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警惕的是,自杀是会传染的,就像情绪会传染一样
贺旭亮早在2003年华光股份上市时就担任副总经理职务,2005年成为总经理。他的自杀行为令人惋惜,“完不成考核任务”的自杀动机更发人深思。
跳楼前曾与妻长谈
7月6日下午4点20分,和妻子长谈之后的贺旭亮仍未走出内心绝境。他最终选择了纵身一跃,从自己的住所——无锡永丰路旁边的南洋花园13层跳下。这位无锡上市公司华光股份的总经理、董事,年仅50岁。
现场目睹惨剧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跳楼的事影响很大,上了《江南晚报》”。而根据昨日《江南晚报》的报道引述贺妻的话说,“丈夫是因为工作上的事走不出来。我当时跟他长谈了一个多小时,没想到他还是没想通,选择了轻生。”
贺旭亮是无锡的名人。当地人士对记者说:“贺旭亮属虎,特别勤奋,他太太是银行行长,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两个孩子都在国外读书。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让人羡慕,为什么要做傻事?!”
华光股份对总经理的轻生也措手不及。“贺旭亮一直在华光股份工作,是元老级人物,没想到会选择轻生,我很惊讶。”昨日,华光股份独立董事、江苏省证券研究会会长钱志新告诉本报记者:“我在外地出差,并不清楚情况,但此前开会时和贺总有接触,总体感觉他业务能力比较强,但性格比较内向。开会时,董事长王福军说得比较多。”
据悉,王福军目前除了担任公司董事长外,还任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团委书记。
公司证券事务代表缪杰则强调,“贺总之前在单位的情绪没有异常”。
记者留意到,7月1日的员工表彰大会,本该出席的贺旭亮并未到现场。
勤奋内向的“接班人”
华光股份的全称是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无锡锅炉厂,始建于1958年8月。2000年12月28日,这家老国企改制为股份公司,于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目前,华光股份的大股东为无锡国联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无锡国联集团,后者为无锡国资委独资的国有企业,旗下有十几家大型企业,国联证券亦是其子公司之一。
贺旭亮在华光股份绝对属于元老。
“无锡当地人都知道华光股份的创始人华金荣和接班人贺旭亮。”昨日,无锡当地某杂志社总编向记者透露:“华金荣2004年不再担任董事长,但提拔了贺旭亮做总经理,至今已有6年时间。
据了解,贺旭亮历任无锡锅炉厂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销售处处长、厂长助理、副总经理。贺旭亮当上总经理后薪水逐年提升。记者注意到,2003年华光股份上市时,贺旭亮年收入5.5万元,2010年年薪是60万元。
然而,高收入并不等于幸福。“我们总经理年薪30万元不到。”无锡当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不过,我们的压力不如华光股份高。”
“遥不可及”的考核任务
“我们与华光股份同属一个集团,华光股份最近几年业绩一直比较平稳,但背后酝酿巨变。”国联证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原先公司经营范围以锅炉为主,2005年改成环保能源业。
然而转型不易。华光股份至今的主营产品依然是循环硫化床锅炉、煤粉锅炉以及特种锅炉。公司一季报现金流量表显示,1-3月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入为-2.29亿,而去年同期净现金流入为-2632万元。
“今年国联有一些新的任务指标下达,高管的压力比较大。”华光股份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对记者透露,“大股东会撤换完不成任务的高管。但考核指标对贺总来说有些遥不可及,所以他才会一时想不开。”
不过另有当地人士指出,国联其实有意对华光股份进行资产注入,注入之后会更换总经理。“这对看着公司成长的贺旭亮来说,情感上难以接受。”
昨日,记者向国联发展集团办公室求证此事,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无锡国资委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也婉拒采访,称“华光的事是国联在负责。”而华光股份独董钱志新向记者证实,“我当独董,是国联邀请来的,并非上市公司与我接触”。
昨晚,华光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总经理贺旭亮先生于2011年7月6日下午不慎坠落身亡。目前,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该公告并未披露何人会接替贺旭亮担任公司总经理等问题。
高管成“高危职业”
4月13日,“惠龙公司”董事长金利斌自焚身亡;5月23日,山东淄博万昌科技董事长高庆昌从家中坠楼身亡;7月6日,华光股份总经理贺旭亮跳楼身亡。
这些功成名就、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企业家都怎么了?为什么轻易选择了不归路?“高管本身就是一个高危行业。”东南大学附属医药中大医院心理科袁勇贵告诉记者:“国外有一种说法,成功的商人一手牵着律师,一手牵着心理医生。”
袁医生解释:“如果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再也没法去解决,或者没办法调剂情绪时,最终的解脱就是自杀,全部放弃。”
袁医生表示,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自杀是最不应该的一种方式。自杀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生命、才能、创造力,一个家庭失去了儿女或父母,一些人失去了亲人、朋友。在结束自我生命的同时,留给周围人的更是不易抹平的创伤。
“需要警惕的是,自杀是会传染的,就像情绪会传染一样,”袁医生指出:“在目前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建议企业高管们放下架子,也去看看心理医生,释放和疏导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