和1.5万平方米的花园广场的建成,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安宁、光华、新新、育才等标准化特色住宅小区,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星级华阳酒店,为客商来肃提供了优良的食宿环境,增强了城市功能。肃宁的标志性建筑九龙柱雕塑以世界最大九龙柱入选吉尼斯。
    几年前,革命老人李伯宁同志重回故地,看到肃宁城乡天翻地覆的变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花开花落情不尽,风烟过后总是春。
    这老唐河畔的梨园,武垣城边的青纱帐,曾经隐蔽过多少游击队员,见证了多少次漂亮的伏击战?如今,在这片被鲜血浸润的土地上正勃勃地生长着新的希望。
    肃宁曾是七十年代原沧州地区第一个大寨县,农业基础雄厚。近年来,肃宁县委县政府把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无公害韭菜、高效大棚蔬菜、优质果品和畜禽养殖。目前,全县共发展无公害韭菜3万亩,被北京确定为场地挂钩蔬菜基地。“百利”西红柿种植面积1万亩,被确定为“河北省西红柿特产之乡”。果树面积达10万亩,60%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东风肉鸭养殖有限公司、北正科源生猪养殖公司、田野奶牛养殖场等养殖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奶牛存栏3000头,年出栏肉鸭800万只,生猪2万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生猪活储基地”。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肃宁历届县委县政府用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近年来,肃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富民强县的主攻方向,作为特色主导产业的皮革、针纺服装、食品加工业是肃宁经济的重要支撑。皮毛产业作为肃宁第一立县产业,已形成了皮毛动物养殖、市场集散、原皮硝染、裘皮加工、制衣制件、出口创汇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县共有皮毛购销企业、摊点280家,加工企业350家,三资和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9家。全县年产各类裘皮服装、服饰110万件,革皮服装60万件。“安哲路”、“蓓得尔”、“肃昂”等品牌裘皮服装在国际市场深受青睐,产品远销英、法、德、意、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全行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出口创汇6305万美元,位居沧州市第一,全省第七。投资7000万元在皮毛重镇尚村规划建设的尚村皮毛市场于2003年 12月正式起用,年交易额35亿元。貂、貉、狐、黄狼、灰鼠、獭兔皮张交易量占全国的60%,成为全国最大的裘皮集散地和原料供应基地。
    肃宁的针纺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战争时期,肃宁的青松牌土布行销各地。肃宁县将针纺服装业作为肃宁又一支柱产业来建设,目前全县拥有纺纱、织布、色织、印染及服装加工等企业250家,规模企业20家,棉纺规模25万锭,年产标纱5万吨,针织内衣300多万件,出口服装120万件,年总产值达到9 亿元。承德帝贤针纺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肃宁建成了日厅针织总厂、英合针织有限公司,美华纺织有限公司。2004年9月份,帝贤公司又在肃宁投资兴建阪禾仿真织物有限公司,项目投资2900万美元,项目建成后,肃宁县纺织纱锭将突破50万锭,成为沧州乃至全省的纺织大县。
    作为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肃宁食品加工业也成了肃宁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全县拥有加工企业、摊点100多家。天祥食品有限公司、三宝食品有限公司、丰乐淀粉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能生产20多个系列,70多个品种的糖果,年加工玉米30万吨。
    六十年来,肃宁公益事业建设突飞猛进,精神文明建设蒸蒸日上。各乡镇都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县城建起了一中、三中、四中、职业教育中心、育英中学,电化教学走入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和中考中肃宁连年在全市名列前茅。建起了县医院和心脑血管病医院、骨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各乡镇的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城乡人民的就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覆盖城区,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建起了影剧院、影视娱乐宫等公共娱乐场所,文化艺术中心不久也将破土动工。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日益活跃,业余剧社,乡村大鼓队,秧歌队竞放异彩,文明生态村建设正在全县各乡村开展得如火如荼。
    长眠的先烈们应笑慰,你们的子孙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勤劳的肃宁人民正在用心血和汗水经营着你们未竟的事业,肃宁正一天天由富强走向富强。
尾 声:
    六十年高蹈弘阔,六十年雄壮宛曲。
    对于肃宁人来说,过去的六十年,是顽强奋争的六十年,是呕心沥血的六十年,肃宁儿女肩负重轭,让青葱从荒野里萌发,令高楼在泥淖中分娩,勤劳的双手捧出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
    对于肃宁人来说,过去的六十年,又是激情勃发的六十年,是铸造辉煌的六十年。
    肃宁儿女以其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
    六十年,经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的肃宁人民更加坚强。
    六十年,经受了改革开放考验的肃宁人民更加成熟。
    我们忘不了黎明时刻肃宁城下那惊天动地的枪炮声,忘不了肃宁人为助威诈敌而敲起的大鼓,点燃的鞭炮,忘不了乡间小路上那支前辗过的千百辆木轮车,荡过的千万条扁担。
    如今,枪炮声化作了隆隆的机器轰鸣,
    支前的热情,化作了改造家乡的动力。
    震天的战鼓声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画外,《肃宁之歌》)过去的六十年,肃宁人民铸造了辉煌。如今,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33万肃宁儿女,正以"弘扬正气、众志成城、卧薪尝胆、图强争先"的新世纪肃宁精神,迈着铿锵的步伐步入新的辉煌。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肃宁这一镶嵌在"黄金十字"上的明珠,这座崛起于环渤海经济隆起带上的新城,这座走向世界的裘皮之都,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迸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