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顾委常委宋时轮同志逝世
新华社上海9月20日电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宋时轮同志,因病于1991年9月17日逝世,终年84岁。宋时轮同志的遗体已于9月19日在上海火化。
宋时轮同志是湖南省醴陵市人,1926年春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宋时轮同志于1929年在湖南浏阳、醴陵和江西萍乡边界地区组建游击队,担任萍醴边区游击队队长,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1930年起,他历任湘东南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第35军参谋长、独立第3师师长、第21军参谋长兼第61师师长、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以及红军大学教员、二大队大队长、军委干部团教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2至5次反“围剿”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冬到达陕北后,他调任第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1936年他任第30军、第28军军长,率部参加了东征和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时轮同志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开赴雁门关以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他率部到达平西(北平以西)地区,与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任纵队司令员兼第12支队司令员。6月,他同政治委员邓华一起,率部挺进冀东,配合李运昌、胡锡奎等组织领导冀东抗日武装暴动。1940年到达延安,他先后在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同志于1945年9月随陈毅同志到山东革命根据地工作,任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山东野战军参谋长。1946年1月他调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同年10月任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兼第7师师长,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曾指挥泰(安)蒙(阴)战役和率部参加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许多重要战役。1949年2月,他任第3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4月,在渡江战役中,他指挥第9兵团,与第7兵团一起,自裕溪口至枞阳镇段率先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歼灭守敌。接着,在上海战役中,他率部与第10兵团密切协同,解放了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随后,他兼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时轮同志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第9兵团司令员。1950年11月他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兼政治委员,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9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第二、第五次运动战役和上甘岭战役。1952年回国后,他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后兼政治委员。1957年11月,他调任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并先后兼任计划指导部、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10年动乱期间,他曾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1972年10月,宋时轮同志重新出来工作,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院党委第二书记、书记。他同党委其他同志一起,领导全体研究人员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军丰富的建设和作战经验,汲取中国历代军事理论精华,借鉴外军有益的战争和建军经验,探讨现代条件下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和方法,对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和意见,领导编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军事文集、文选及有关的研究论著;领导编写了战略、战役、战术、军制、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著作;领导编写或修订了我军的共同条令、政工条例、合成军队战斗条令;领导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史、战例,中外战史、战例,中外军事名著译注等,撰写、发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胜利的指南》、《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探》、《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等重要论文、论著,为发展和繁荣我国军事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7年至1980年,宋时轮同志担任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对我军教育训练工作中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院校,改进教学和训练工作,提高教育训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以后,宋时轮同志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组织领导《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对于发展我国百科全书事业,填补我国我军综合性和专业性军事百科全书的空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宋时轮同志曾当选为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