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朱庆华,193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1933年10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交河县五里庄村,小时读书,后学了一门手艺——木型,成为了交河及周边地区的祖师爷级的工匠。
母亲,李素芹,1930年农历十月初一(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李迁庄村,四岁时便成了没娘的孩子。因那时重男轻女,没上过学,不识字。
父母年幼时,正赶上日寇入侵,山河破碎。
1948年底,父母结婚。婚后,父亲外出学木匠手艺,曾辗转济南、沈阳,最后在天津落脚。母亲一直在家务农,养儿育女,操持家务。
1950年,父母的长子出生,但不久夭折。
1958年,父母的长女出生,以后十七年间,又生下五个儿子,这个家也就由祖辈、父辈单传,变成了人丁兴旺。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母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存。
1963年,交河县洪水泛滥,家中房屋倒塌,我们只好借住他处,待洪水渐退,父亲从天津坐火车到泊镇,然后踏着积水步行回到家中,开始自救,盖起了夹板房,我们又有了暂时栖身的“家”。
六十年代中期,国家疏散城市人口,父亲响应号召,从天津回到家乡。之后,为了生计,经常外出做活挣钱养家,最远曾到过***河套地区。那时长期在外,居无定所,饮食上饥饱、冷热不均,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1970年,父亲进入交河轻工机械厂,成了国有企业的职工,又因自己技术过硬且负责任,升为车间主任。曾两次见到时为副总理的李先念到厂里视察,此事也成为父亲一生津津乐道的事情。
1976年,唐山***,我们这也连降暴雨,担心房屋倒塌,父亲从单位弄来油布、苫布,搭起了帐篷,一家人在里边住了几天,度过了危险期。
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台了新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父亲便承包了一个车间,带领几个儿子和徒弟们开始创业,几年间,家业渐兴,丰衣足食。后来,自己又买地盖了工厂,对父亲来说,也到达了事业的鼎盛时期。
2000年夏天,母亲因使用高压锅不当,失去右眼,当时母亲已患高血压多年,心脏也不太好,之后父亲便把厂子交给了老三,老五,自己退居二线。
2007年1月3日(农历2006年11月15日)凌晨,母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7岁。
父亲后来又得了贫血病,而长期的胃病使过多的胃酸不断地反入食道,形成了反流性食道炎,病情不断加重,吃饭越来越困难,最后靠鼻饲维持生命。2014年1月28日(农历2013年腊月二十八),父亲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终年81岁。
父母一生经历了战乱、灾荒、洪水、地震及丧子之痛,但他们勤劳善良,乐观坚强,共克时艰,含辛茹苦将六个儿女养大。
母爱似海,父爱如山。
他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孝敬长辈,勤俭持家等优秀品质已被后人传承,愿父母的在天之灵堪以告慰!
父亲、母亲,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