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孝子泪
清明节到了,这细雨就像一个个祭拜者的眼泪。清明节谨以此文缅怀父亲,寄托对父亲的哀思和怀念!时光匆匆如转眼,屈指算,父亲长眠地下已一年多了,可我还在深深地悲痛中难以自拔。我虽然知道人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人都不可避免,也无法逃脱,但是父亲的离去让我真的不甘心。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为何好人不能健康长寿呢?我恨老天不公、病魔无情。
幼年的父亲是在贫困的家庭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在渴望中走进学堂,寒窗苦读十余年,终因家庭贫困放弃了高等院校,辍学回家参加集体劳动,后来推荐到村委会,任民兵连长。一九六六年,二十一岁的父亲还没结婚成家,爷爷就去世了,父亲用坚强的意志挑起重担,支撑着家庭,日夜操劳,勤劳善良的父亲没有被苦难压倒,并化悲痛为力量,白天积极劳动,夜晚拼命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贫困农民一步一步奋力前行到村干部、公社、乡政府、经联社主任、副乡长、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最后到局长。父亲常说:他是农村贫困家庭的苦孩子,没有高等的文化知识,也没有人际背景关系,不靠神仙,也不靠皇帝,只靠自己努力奋斗,埋头苦干,实事求是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才有希望得到组织的提拔。
一九八一年,七十多岁的奶奶不慎摔倒,胯部粉碎性骨折,终身瘫痪在床,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我的奶奶在床上躺着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并且晚年是很幸福的,父亲只要在家每天给奶奶端吃喝,倒便盆,经常为奶奶洗脚,擦身体,从来没有让奶奶的卧室里有异味。每当剧院有戏曲节目,父亲就背着他九十多岁的母亲去看戏。父亲和他的农民兄长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一生没有分家,我们是城乡两个家,财产不分你我他,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我们大家庭很和谐幸福。父亲从参加工作后只要到星期天,总是回家看望奶奶和伯父、每当农忙时,父亲带头回老家干农活,有时父亲帮大伯放羊,父亲常说,他父亲去世的早,他的哥哥就亲如家父,所以和哥哥一生不分家。父亲的善良和孝顺是得到社会上的赞誉和认可的。父亲与母亲同甘苦、共患难、相扶相伴,四十多年,生活中互相关心,相互体贴,相敬如宾;母亲出身比父亲更苦,幼年父母双亡,跟随她姑妈长大,没有上学的机会,是文盲,但母亲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贤”,真的很贤惠,是家庭的贤内助,父亲从没嫌弃过母亲是文盲,俩人相濡以沫、恩爱一生、形影不离,用最普通的爱诠释了人间真正的爱情。 我原以为吉人自有天相,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可是为什么好人不能长寿呢?我父亲是在忍饥挨饿受寒冷的艰难岁月中度过的,年少还没成家时遭遇父亲去世,中年又遭母瘫痪,整整伺候二十年。父亲为子女和晚辈及亲属们操劳了一生,我三个姑姑家共有五个子女,伯父家两个孩子,父亲都视为亲生儿女一样的对待,先是操心我们的学业、关心我们成长,关注我们的生活、又为我们一个个筹办婚礼,又一个个给我们安排工作,还替我们照顾孩子等等。.....如今我们一个个都成家立业,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没有享福的命,受了那么多苦难,好不容易苦尽甘来时,却不能安度晚年,无情的病魔折磨着父亲的身体。传说二零一二年是世界末日,这显然是谣言,但对我是黑暗的。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晚九点三十分,病魔夺走了我父亲的生命,(病故于郑州一附院,享年六十七岁。)父亲走得太匆忙、太匆忙,我还没有赶到身边再叫一声爸,说声爸爸我爱您!没有朝夕陪伴,没有精心伺候,父亲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曾经的我,年少无知,不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失去父亲后我才深知,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和最沉重的痛苦,这痛苦与无奈是无法弥补的。有多少个人夜晚,梦惊醒、泪湿枕,那思念痛彻心扉,泪如涌泉。父亲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么清晰,父亲的教诲还在我耳边回荡,我相信父亲就在天边注视着我,保护着我,父亲给我的父爱足以温暖我一生。细雨冲淡不了我想父亲的心情;春风,吹散不了我对父亲的眷恋;大雾,也遮挡不住我对父亲的祈祷;岁月,消磨不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犹如我念父的泪!
清明的细雨,是一个个孝子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