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信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068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大冶人的脊梁

发布时间:2010-09-04 12:59:4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乔信明将军被誉为“大冶人的脊梁”,是大冶的骄傲,更是我们黄石人的骄傲。21岁以前的乔信明在家乡是一个纯粹的“泥腿子”,也是一位迫于生计干木匠活的小匠人,但他敢于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这就是无上的光荣。
    11月21日中午,记者在大冶陈贵镇政府宣传干部周桂芳的陪同下,来到乔信明将军的故乡——堰畈桥村。周桂芳介绍,将军故乡数次易名,据她所知,“以前应该叫乔清村”。700米长、12米宽的进村公路全部水泥硬化,三条绿化带伴路延伸,冬日暖阳抚摸着碧叶红花,一派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村中建筑大部分为瓷砖贴面的二三层楼房,晾晒的秋收农作物、林立的绿树、觅食的鸡鸭猪、老人们慈祥的面孔、嬉戏的孩童,将“平安、祥和”诠释得淋漓尽致。现年63岁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乔昌森称,乔姓在整个大冶不算大姓,几乎都集中“表现”在了堰畈桥,有近800户、千余人口哩,但共和国空军少将乔信明着实让乡亲们引以为豪。 
    陈贵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但在万恶的旧社会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乔昌森介绍,1909年3月北京的宣统小皇帝被抱上皇帝宝座时,乔信明出生了。父亲打鱼、母亲纺纱尚且难以维持生计,乔信明的诞生使这个家庭更加风雨飘摇。不得已,父母在他2岁的时候将他送到了外婆家,才勉强饿不死。乔信明和千千万万个生活在中国农村的同龄人一样“苦透了心”:6岁就开始参加劳动,上山砍柴、田地里撒种、收割;8岁去给地主放牛,因年龄、个子小,被地主凌辱、打骂不说,结果还被“炒了鱿鱼”。12岁的乔信明知道了家庭的困苦,决意为家里分忧。那时附近的山都是有钱人家的,“此山是我开,此柴是我栽,要想拾柴禾,拿出生命来”。乔信明冒着挨打的危险,在“性命山”弄回柴禾,除了能满足自家烧用外,还可以到街上换回粮食。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学门手艺饿不死”,父母先后将他和哥哥送去学木匠和泥匠。“学徒天生就是要挨打”,我们中国一代传一代的“金科玉律”让乔信明“顺理成章”挨了几年打骂,最终艺成出师,可命运却让他屡遭打击。乔昌森在和记者交谈时也感慨不已,他说乔信明16岁父亲便“走”了,过了2年母亲也去世了,乔信明20岁那年,哥哥因做泥匠出了事故英年早逝。通身没一个铜板的乔信明靠二姐和三姐的援助,先后给3位亲人办了后事。
    由大冶党史办调至陈贵镇政府工作的周桂芳说,乔信明就是在做木匠期间参加了赤卫队,他白天走村串户做木匠活,晚上便打土豪,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活动。也就是在那时起,乔信明接触了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组织,从骨子里认定共产党就是救民于水火的大救星。他从思想上依赖了共产党:推翻旧世界,只有跟共产党走。
将军传奇
    国人耳熟能详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及其领导人方志敏烈士,新四军极其重要的战役黄桥决战,江南抗日义勇军……说起来这些都和黄石籍将军乔信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彼人彼事,赋予将军一生传奇色彩。
    大冶党史办的工作人员曾专门走访过乔信明将军曾经战斗过的7个省、30多个县市和乡镇。周桂芳当年也是党史办工作人员,因此介绍乔信明可谓是如数家珍。乔信明在家乡“闹红”时,被敌人破坏,革命者被杀、被抓无数,正在他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之际,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打到了大冶,1930年5月,乔信明立即参军,成为一名主力红军战士。乔信明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和三次反围剿,曾身负重伤。伤愈归队后,他即被选进了彭德怀的警卫连,不久升为班长。彭德怀认为乔信明“是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就把他送进了中央红军学校培养。在红军学校学习,为乔信明后来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还学会了做政治工作,成为文武双全的革命者。
    后来,红军学校领导选派乔信明到赣东北根据地创办红军五分校。这次他又被根据地创始人方志敏发现并破格重用,战场突击任命他为红十军八十二团团长。乔信明不负众望,以一个大胜仗的结果向领导作出了最好的汇报。在家乡抡过锄头、斧子的乔信明无论是当战士还是当团长,只要战斗打响,第一个冲上敌阵刺刀见红的那个人一定是他。在家乡做木匠终日离不开锯子,当他负重伤要锯掉一条腿时,方志敏亲自批示:“无论花多少钱要保住乔信明这条腿。药,苏区没有,到白区去买,钱,由省委报销。”
    1934年11月,由方志敏任总指挥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乔信明已是师参谋长。因遭敌军重兵追堵,我军损失惨重,方志敏将剩余部队组成一个团,并让乔信明出任团长。兵败被捕后,方志敏身无分文,却将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元多钱送给了乔信明,嘱咐他“买点菜吃,搞好身体,在狱中继续和敌人斗争”。乔信明脚戴九斤重的铁镣在狱中成立了党支部,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1938年,被我党元老徐特立同志营救出狱。方志敏的革命事迹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乔信明功不可没,他不仅撰写了纪念文章,更为珍贵的是方志敏在狱中的言行,乔信明是亲历者,他就是“活教材”。
    军史学家把新四军东进比作是一部威武雄壮的交响曲,郭村保卫战是东进序曲,而黄桥决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读者在相关电影、书刊中知道有这个“画面”:敌军13个团的兵力对只有一个团和一个营的我新四军发起猛攻,我军依托交通战壕沉着应战。与此同时,我军有支部队突出重围击溃敌军3个团。就在敌我两军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时,那支突击部队又杀了一个回马枪,最终将敌击败。那支部队是“挺纵”一团,那个团的团长就是乔信明!《黄桥决战》的电影记者曾看过几遍,我军一支部队隐蔽集结在黄桥北边的樊家集,将全部捷克式机枪、装备的敌军包了饺子,为决战黄桥立下头功。直到周桂芳介绍,记者才欣喜地知道,那支部队又是乔信明指挥的。周桂芳说,我军取得决战的决定性胜利,新四军、八路军得以胜利会师,共同完成了开辟苏北敌后战场的伟大战略任务。
    周桂芳介绍,乔信明和日本侵略军的第一仗是在出狱后不久,由叶飞任团长的新四军老六团,从皖南军部抵达苏南茅山,乔信明出任该团参谋长。他上任第2天就遇到日军的四路围攻,乔信明的责任是组织指挥反扫荡,他将部队转移到有利地势,一改往日我军的守势,向日军发起了攻击,双方胶着6小时,给日军沉重打击。为了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共政策,陈毅将老六团改番号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乔信明化名“汪明”。1940年正月初一,日伪军趁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大雪的恶劣天气,想一口全吞“江抗”,乔信明率部勇猛出击,一口气反而将敌人追打到了他们龟缩的据点,斩获颇丰。这一仗,让国人知道了新四军、八路军是真抗日的队伍。
    由“泥腿子”、木匠而成长为我军指挥员,乔信明亦为众多传奇将军中的一位。他任职的部队每天一操、两课(政治、文化)、三练武(起身练马刀和拼刺刀,早操后练射击,下午练摸爬滚打和投掷手榴弹),形成了“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作风。在抗日战争期间,乔信明率领的部队是新四军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他的队伍被誉为“老虎团”。周桂芳说乔将军的部队让日伪闻风丧胆,威镇苏北。
    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曾自豪地对一位来访的外国元首说,人民解放军将帅,有瞎子、跛子、瘫痪,但没有一位驼背将军。乔信明从军时多次受重伤,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由于连续行军作战,特别是在狱中那九斤重脚镣埋下的隐患暴发了,造成下肢瘫痪,成了坐在担架上工作的司令、政委。全国解放后,党安排乔信明到上海治疗,在瘫痪7年之后,意志坚强的乔信明奇迹般地重新站立起来,并投入到建设人民空军的行列。1955年,他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担任南京空军后勤部政委。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