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病理学教授大骨节病专家莫东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00365533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23年03月13日

我国著名地方病学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病理学教授,原西安医科大学地方性骨病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地方病专题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大骨节病专家咨询组副组长莫东旭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5月30日上午11时在西安逝世,享年90岁。

  莫东旭教授,男,1928年11月出生,广东东莞人,1952年毕业于原中山医学院,分配到西北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任教。1953年在中山医学院高级病理师资班结业,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70年起从事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防治研究,参与筹建了西安医学院大骨节病科研组、大骨节病研究室、地方性骨病研究室和地方性骨病研究所,先后任科研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起连任中共中央北方病科学委员会委员;1987年2月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大骨节病专家咨询组副组长。1985年、1992年任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地方病学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被聘为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地方病学会顾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选入“国际著名带头人名录”并授予国际带头人奖,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研究所编入“著名五百人传”,1996年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Klaus Schwaz”奖,2010年获陕西省医学会“突出贡献老专家”,2017年获“全国地方病防治研究终生成就奖”。

潜心研究地方病,成果累累人称颂

  1970年,莫东旭教授赴陕西省大骨节病重病区麟游县开展防治研究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献身于大骨节病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项目“大骨节病病理形态学研究”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78~1982年,莫东旭教授参加全国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担任病理专题组组长。莫东旭教授以身作则,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团结同志,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组员的积极性,在大骨节病软骨基本变化方面提出了9点新的认识。在X线与病理学对照研究中,对大骨节病基本X线20种征像的发生作出了病理学解释。莫东旭教授领导的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病理组工作成绩优异,受到中共中央北方病办公室的表彰。

1972~1996年,莫东旭教授及其科研团队,首次提出硒与大骨节病的关系。研究发现大骨节病区水、土、粮低硒;病区人群体内处于低硒营养状态,患病儿童体硒含量更低;动物低硒饲养实验能复制出低硒人群体内的一些表现;硒对人和动物体内的一些重要功能系统,如抗氧化作用防御系统、软骨正常成分的维持和代谢、肌肉的能量代谢、与体内某些元素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医学生物学意义,在大骨节病发病机制的某些环节中起作用。本研究成果获1996年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克劳斯?施瓦茨”奖,被列为学校1996年10件大事之一。

1986年,莫东旭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医学“七五”科技攻关专题“小麦喷硒防治大骨节病过程中从人体内环境变化研究硒等生命元素与大骨节病的关系”研究。指导并参与了国家医学“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低硒及其有关因素在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因中的比较研究”和“粮食中真菌及其分解产物在大骨节病病因中的作用研究”,首次对大骨节病三种病因学说进行了同步对比探讨,推进了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进展。莫东旭教授还在其他地方病,如克山病,氟骨病等病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莫东旭教授胸怀大局,选择研究严重危害偏远贫困地区人群健康的地方病—大骨节病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既有组织的安排,又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也是他发挥聪明才智的领域。他热爱地方病防治研究工作,关心群众疾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攻克大骨节病难题的科学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精神,具备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他经常深入条件十分艰苦的大骨节病重病区永寿县、麟游县等病区,为解除病区人民疾苦努力工作。在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上获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莫东旭教授十分大骨节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等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的大骨节病病理学研究合作关系,是我校地方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莫东旭教授从事医学教育科研几十年,教学中科学严谨,认真备课,一丝不苟,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极好,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科学研究中,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思维创新。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和蔼谦逊,提携后生,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大家公认的老师中的老师。莫东旭教授和其他前辈共同创立了地方病研究团队,为现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地方病研究队伍,在我国地方病学界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缅怀莫东旭教授一生,以教书育人和解除大骨节病患者的疾苦为毕生目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始终坚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科学强国的逐梦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我们永远怀念您!

 

 

地方病研究所

2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