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艰苦的抗战岁月,挺过坎坷的饥荒年代,寇思敬比常人更能坦然面对生死。11年前,他在遗嘱里立下捐献遗体的愿望,昨天老人告别人世时,夙愿得到实现。
昨天清晨7点10分,抗日老兵寇思敬在渝中区的家中去世。亲属说,老人患有心肌梗塞近20年。老人膝下有四个女儿,她们商量后决定,立马兑现老人遗嘱上的愿望,把遗体捐献出去。
为啥想到捐献遗体?老人小女儿寇五四说,2002年,84岁的母亲去世,没有来得及说出捐遗体的愿望。当时,寇老向一家人表达想捐遗体的想法,“器官可能老化了,用不成了,但遗体捐赠,应该能供医学研究吧。”
老人曾说,磕磕碰碰了一辈子,什么样的风浪都见过,不信神也不信鬼,“国家医学要发展,就当是最后一笔贡献吧。”
一家人商量后认为,老人这份胸襟和豁达,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既然老人定了身后事,子孙该尊重他的意愿。“如果是母亲在世,也会同意和理解的。”子女们说,他们为有这样一位不平凡的父亲感到骄傲。
家属回忆,1994年,老人患上心肌梗塞时,医生曾推断,最多能活5年,可没想到活了19年,“他什么事都看得很淡,早已坦然面对了。”商量好后,一家人立即和重庆医科大学联系,工作人员很快赶到他们位于两路口的家中。
来接收遗体的工作人员说,捐赠遗体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博大的胸怀。遗体是医学科研、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各地医学院,遗体资源较紧缺。而老人遗体对研究老年保健、老年医学,甚至人类寿命,都有重大意义。
当天,重庆医科大学还向寇思敬老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并以全校师生员工的名义向家属表示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