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于学忠与“西安事变”
我的父亲于学忠与“西安事变”
于允科
前言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之爆发,距今已整整七十周年了。此前关于“西安事变”的论述、回忆之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少回忆文章因种种原因或语焉不详或笔误失真,给史学工作者的研究造成困难。因此,尽管逝者如斯,仍然有必要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真相。
我的父亲于学忠是直接策划、参加了“西安事变”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生前从不公开论述“西安事变”。究其原因,一是保护张学良将军免遭蒋介石的杀害,二是在极左思潮的重压下只能保持缄默。
在纪念“西安事变”爆发七十周年的今天,党中央拨乱反正已二十多年,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速,中国大陆的政治民主化水平已经今非昔比。我已经是接近六旬的老人了,我应该把自己知道的历史真相告诉大家。在日本右翼势力东山再起、蠢蠢欲动的今天,纪念“西安事变”更具有现实意义。
山雨欲来风满楼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于学忠的名字,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里有一条款:罢免于学忠河北省主席之职……
蒋介石指使亲日分子何应钦屈从日寇的无理要求,把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于学忠调离华北,但于学忠愈挫愈奋,他矢志不渝,追随张学良将军,响应和支持了“西安事变”,以后指挥了淮河阻击战,以伤亡7000人的代价歼灭日寇9000人。他还积极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浴血抗日,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于学忠受到了“四人帮”的无耻诋毁,一位和共产党亲密合作、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竟被诬蔑为“反共分子”,甚至编造出什么“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吃饱了饭骂人,党内李立三,党外于学忠’”之类的无耻谰言。
父亲是1964 年9 月22 日因患原发性肝癌逝世的。他逝世后两年,即1966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上的变化自然影响到对“西安事变”的历史评价……
谁也无法抹杀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与杨虎城共同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西安事变”之前的张学良确实是“大事糊涂,小事精明”。请看,1928 年其父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他不是秣马厉兵,图报国恨家仇,却在1929 年借收复中东路向苏联挑衅,结果是铩羽而归。“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出自拥兵自保的军阀心理,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沦陷敌手。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入关驻防华北。父亲怀着“莫让国耻年年深”的思想,遵照张学良“顶住日本人”的嘱托,带领部队在华北与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组织和参与长城抗战,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保卫了华北的大片领土。但是,蒋介石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强迫东北军远调西北“剿共”。
东北沦陷后,东北军的特点是眷属很多。原因是东北被日寇占领后,东北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东北军官兵的亲属纷纷逃入关内,跟随他们在部队的亲人一起生活。部队西调时,东北军的高级军官有条件把家属安顿在北平、郑州、洛阳等地,但下级军官及普通士兵就只能让家属随军生活,一方面可以不花旅费,一方面可以随营混饭。如果这些家属离开军队,他们的生活会立即陷入困顿。
在父亲率领部队由西安开赴兰州的途中,长达1000华里的西安——兰州大道上,随军家属夹杂在部队当中行进。其中有老头儿、妇女和孩子,他们慢吞吞地走着,衣衫褴褛,狼狈不堪。西安市的知识阶层目睹此情此景,不胜唏嘘:“这那里是什么行军?这简直是一幅亡国难民图!”
父亲率领51军由天水开赴兰州途径渭源、临洮等县时,屡见红军在村镇墙上张贴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抗日”、“收复东北,解放三千万同胞”等标语口号,深受感动。雪国耻报家仇的怒火顿时在51 军官兵的心中熊熊燃烧,“枪口对外,打回老家去”的主张在51 军官兵中引起强烈共鸣。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利用东北军打红军,坐收渔翁之利。而对日寇则能退让就退让,可妥协便不斗争。他是宁亡于日、不亡于共,只要能保住他的独裁统治,心甘情愿地当现代石敬塘。为了节省“剿共”成本,他歧视东北军,所谓中央军士兵的月饷,每月至少7 元;而给东北军士兵的月饷仅有3 元零9分,而且只发10 个月的饷。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其部队的一个师长,每月有高达12 万元的特支费,而代行总司令的张学良,每月仅10 万元特支费。
蒋介石歧视东北军,中央军也以嫡系自居,专横跋扈,傲气凌人。两个部队经常发生摩擦。
1935 年11 月,蒋介石任命父亲兼任甘肃省政府主席。
1936 年夏,父亲责成有关部门,经过精心筹划施工,在兰州市铸造孙中山先生铜像,翌年竣工。铜像高2。4 米,孙中山先生扶杖凝视,神态自若。现在,安放在兰州市无泉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内3。5米高大理石基座上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就是那次铸造的。
铜像是甘肃省制造局督造的,父亲说:“你们能制造出这么好的铜像,就能造出枪支和大炮。”制造局就又研制了冲锋枪,而且性能很好。这些枪装备了父亲的卫队,以后在抗日战场上给予日寇很大杀伤。
由于不断受到中央军的歧视和排挤,父亲联想起在华北受到亲日派窝囊气的往事,感到非常气愤,他经常对部下说:“你们看蒋介石左右这帮人,庸碌无能,光会贪污,营私舞弊,吃喝嫖赌,把中国搞得这么糟糕。现在我看好人还在共产党方面。”
1936 年9 月22 日,毛泽东给父亲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派彭雨峰(即彭雪枫)持信和父亲见了面。信的内容如下:
于主席勋鉴:
两军相处密迩,未能通候,甚以为歉。素稔先生热诚爱国,对日抗战早具同心,而西北停战议和,首先贵我两军停止自相残杀,实为刻不容缓。兹派彭雨峰君晋谒崇阶,申述敝方联合救国之旨,敬祈不佞赐教,指示一切。抗日合作成功之日,两军之利,抑亦民族国家之福也。专此。
即颂
勋祺。不一。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二日
父亲坚决反对内战,他指挥的东北军第51 军对蒋介石的“剿共”命令拒不执行,而是与红军彼此各守原防,互不侵犯,比邻而居,从未和红军打过仗。父亲认为,“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国难当头,必须枪口一致对外。
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发表后。中共地下党员、时任东北军第五十一军机要室主任的郭维城(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把《论持久战》一书赠给父亲,父亲很高兴。他认真拜读了《论持久战》后对郭维城说:“毛泽东先生了不起。令人佩服!他的论点我心悦诚服。日本鬼子想 征服中国,那是痴心妄想!中国的天下将来一定是共产党 的!”
父亲非常敬重朱德将军与刘伯承将军。父亲生前曾对我说:“我是旧军人出身,抗日战争前参加军阀混战、涂炭百姓。我虽然没和红军打过仗,但参加军阀混战糜烂地方,思之有愧啊!朱德将军与刘伯承将军在参加红军之前,一位已当上滇军旅长,一位是川军师长,可他们忧国忧民,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救国救民的大业,实在让人景仰。”
蒋介石正相反,腆颜事仇,开门揖盗,一再屈从日寇的无理要求,使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冲破蒋介石“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的禁令,纷纷成立各种各样的救国会,在全国掀起了强大的抗日救亡怒潮,影响非常广泛,对东北军的影响也很大。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西北大地上正涌动着一股巨浪……
“西安事变”骤然爆发
1936 年4 月9 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会谈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后,屡次谏蒋。但蒋介石铁心“剿共”,根本不听。为此,同年11月下旬,张学良、杨虎城在甘肃平凉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父亲、王以哲等东北军高级将领。
平凉会议非常机密,其核心内容是:如果蒋介石不肯停止内战,那就举行兵谏。
1936 年12 月11 日,张学良召父亲到公馆谈话,张学良说:“孝侯兄,我已与杨主任商定,明晨拂晓向蒋实行兵谏。扣蒋,由总部卫队营孙铭九营长、105 师唐君尧旅长、骑6 师白凤翔师长负责。城内所有应办理者,由杨主任负责办理。”
父亲当即表示:“兵谏后,何以善后?”
张学良回答:“说干就干,何必顾虑那么多!”
父亲说:“那么,我们就干,要干就干,绝不可半途而废。”
张学良回答:“那是自然,非达到最后目的不可。只要蒋介石答应我们抗日,还拥护他做领袖。”
当天下午4 点多,张学良从华清池同蒋介石谈完话回来后,将东北军总部一营营长王玉瓒带回西安城内的公馆里,向他布置捉蒋部署。父亲在客厅关切地问张学良:“一切都准备好了吗?”从那时起,父亲便在公馆协助张学良部署兵谏。
根据兵谏分工,张学良派部队于12 日拂晓到华清池活捉了蒋介石,杨虎城的17 路军在西安城内扣留了国民党的中央大员,一场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发生了!父亲随即在《对时局的通电》上郑重联署,表明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坚定立场。
捉蒋后,在蒋介石的外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小笔记本,上面简要记载着蒋与各将领交谈的内心私话,其中有关父亲的几句话是:“于学忠两目炯炯,是一将才,可惜为张学良所用。”
西安事变发生时,父亲不在兰州。他在11 日晚到12 日拂晓,连续发给在兰州的部下三次密电,其中一封的电文明确指示:“今晨一时左右,张副司令和杨虎城主任共同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向蒋委员长实行兵谏,提出八项主张,已将蒋留在西安,并对在西安的中央军政要人限制自由,希即将胡宗南部的两团、绥署(国民党甘肃绥靖公署)特务营及与军统有关的部分警察解除武装,对重要人员要限制自由,结果如何,盼复电。于学忠文印。”
为万无一失,父亲还调东北军114 师、118 师速回兰州,协同113师巩固兰州防务。
兰州事变时父亲和他的三位师长虽然都不在位,但他的部下服从指挥,组织有力,行动迅速果断,事变进行顺利而又平静,被看管的国民党嫡系及国统要员没有产生多少抵触,使整个兰州局势得到了控制,有力地配合了西安事变。
13 日,父亲乘专机飞抵兰州后,当即全力投入保证大西北实现和平的工作。他任命周光烈为兰州警备司令,加强城防和维护城内治安,妥善保护绥署和中央军眷属,并派部队部队昼夜逡巡,防止奸徒造谣生事。父亲还下令释放了集中营里的犯人,这些犯人多为被国民党中央军俘获的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父亲还通过东北籍学生、教员,在兰州大、中学校成立了抗日救亡联合会,并于街头张贴标语,宣传八项主张以及抗日救亡的意义。
西安事变后局势复杂,但父亲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风尘仆仆地奔走于西安和兰州之间,他努力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做消除误会的工作,加上宋美龄及端纳飞抵西安争取和解的大局变化,兰州方面的紧张空气逐渐缓和。年仅兰州市内没有发生不安定的问题,甘肃省境内大批国民党部队与于学忠所部之间也未发生冲突。
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发动,确实是父亲坚决贯彻张学良、杨虎城正确主张的结果。
12 月24 日晚,周恩来在张学良、杨虎城、宋子文与宋美龄兄妹的陪同下,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张学良遂决定释放蒋介石并要亲自送他回南京。
当晚,张学良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开会,宣布说:“我要亲自陪送委员长回南京,以便恢复委员长的威信。抗日的问题,等我回来后,再同你们商量。”父亲和全体在场的将领一致反对张学良的草率决定,但张学良固执己见。并说:“我走后,关于东北军的事,听命于孝侯(父亲字孝侯)。关于抗日联军总部的事,听命杨虎城主任。有事时多和周恩来先生商量。”
25 日下午3 时半,张学良送蒋介石来到机场。登机前,张学良把他事先在一张16 开白道林纸上写好的亲笔命令交给父亲,紧接着飞机立即起飞。其手令全文如下: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城)、孝侯指挥。此致
何(柱国)、王(以哲)、缪(澄流)、董(英斌)各军各师长
张学良 二十五日
这是张学良1933 年下野出国时将大部东北军交给父亲后,又一次把东北军交给他。这是因为父亲为人正直、带兵有方,从无个人野心,深受张学良的信任和赏识。
蒋 介石是不讲信义的,他回到南京后,12 月31 日南京政府军法会审,关押起张学良。同时,将杨虎城撤职留任。父亲因“于第51 军任内附和叛变”,也“撤职留任”。
蒋介石在扣押了张学良之后,即派四十个师的兵力西进,向西北“三位一体”施以军事压迫。为此,三方面领导共同研究,一致认为,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必须团结一致,不受蒋 介石的威逼和挑拨离间,并在军事上做了紧急部署,随时准备迎击中央军大举西进。
这突如其来的骤变,使西北的形势迅速逆转。营救和要求释放张学良与顶住中央军讨伐,成为西北同时并举的两件大事。肩负双重任务的父亲。一方面奔波于兰州和西安之间,一方面发出了著名的真电。电文是:
……老子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东北军亡省破家,现所存者,只此生命,若因此生命而亡,不许其存在,则死有何惧?中央如欲息事宁人,下列三事实有提前解决之必要。
(一)即日恢复张副司令之自由,可促其返陕;
(二)中央军即日东撤;
(三)陕甘驻军暂时不动……现在中央明言和平解决, 而暗调大军压迫,似此无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迁延日久,恐更无以善其后。此间共同主张:对政治解决途径,不拒绝;对武力压迫,不屈服。内部团结坚实,所有一切,已有相当布置,惟目击国势阽危,实不愿再见阋墙之争。。。
协助周恩来力挽狂澜
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后,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都在积极救张,对此,三方面是一致的。而对于用什么方法营救,东北军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父亲、王以哲、何柱国、马占山、高崇民等人认为,应该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打起仗来会威胁张的安全,蒋甚至可能置张于死地,主张按张学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初衷,先行撤兵,避免内战,同时设法救张。而以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为首的少壮派军官,则坚决要求蒋 介石把张学良先放回来,否则不惜于南京决一死战。显然,少壮派的主张是非理性的,如果实施,中国只会陷入更惨烈的内战之中而使日寇拍手称快。
东北军毕竟是一个具有封建色彩的武装集团,全体官兵都以张学良为核心。张学良被南京政府扣押,包括父亲在内的东北军各级领导实际上都无法统率全军。蒋介石以整理东北军善后为名,乘机派员对东北军各军进行分化,这样一来,东北军少壮派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他们随即搞了一些非理性的活动,提出“打出潼关去,救回副司令”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东北军内部的矛盾因为少壮派的活动饿家剧并陷入混乱。
和平解决事变是张、杨兵谏的初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红军代表周恩来、博古等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保持西北目前局面,非不得已不开火,乃目前基本方针”的指示,反复做少壮派的工作。周恩来特别指出:国民党今后采取的对策是“用军事压迫和政治分化”两种手法,一方面把中央军摆在潼关,另一方面在东北军内部挑拨离间,进行分化。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的对策,就是坚持三位一体,精诚团结,使其无隙可乘。但是,冥顽不灵的少壮派根本听不进去。
1937 年2月2日晨,少壮派假借抗日同志会名义,在孙铭九家开会,会后,孙铭九派六连连长于文俊带队,闯到王以哲家,残忍地把卧病在床的王以哲野蛮枪杀。同时,他们还枪杀了总部交通处长蒋斌、副处长宋学礼、参谋处长徐方,制造了令人发指的“二·二”事件。
“二·二”事件发生后,父亲设法通知了东西两方前线的东北军将领,将领们立即电告杨虎城:“若于学忠、何柱国有意外,则向西安进军!”杨虎城态度鲜明,表示愿与兄弟的东北军同舟共济。此时,惹下大祸的少壮派惶恐不安,恳求周恩来想办法解决这场危机。为消除东北军的仇恨目标,2 月4 日,周恩来派人把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送往红军总部,使东北军内部的矛盾趋向缓和,危局得以挽救。
“二·二”事件的平息,和平方针的实现,主要是周恩来临危就惧,力挽狂澜,发挥了砥柱中流作用。在与周恩来一同处理西安事变善后中,作为张学良指定的东北军负责人,父亲勇敢地站在斗争前列,为实现和平方针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为实现兵谏主张而奋争
“三位一体”高级会议后,2 月4 日,西北军、东北军各将领由杨虎城、于学忠领衔,发表了著名的《和平宣言》,向全国人民申述西安事变经过,说明事变的目的在于“内求和平,外求抗战。”表示“但求抗敌救国之策,得以早日实现,对内固不惜最大之隐忍,对外更不惜一切之牺牲……决心以张副司令之心为心,竭其全力,为国效死……”宣布西安事变善后已和平解决。
2 月17 日,张学良给父亲写了亲笔信,内容如下:
孝侯兄大鉴:
柱国兄来谈,悉兄苦心孤诣,支此危局。弟不肖,使兄及我同人等为此事受累,尤以鼎方(芳)诸兄之遭殃,直叫弟不知如何说起,泪不知从何处流。目下状况,要兄同诸同人大力维护此东北三千万父老所寄托此一点武装,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贡献于东北父老之前;更要者,大家共济和衷,仍本从来维护大局,拥护领袖之宗旨,以期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盼兄将此函转示各军、师、旅、团长。东北军一切,弟已嘱托与兄,中央已命与兄,大家必须对兄如对弟一样。弟同委座皆深知兄胜此任!望各同志一心一德,保此东北军光荣,以期贡献于国家及东北父老之前,此良所期祝者也。有良一口气在,为国家之利益,为东北之利益,如有可尽力之处,决不自弃!弟在此地,读书思过,诸甚安谧,乞释远念。西望云天,不胜依依!开源、宪章、静山、芳波同此,并请转各干部为祷!
此颂 近安
弟张学良手启
二月十七日
于溪口雪窦山
1989 年6 月,事过半个多世纪,张学良在接见大陆采访者时仍在说“王树常及于学忠,这我两个左右手。”表明了他对东北军旧部及父亲的信任与怀念。
张学良被扣押后,父亲曾四次飞赴南京,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但都毫无效果。他也来到溪口谒见张学良。两人想见时,因有特务监视,无法交谈,张学良便悄悄在报纸边上写了一行字:“只要东北军坚持团结,实现抗战定有希望。”
西安谈判时,蒋介石许诺先行召开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张、杨八项主张,确定解决西安事变善后问题及今后方针。为实现第二此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于2 月10 日发表了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15 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杨虎城、于学忠向大会提出西安事变时的八项救国主张,在会上谈论。这八项主张是:
一,改组政府、收容各党各派人才、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志士。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蒋介石对他过去的错误不可能认真检讨,也没有提出明确而坚定的抗日方针,更没有完全放弃反共立场,但国民党的政策已开始转变。22 日会议闭幕。24 日,蒋介石就开放言论、集中人才、赦免政治犯等三个问题发表谈话,答复并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要求。自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结束。
1937 年3 月,东北军开始东调,行前,在父亲主持下,发表了《东北军移防致西北同胞告别词》:
我们近奉政府命令,移防豫皖,从此便与西北的父老兄弟别离。一九三五年夏,我们奉令来此执行政府给予我们的任务,今日奉令离去,回想在此相处年余,真不胜临别依依之感!
在这短短的期间里西北的父老兄弟一定对我们有透彻的了解。东北军是国家军队的一部,国家军队而冠以“东北”两字的理由,只是由于历史上的沿袭与称呼上的便利,这里面没有封建意味。拥护中央,服从命令,是张副司令所嘱告,也为我们全体官兵一致所拥护。他曾不畏强邻干涉以易帜,促成了国家初步的统一;他曾振旅入关,因此而结束了民国十九年(1930 年)的战事;他曾在热河抗战之后,毅然解除兵柄,以所部完全奉之中央,树立全国军人不以军队自私的楷模。比及回国,他的这种信念,更因外侮的日趋严重而愈固,直至现在,丝毫没有改变初衷,是我们所赞同而拥护的。西北的父老兄弟年来给我们的指导帮助,我们十二万分的感激与钦佩并致谢意。同时我们也深深了解西北的父老兄弟对我们怎样的期许与盛意,我们不敢以空言报国;今后决将以埋头苦干精神,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期望在最短期间,成为国家劲旅,以备将来在政府整个国策之下,效命于国际战场之最前线,用以报答西北父老的隆情高谊,这是我们的内心要求。我们确信国家和平统一的基础,现以更加巩固,我不自亡,绝无人可以亡我。我们希望与西北的同胞,一如既往地团结起来,为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而奋斗。华岳峨峨,渭水荡荡,和西北的父老们分别了,谨致数语,并祝你们幸福无量!
一九三七年三月三日
移防开始,父亲率领东北军五十一军从兰州出发,开往安徽蚌埠。行前。父亲把兰州、天水的私人房产,捐献给甘肃省教育厅,以资助发展教育事业。
3月29 日,蒋介石在杭州召见杨虎城、于学忠。他除了声色俱厉地大骂张学良,也又打又拉地批评父亲:“孝侯只听从长官的命令,没有考虑选择,以至走到这样的错误道路,十分可惜。”蒋介石又说:“不过,处在那样的环境,对个人来说,也是依次不幸的遭遇,我们是不能深怪的。”
蒋介石扣张以来,对我父亲又打又拉、软硬兼施,但父亲不为所惑,不为所动,一直为争取释放张学良而努力。在此期间,父亲曾先后到杭州、奉化、南京和上海四次面见蒋介石,竭尽所能,不懈努力,与蒋斗争。父亲一再表示,东北军必须由张学良统率。只要释放张学良,自己随时可以离军下野,归园田居,守道安贫,永不出头。但蒋介石一方面拒不放张,一方面不惜重金,用60 万大洋对父亲进行收买。但父亲拒不接受,表示只请将张学良恢复自由,别无所求。回到部队后,父亲气愤地对部下说:“我于学忠就是重义不爱钱,几个臭钱就能让俺弯腰吗?蒋介石真是看错了人!”有一次,蒋介石理屈词穷,怒气冲冲对父亲嚷嚷:“你知道我为什么扣押张汉卿,我就看你们东北军红不红!你们东北军如果有一部分红了,我就杀了张汉卿!”
张学良曾接受周恩来的主张,为培训东北军抗日骨干成立了东北军学兵队。学兵对于1936 年9 月在西安正式成立,其中有很多人是共产党员,并秘密建立了党支部和党总支。张学良被无理扣押后,学兵队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为了缩小目标,加以保护,学兵队改称青年训练班,由张学良机要秘书郭维城(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任代主任,他带领学兵队向父亲所部靠拢。父亲心知肚明,秘密把学兵队分进东北军四个军,其中分到父亲直接统率的五十一军最多。因此,在东北军各军中,五十一军党的力量最强。而且,军、师都建立了秘密工委,团有总支,大部分连有支部。他们是团结东北军的骨干力量,以后在抗日战场上,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顽强战斗,英勇杀敌,做出了很大牺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8 年1 月,父亲率领东北军五十一军,以25000人的兵力抗击日寇40000人的疯狂进攻,以伤亡7000人的代价歼敌9000人,打赢了著名的“淮河阻击战”,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父亲生前曾不止一次感慨:“共产党员士兵是最勇敢的!”
为了保护张学良,为了维护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父亲在生前撰写回忆录时,对他亲身参与的“西安事变”不置一辞,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者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高尚品质。作为他的儿子,我深深地为此而骄傲。今值纪念“西安事变”爆发七十周年之际,撰此文以纪念父亲,同时缅怀那些为了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英勇牺牲了的先烈们。
于允科