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翃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09642
本馆由[ wxy ]创建于2010年04月22日

寻找父亲的身影

发布时间:2010-04-22 15:24:12      发布人: wxy

  休宁西乡名村小珰,旧称珰溪,因村东两条小溪如弯月般合流于村西南率水,形似古时女子的耳饰“明月珰”而得名。始迁祖金文藻,是率水河西洲阳干京兆金氏金宏图的后代,宋代任宋王府学谕。文藻有四兄弟,他是老大,三个弟弟依次称文玉、文渊、文明。文藻迁居河东后,三个弟弟留居洲阳干。河东河西同出一脉的金氏族人,同心合力,很快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说望族,在于金氏读书做官者众多。宋代,金葵与金革堪称代表。金葵中淳熙五年(1178)进士,官司农。金革中咸淳四年(1268)进士,授武冈、新宁县主簿。金革为官廉谨自持,严于抚缉,深受百姓爱戴,更为民族英雄、时任宪使的文天祥赏识。但金革却不愿继续为官,退而终老于家。金革的后人不甘寂寞,以儒业跻身仕途者仍不绝如缕。元代,金南庚官江陵路把都、见民户副总管。其子金震祖战死沙场,其仆背血衣千里护送主人亡灵回家,被诏旌为忠义之门。明洪武年间,金彦谨、金彦清、金彦初三兄弟,分别以才授任江西上饶县知县、山西大同府同知、河南汲县知县。永乐初年(1403),金辉中进士,历官广东道御史。清乾隆年间,金蟾桂中武进士,历官福建总兵;金蓉中三十四年(176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最先入主小珰这块风水宝地的是以种田打鱼为生的严氏族人。后来居上的金氏族人,看见严氏族人聚居的村东田地肥沃、水源充足,早就垂涎欲滴,只是碍于封建礼仪和官宦世家的虚名,不便抓破脸面强取豪夺。金氏族人采取的是“怀柔政策”,经常请严氏族人喝酒吃饭,逢年过节还馈赠金家从外面带来的珍稀礼品,还时不时借贷银两给手头吃紧的严氏族人。如此,日久天长,老实厚道的严氏族人便背上了一身还不清的人情债,最后不得不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主动迁居珰溪村东3华里的新塘源。在新塘源岭顶有个土地庙,上镌“正德庚辰春,珰溪旧故里”十个大字,留下的正是严氏族人对珰溪旧家园一往情深的内心告白。

    金氏独居珰溪后,便开始整治村容村貌。村东二水环绕,沿溪以石砌筑河傍,并广种绿柳翠竹,显得幽静而深邃。两水交汇的水口上,有棵古松,人称月下松。松下建一楼阁,名“企望楼”。月夜登楼,企望楼便是赏玩月浸澄波的佳处。村西通往石田、溪口的水口上,建有金氏宗祠。在村南六七华里的上呈,有许多金氏先人的墓葬。金氏族人为炫耀自己官宦世家的显赫地位,还特意造了一座“金氏世仕宗祠”。其侧,有著存观,是宋代珰溪人金桐冈为其进士出身的父亲金华“守墓”而建的寺观。现在这些建筑已毁,少量存有残迹。   

    保存较好的是珰溪村中央呈东西走向的石板大街。其街道之宽敞犹如汽车奔驰的公路,与人们印象中狭窄幽深的古村落街道大相径庭。街道两侧的民居新旧相间,新的虽然粉白耀眼,却远没有旧的高大气派。灰蒙蒙的墙体,高低错落的屋脊,爬满青苔的石墙基,封闭隐蔽的院落,乃至青石门洞、门坊等,无一不书写着昔日珰溪金氏的辉煌。上街屋连屋,住着金氏上六房;下街住着金氏下三门,分别称“饶府厅”、“同府厅”和“忠义厅”。“饶府厅”金氏先祖是在江西上饶做官的;“同府厅”先祖是在山西大同做官的;“忠义_厅”便是元代被诏旌为忠义之门的金南庚、金震祖父子的后代。中街为“绣衣厅”,祖上是替皇家绣制衣饰的。另外,村东田畈一带,还分别住着金氏“田干厅”和“长干厅”的子孙。12房厅,分别隶属于若干“堂”。村东田畈水渠上横卧一墓碑,上镌“珰溪金公之墓,清雍正元年季冬月燕喜堂立”几行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辨。

  珰溪出这么多人才,有如此之辉煌,应归功于珰溪金氏族人对读书的重视和塾师的敬业。当年珰溪私塾先生大多为当地名儒。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陈栎曾坐馆珰溪多年,他的不少重要著作就是在坐馆珰溪时完成的。陈栎的弟子朱升(长渊按:就是建议朱元璋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休宁人)也曾在珰溪做过私塾先生。珰溪不仅有私塾,而且还有书院。村北竹木苍翠的焰山之巅,过去有个焰山书院,便是金氏学人谈经论道的场所。现在书院已成瓦砾,人迹罕至。

  “左顾珰溪右玉田,中间即是洲阳干”,这是民国年间阳干小学校歌的头两句歌词,恰到好处地点明了阳干介于率水河东珰溪与率水河西石田(美称“玉田”)之间河洲之上的特殊位置。阳干三面环水,只有南边隔着空阔的田园屏立着几脉青山,视野开阔,光照充足。河洲弯成半月,密密匝匝铺满了高大挺拔的栗树,走进栗树林,脚踏青草滩,始见藏在绿色城堡之后的白墙黛瓦的阳干村舍。

最早入主这块河曲洲园的金氏始迁祖,是汉都成侯金钦的后裔,名叫金宏图。金宏图生四个儿子,老大迁河东珰溪,老二、老三、老四留在阳干,过田园生活,虽不像老大这房“学而优则仕”,但以耕种、经商致富者也层出不穷,颇有财势。明休宁人曹淑明《休宁名族志·金氏》云:“有讳泳公者,为洲阳干六世祖,资产甲一乡。”这是有案可稽的阳干金氏最早的富翁。后世金氏子孙,秉承先辈经营商贸的天赋,多赴杭州、上海、武汉等地做生意,其中尤以典当为最。经商获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以美化家园。鼎盛时期的阳干金氏曾有花苑厅、世德厅等八大房,花苑厅曾出过一个七岁能文的经世公,金氏祠堂有其画像,很受金氏族人尊崇。过去,阳干村落布局很有讲究,首先由外地进村必须过渡,村西有千金潭渡,村东有小珰渡。村东田畈有一片水口林,枫树、樟树、杨树等高大

粗壮,浓荫匝地。林旁有两池塘,一为长塘,一为方塘。塘前林旁,分别建有金氏祠堂和水口庵。村西水口有观音庙。村中央今阳干小学校址上,原有以金氏“有美堂”为中心的金家花园,内有子贞花、海棠花、梅花、桂花,以及桃李等果树。花丛树荫之下,点缀以石桌石凳,供人歇息、赏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有美堂”前的两株“倒挂杨柳”,造型奇特,惹人喜爱。

    村中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北面背河,无遮无拦,颇有经济头脑的金氏先人便在河洲上广种板栗树,一可防洪挡风,弥补风水的缺陷,使村落显得有遮有掩;二有数量可观的板栗享用或出售;三可适量砍伐树枝当柴火;四可为村容村貌增色,可谓一举多得。南面门前是空旷的田园,远处是几脉青山。正中一座山叫太阳坞,山尖高高的,经常挂着阳光,村人便称之为“阳大尖”。东侧一座山略低,犬牙状的山峰形似燃烧的火焰,便称“火焰山”。西侧之山,中间凹陷,两翼隆起,形似牡蛎,俗称“牡蛎坞”,金氏族人的祖坟大多葬在坞内。紧对牡蛎坞山脚有个小村名何村,过去住着几户何姓人,据说便是为阳干金家大户看祖坟的。后来,时事变迁,金家败落,坟山无人看管,何姓人不知所终,现在100多人的何村倒是项姓人居多。

    万安镇瓯山是休宁县又一个著名的金氏聚居村落。东北隅与歙西溪南、岩寺槐源毗邻,东南与梅林接壤。因村中小山丘形状醋似金瓯而得名,寓金氏族人多出安邦定国俊才之意。700多年前,一个名叫程湄的人,父母早逝,孤苦无依,从汊口来此投靠姨父金应元,应元将女儿嫁与程湄,程湄后人改姓为金,瓯山金氏真程假金,就此发端,渐成一方名门望族。

  瓯山村由状元府、大夫第、翰林第、木桥头、山上、田下等六片组成。清乾隆元年(1741)状元金德瑛即出生于木桥头。金德瑛的状元府背倚狮山、象山,坐西朝东,门前石狮左右蹲守,高约丈许;大门两侧各立8个旗杆墩。一大块近千平方米的芳草地上,种着排排紫贞花;花前树下,小溪清清,环绕着草坪和房舍,缓缓向东流入横江,汇人新安江。

  整个状元府共有三厅十舍,外有围墙包围。三厅分别是大厅、楼下厅、新厅。大厅又分为前、中、后厅。前厅是金家婚丧大事设宴摆酒席的厅堂;中厅属正厅,以木柱、青石墩为架梁,威严气派;后厅存放金氏各房祖宗位牌。楼下厅紧靠大厅,作为该府土地出租收粮之库,称为“积粮”。新厅为金家唱戏、娱乐、集会之用。

  状元府构造独特,别具一格,门楼墙角飞檐走石,青石雕刻禽兽花木。每幢房屋以巷弄相连,下雨不走雨路,晴天不晒太阳。昔日,金家男性大都在汉口、上海、杭州等地经商,家中留下妻儿老小,为防窃贼劫匪侵扰,房屋墙脚全用条石砌一米高以上,屋内四周靠墙装上双层木板门,楼梯顶端上有厚压板,万一楼下发生事端,可在楼梯顶压板封口,楼下无法上楼。同时,楼上各厢房设有安全小门,楼楼相通,如发生灾祸,可通过安全小门进入邻楼逃生。

    除状元府之外,瓯山金氏还建有规模宏伟的东祠和西祠。东祠建在瓯山翰林第之后,西祠在大路边,后被辟为瓯山小学,现改建为徽光中心小学。

    瓯山金氏,家业兴旺,名人辈出,除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乾隆状元金德瑛外,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抗清英雄金声,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金洵,清济南知府金肇,清两淮盐业大使金,清名医金硕,以及民国年间安徽省参议员、著名民主人士金慰农等均是瓯山金氏子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