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知非王保珍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93741660
本馆由[ woainainai ]创建于2025年05月05日

    我的外公段知非于19283初九出生于湖南省酃县塘田乡长水垅。我的外婆王保珍,出生于1933年9月初九,祖籍江苏徐州

   1928年的旧中国,外公一家,也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1936年初至1937年末,家人在齿缝间抠下一点钱,送外公在离家约3千米的“炎陵高小”读书,终因家境贫寒,上学两年后辍学,回家打理农活。

  1937年77日,日本鬼子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中华大地沉沦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苦难日子里。偏远山区的炎陵县(时称酃县)老百姓迅速感受到了战火下的日子越发过得艰难苦涩,时有过不下去的老百姓,忍痛割爱,卖儿卖女。1942年,恰逢在GMD部队当过兵的邻村人唐学通(唐学通长外公段知非2岁,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员,阵亡在抗日战争中)、袁福中回乡探亲,说当兵能够管饱饭,还可以有养家的军饷。外公一家人对送他从军动了心思。

当年秋,不满15岁的外公跟随唐学通、袁福中踏上了投军之路。外公等三人自霞塘村出发,途经炎陵县船形—郴州资兴—郴州市,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跌跌撞撞,向南前行。1943年初,抵达今广东省韶关被征召入伍。虽然外公当时又瘦又矮小,还是被正缺兵少将的GMD部队分派到第十二集团军陆军通讯兵第二团第一营一连三排。外公还没有来得及学会瞄准射击,就在坪昌和乐昌随部队驻扎,参与打击日军的战斗。 外公说,由于自己瘦弱矮小,一把*背在肩膀上,*托就挨地拖,行军打仗常常被落在部队最后。还好,连长段肇方是紧挨着自己老家的安仁县羊脑乡人,算得上半个老乡,改派外公做端茶递水的后勤工作,授予上士炊事员军衔。外公为人勤快,手脚麻利,做事机灵,深得段肇方喜欢。一天,段肇方对外公说:“我有意推荐你去团部学习报务员,你愿意吗?”外公当时对报务员是干什么的,似懂非懂,但面对连长关切的安排,只得连连点头应允。当时的报务员,要求1分钟拍发120个字母,有英文及阿拉伯数字。1944年,无线电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外公重回GMD第十二集团军陆军通讯兵第二团第一营一连,负责连队报务。

1945年初,外公参加了韶关铁桥保卫战!炸铁桥时,他是上士班长。他的左手受伤,留下了长条形的疤痕,头部也受了伤,流了好多血。那是在距离韶关市15千米外曲江县城,有一座曲江大桥,是战时韶关通往广州市的交通要道。自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市后,中日两军在此展开激战。外公受重伤后,被转送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一个伤兵疗养站里休养。养了6个多月的伤,才从死神的手里,重新捡回了一条命。外公的身体刚刚康复时,从前方阵地传来一个举国欢庆的好消息——19458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重庆夏季时间815日晨7时(即北京时间晨7时),四国政府在各自首都——重庆(陪都)、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同时宣布接受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9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1945年,外公带着外婆回到了老家,一直以务农为生,辛苦把儿女们拉扯大。他们育有61男共7个儿女,大女儿段娇玲1949年在徐州出生,我的妈妈段翠玲排行第二,在长水垅出生,老三段满玲,结婚不久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老四段园玲,老五是舅舅段小林,老六段育玲,老七段绘玲。现在大家聚在一起是一个大家族,大姨段娇玲有洋平、伟平、平英三个子女;段翠玲有三女丽萍、丽君、丽娟和一男华胜共四个子女;老四园玲有一男一女,女儿智红,儿子科红;老五小林舅舅育有两女,大的叫智智,小的叫丽娟。老六育玲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谭勇、谭伟和谭洁;老七绘玲一儿一女,大女儿张艳,儿子张鹏。外公外婆子子孙孙,四代同堂,到了正月就像是开酒席,好不热闹!

抗战老兵最终都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经常有抗战老兵之家的志愿者来看望和慰问外公,抗日胜利70周年的时候还把外公接到了长沙市,外公感觉到非常的自豪与骄傲,以前所有受的苦难都烟消云散, 2019918日的凌晨,外公寿终正寝,与世长辞,享年91岁。


    我的外婆王保珍,1933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兄弟姊妹四个,外婆排名老三。在日本人办的纱厂上班,1948年生下我的大姨,1949年跟随外公回到湖南省酃县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